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话”名称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崔新 《现代语文》2005,(1):124-124
“普通话”这个名称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说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开始,这种话只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2.
略论“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是对标准普通话而言的。文章以“荆州普通话”为例,对“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的共性特征、成因、性质进行了描写和阐述:都具有普通话声调,是“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的最基本的共性特征;方言干扰、错过语言学习最佳年龄段、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是“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形成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是普通话的地域变体,是国家通用语言的主力军;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普及”的普通话,只能是“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汉语普通话教学都是以声母和韵母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声调则处于次要地位,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声韵中心论”。“声韵中心论”没有也不可能正确反映普通话语音的本质特征,它对我国的普通话教学测试,普通话推广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必须正视的,因此,推广“声调中心论”势在必行。“声调中心论”在普通话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普通话测试,以及在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语气词可以连用,下面是普通话语气词“的”和“了”连用的例子:1.这一家人怪可怜的了。2.别催他,他速度够快的了。3.我们的条件已经够优待的了,但他们还是不满意。4.这几年家里的经济条件够宽松的了。  相似文献   

5.
会飞的书包     
放学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个和我一样高的“怪”人。他头戴玻璃盔,身穿又厚又重的太空衣,整个人被包裹得严严实实,样子奇怪极了。我走上前去,试着用普通话问:“你是谁?”他竟用流利的普通话回答了我:“我叫安比。”他会说普通话,真是太好  相似文献   

6.
小“猪”老师仁寿县二职中黄琪小“猪”老师是上学期从乡下调来教我们语文的。刚来的时候,他不会说普通话,但学校严格规定“师生一律使用普通话”,因此,他的自我介绍便成了一场独具特色的“乡普”表演。  相似文献   

7.
“开玩笑,我是北京人还学什么普通话!”“您是老北京了,普通话标准得很!”在日常谈话或普通话测试时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话语。的确,某些北京人总喜欢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乡音炫耀为普通话标准音,在测试时还不时地与测试员纠缠不休,好像他口里的每个字音都比测试员掌握的标准音还标准音。某些非北京人呢,也往往为这些人“抱  相似文献   

8.
秋爽 《现代语文》2004,(6):47-47
“普通话”这个名称,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说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开始,这种话只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很多,久而久之,他们也学会了普通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又多少杂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称这种话为“蓝青官话”(“蓝青”比喻不纯粹)。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叫“国语”。“…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里存在的大量音变现象是方言区教、学普通话的难点之一。普通话里的音变,有时是为了表意的需要,如“他碰上了对头(duì tou)”和“他方法不对头(duì tóu)”;有时是为了能顺畅说出一句话,或者讲究平仄相间以利于表达,或者是一种习惯,如  相似文献   

10.
顺德广府话“阵间”与普通话“一会儿”都是常见的表示短时义的词,二者同异并存。“阵间”没有否定形式,普通话“一会儿”的羡余否定形式是“不一会儿”。在表达方面,方言“阵间”存在时情标记和特殊量词“个”,有特定的表达功能,普通话中没有。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然而学校教师对此认识不一: ①语文老师课堂上讲普通话,课外、校外讲地方话,以示“和群众打成一片”。②极少数语文老师课内也讲地方话,或者讲他(她)那个“家乡普通话”。③有的老师上课的“开场白”讲地方后,讲课  相似文献   

12.
广州方言区人说普通话时大多将z-念成z-。这是语音规律和语言环境使然。建议将z声母引入普通话,以提高广州方言区“推普”的效率。提出“大普通话”设想。“大普通话”是标准普通话和各方言区普通话变体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小史     
“普通话”这个概念,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之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赶考、做官、经商的人日多,天长日久,他们就都学会了北京话,却又多少杂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  相似文献   

14.
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紧抓师范学校教学这一环,抓得好,抓得对,抓得是地方。这是教育部推普办公室主任徐世荣同志在为一本《推广普通话手册》所写的前言中说的。他认为抓好师范这一环,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治本之道。徐世荣同志从实施新宪法和教育要贯彻“三个面向”的指示的高度强调了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他还指出,一切生产建设,无一不靠信息,而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处理,成为科学的尖端,已与“四化”大业相结合。语言科学上升到“先导科学”的地位;语言的规范化,不容再慢腾腾地爬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幼儿园培养教师的主要阵地,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在助力国家普通话推广,落实教育部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F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为研究对象,文章从课程师资、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引导四个维度分析普通话教学的现状,提出从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三个层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助力教育部“童语同音”计划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6.
论“渝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渝普”,指重庆人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既非普通话又非重庆话的具有“中介语”性质的语言形态,具体表现为虽然运用了普通话的语音和语法,却仍然存在大量方言词汇,这成为重庆人学习普通话的一大障碍。重庆人要学好普通话,必须充分重视“渝普”与普通话的词汇对应,把握规律,并相应解决不够到位的语音和语法问题。充分重视和解决“渝普”,对提升重庆直辖市的城市形象和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萍 《宜宾学院学报》2005,5(9):112-114
人们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普通话语调把握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本文试图从阐述汉语声调变调的必然性和或然性出发,阐明声调与语调之间的复杂关系。声调与语调同时并存,两者的关系是音阶叠加的“代数和”,而不是“调形叠加”的“代数和”。声调受语调调节,语调通过声调得以实现。从而帮助人们了解一些随语语调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学习普通话,减少“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语调偏误。  相似文献   

18.
『青狼』刘     
青狼刘是我们六班的“老板”,也是我们的年级主任。他是个不错的老师。他讲课速度比较适中,也比较生动,只是普通话不标准,时不时用方言讲解,当然,这也使得他的课比较容易被接受。但是我们见他笑的时候极少,因为平时老见他板着脸,所以我们都叫他“老板”。他一贯保持的爆炸式发型以及生气时充满杀气的面部表情,使得他在年级里以“青狼”这一绰号闻名(玩过“街霸”的都应该知道,“青狼”就是其中一以发电和“四喜丸子”为绝招的青绿色的怪物)。他是年级主任,当然凡事都要做个榜样。这不,开学后第一个规定必须穿校服的是我们班,…  相似文献   

19.
目前,普通话的学习、推广与等级测试业已成为政府行为,“掌握和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话,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人员、特别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教师、影视话剧演员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总论)要达到这一“必备的职业素质”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当中,我发现选择判断题目中的名词量词搭配一题,应试者经常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将“牛”说成“一条牛”;将“鱼”说成“一头鱼”;将“蒜”说成“一只蒜”等等。怎样才能使方言区的人在名词量词的搭配上少出问题、不出问题,准确自如地运用普通话来表情达意呢?最有效的办法便是与普通话朗读教材紧密结合起来,为名词量词搭配的训练创造必备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一、普通话训练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 家庭是把学校和社会连接起来的纽带。在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中,学生在家中改成方言交谈的现象会影响其在社会上流畅地用普通话表情达意,这一现象势必成为全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道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由此可见,在家庭中延续普通话,对于普通话的全面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