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两点A、B,将它们连上线段,是“连接AB”呢还是“连结AB”呢?笔者在听课和组织阅卷中发现分别用这两个词的师生各占一定的比例,那么到底是用“连接”呢?还是“连结”呢?查阅几类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都用“连接”,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都用“连结”,可见教科书对这两个词的用法也不相同.带者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多种字、词典,对这两个词的解释大致如下:(1)连接:(同“联接”)①(事物)相互衔接(如“山岭连接”);②使连接(…  相似文献   

2.
“幽雅”与“优雅”这两个词真像一对双胞胎,它们俩长得非常相像,都有一个“雅”字,而且它们的读音又相同,意思又非常相近,难怪许多小朋友把它们认错、用错。例如:“园中的迎华亭、翠微阁古朴( ),别具风格。”在这里究竟用哪一个词语呢?是“幽雅”,还是“优雅”?似乎两个都可以用。那么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分清它们呢?我们不仿仔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3.
石华 《现代语文》2002,(12):47-47
“大块朵颐”还是“大快朵颐”?很多人为此争论不休,那么究竟用哪个kuài更合适呢?我们先来看看当今媒体是如何使用的。①欢乐之夜大快朵颐。(《文汇报》2002、11、9)②杀毒软件公司在病毒经济中大快朵颐。(人民网2001、12、20)③世界杯6月1日看点:三  相似文献   

4.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2):109-109
问:如何区分“以为”和“认为”?以下两句话该用“以为”还是“认为”?  相似文献   

5.
“ABn型分子结构模型器”是ABn(n=1~4)型(CH4、NH3、H2O、HCl和CO等)分子结构通用的模型,是由一个中心球(中心原子)和连接在中心球上的1~4个球组成的,中心球上有凹槽,凹槽中有铁丝。两个球通过有“钩”和套有“金属片”及“橡胶套”的铁丝杆连接,杆的“钩”挂在中心球中的铁丝上。中心球连接1个球用1根杆,便是AB型分子结构模型;连接2个球用2根杆,连接2根杆时,2根杆的夹角确定后用“金属片”和“橡胶套”将铁丝杆固定在中心球上,便是AB2型分子结构模型,以此类推即是AB3和AB4。  相似文献   

6.
试论"竟然"和"居然"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竟然”和“居然”最大的区别是位置上的区别,居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面,而“竟然”不可以,那么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7.
最近《时代》杂志的封面上出现了一位与绝大多数妈妈截然不同的一位母亲——“虎妈”。“虎妈”用其颇受争议的“中国式”教育法,培养出了两位十分出色的女儿。然而,“虎妈”的“成功”只属于个例,但我们在这一现象中将看到音乐教育的哪些问题呢?当“虎妈教育”在西方引起轩然大波之时,我们是应该盲目跟风还是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8.
印云 《教育导刊》2009,(11):50-50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面对孩子提出的此类问题,作为家长或教师,究竟是编个故事敷衍,还是适时抓住性教育的时机,客观地告诉孩子一些相关知识呢?笔者认为,对幼儿进行性教育,要注意适时、适度、客观。  相似文献   

9.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11.
吕立杰 《教书育人》2005,(11):26-27
在一些学校,所谓的“校本教研”搞得人人疲惫,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感受到的都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原有的教师研究文化没有改变,却又增加了一种外在的行为评价尺度。问题出在哪?校本教研是先有“选题”还是先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立武 《师道》2007,(7):34-34
点击时下教育,什么词最为流行?不是“择校”,不是“公平”,不是“两免一补”,不是……最流行的当属“文化”一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高矮”教学的一个片段为:师(让一位中等个子学生站起来):谁来说说,这位同学的个子是高还是矮呢?生1:他很高。生2:他很矮。生3:既可以说这位同学的个子高也可以说这位同学的个子矮。生4:要互相比较后才知道这位同学的个子是高还是矮。师:你们的说法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高矮”问题。(板书“高矮”并请身高差不多的几位学生分开站着)现在谁来说一说他们谁高谁矮?生5:好像差不多高。生6:都一样高。生7:比一比就知道了。师:你打算怎样来比较出他们的高矮呢?大…  相似文献   

14.
教语文的各位同仁,还有学过《桃花源记》的各位朋友,问你一个问题:想当年陶渊明先生为什么把他幻想出来的那个美妙的去处唤作“桃花源”,却为什么不唤作“杏花源”“梨花源”抑或是“苹果花源”呢?不知道了吧,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小儿科的问题吧!呵呵,告诉你吧,朋友,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我才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新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这样教学生去求知识,而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的层面。  相似文献   

15.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16.
子晨 《中文自修》2006,(1):56-56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两句绝佳的写景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弃官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尘网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其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那么,对全诗的意境而言,究竟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呢宁我们不妨结合这两个字的本义采加以剖析,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7.
从汉字的组成来看,“女”“子”就是好。女性好在哪里呢?我们先从两个事例说起。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那么“十八”是指“女孩子长到十八岁时会有变化”还是指“女孩子长大后会有十八个变化”呢? 显然,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这里的“十八”,即非专指年龄,也非确指十八个方面的变化,而是用“十八”泛指很多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第十一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有学生发现“得意扬扬”一词与以前学过的“得意洋洋”不一致,存在疑惑。问题一提出来,孩子们顿时像树上的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更多的是睁大了眼睛看着我。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以前读书时见到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得意洋洋”呀。怎么现在换成“得意扬扬”了呢?是出版的错误,还是编者刻意的安排?  相似文献   

20.
【题目】 如图1,ABCD是矩形,AB=4cm,AD=3cm.把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E处,连结DE.四边形ACED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