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树国 《寻根》2000,(6):28-32
凤凰是在中国上古文化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凤凰:祥瑞的象征 凤凰为祥瑞的观念,可以说历史悠久。在《尚书·益稷》中,当大舜时代治平政和、九功维叙之后,这时颂声作,“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国语·周语》中叙述周族兴盛的祥瑞,有“周之兴也, 鸣于岐山。之语。在《诗经·大雅.卷阿》中也有对凤凰的歌颂。诗中“丹凤朝阳”的意象鲜明而生动,借凤凰与群鸟齐飞比翼来宣扬君乐臣和、共致太平之理。凤为群鸟之长,《大戴礼·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禽经》云:“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诗人应用这一典…  相似文献   

2.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孙宏美国现代诗歌始自埃兹拉·庞德,但这位以勇于创新而遐迩闻名的现代诗人却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1912年他在伦敦率先提出意象主义这个诗歌概念,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成为美国现代诗歌...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92)生前默默无闻,只公开发表10首诗,还有一说是7首,不管怎样,她生前发表的不到她诗作的(现存她诗作1775篇)百分之一。然而现在她被推崇为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一流诗人,并且被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视为先驱,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这样评价狄金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除了莎士比亚,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在纽约圣约翰教堂的诗人角,美国人献给狄金森的铭文是:“啊,杰出的艾米莉·狄金森!”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默默无闻的。她25岁开始便弃绝社交,…  相似文献   

4.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3),是本世纪初盛行一时的“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创始人,他自20年代初译李白诗始,到70年代初去世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中国文字和诗歌的趣味有增无减。庞德对于中国古诗、儒家哲学及日本戏剧的翻译介绍,在英美文学界掀起喜爱东方文学、哲学的高潮,并且他在中国古典诗  相似文献   

5.
刘伟 《世界文化》2007,(5):13-14
伊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对20世纪美国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初,他曾先后发起了“意象主义”和“漩涡主义”的学运动。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却因自己在战争中的言行把自己置于了政治与学的真正漩涡当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叶芝(1865-1939),爱尔兰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玫瑰》、《苇丛中的风》、《库勒的野天鹅》、《塔楼》、《旋梯及其他》、《新诗》、《最后的诗》,戏剧《心愿之乡》、《四舞剧》等。托马斯·艾略特称他为“我们时代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人”,1923年由于他“经由灵感的引导,将民族精神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于诗作中”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叶芝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也是一位深情到痴情的诗人。1889年1月30日,将近24岁的叶芝初识22岁的毛特·岗,便被她的迷人风采吸引。毛特·岗(1866-1953),是驻爱尔兰一位英军上校的长女,父亲死后继承…  相似文献   

7.
李金坤 《寻根》2003,(6):40-4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古代,人们以《诗经》作为教化人的范本,称为“诗教”。《诗经》内容丰富,自古迄今人们多喜欢从《诗经》文本中取名。人们取名于《诗经》,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直接采用句中之成词。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见《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孔明,意谓完备周详也,此正是诸葛亮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的体现。我国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其名出自《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邦国,名字出于《鲁颂·宫》:“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邦国,即国家。当代著名诗人贺…  相似文献   

8.
莫斯科拒付《国际歌》版权费“电视台每播放一次《国际歌》,我就得到一个法郎,这个数目当然不大,但全世界的人都歌唱它,所以这也是一笔小小的财产。”工人阶级的诗人欧仁·鲍狄埃的孙女、83岁的欧仁·埃克尔夫人这样说。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写出著名的诗篇《全世界的罪人》(即《国际歌》),这首诗于1888年由狄盖特谱曲。当欧仁·鲍狄埃1887年逝世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特殊叙事的形式,值得关注。诗题交代作者写诗事由,具有浓厚的叙事因子,诗序是对诗题叙事的补充和扩展,这是单首诗的独立叙事。而古典诗歌往往以系年的形态存在于诗人别集中,排列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这又构成关于既定作者本事的大叙事。可以说,一部以年代为划分的诗集也是作者的一部生平传记,或者说一个诗人的生活故事累积。中国古典诗歌往往是以集合的形态存在,其中有一定序列,而只要序列中有时间、地点,那么它们就会和作者这个隐含的人物,以及作者写诗的原因和写诗这件本事构成一个大叙事。现实存在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叙事,而古典诗歌中的叙事则是这个历史叙事的文学性衍生和记录。  相似文献   

10.
人们最爱用“寿山福海”一词作吉祥语来祝福尊者、长辈寿如山高 ,福如海深。“福如东海”喻体明白 ,素无歧见争议 ;“寿比南山”则是我们这篇文章要加以探讨的。将“寿比南山”作为祝人长寿的祝颂语由来已久。语本出自《诗·小雅·天保》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 ,不蹇不崩。”此后 ,关于“寿比南山”的诗文就不胜枚举。《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中嶷谓上曰 :“古来言愿陛下寿偕南山 ,或称万岁 ,此殆近貌言。如臣所怀 ,实愿陛下极寿百年亦足矣。”明康海有曲《一枝花·寿王陂》 :“寿比南山还草草 ,福如东海任朝朝。”然而 ,尽…  相似文献   

11.
刘伟 《世界文化》2007,(6):16-17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在路上》是克鲁亚克出版的第二部小说,它与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和威廉·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共同构成了美国“垮掉的一代”学与化运动的基础。到2007年,这部影响了无数年轻人的小说出版已经整整50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诗人塔索的早期生活可说是吉星高照。当他还不到10岁时,那不勒斯人就把他当作天才。当他抵达罗马,要陪同他的父亲一起流放时,他受到大人物的赞扬和宠爱。在乌尔比诺,他幸福的日子象在漫长的节日里飞逝。在威尼斯,他受到最有名望的诗歌艺术界的接待。经历过这样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托尔夸托·塔索完全可期望成为一名显赫的诗人,况且当时整个意大利都喜爱他的诗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哲学对爱的问题有着多维的探索和深刻的认识。早在春秋时期 ,儒家就提出了“仁”的哲学。《论语·颜渊》载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儒家所谓爱 ,第一 ,爱有差等。“亲厚 ,厚 ;亲薄 ,薄。”(《墨子·大取》)对亲厚的就厚爱 ,对亲薄的就薄爱。爱依血缘关系的亲疏而有等级之别。第二 ,泛爱。“爱父 ,其继爱人 ,仁也。”(《郭店楚简·五行》)仁是把对亲之爱加以推广。“亲至 ,薄不至。”(《墨子·大取》)有最亲的 ,却没有最薄的 ,爱是普遍的。第三 ,诚。“诚于中 ,形于外。”(《大学》)爱是内心情感自然的流露 ,不是“作”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咏物诗很多。咏物诗可根据是否含有诗人的个人情感而分为两类,一是纯咏物诗,二是蕴含了个人情感、具有一定思想寄托的咏物诗。清代学者王夫之在《盖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两者相较,思想意义与艺术境界的高下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5.
伯特兰德·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他曾于1920至1921年访问中国,并写了《中国问题》一书。1950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25年8月在给卡恩·弗尔夫人的一封信中,他谈了自己成长与写作的道路。他小时候生活在有良好教养的老式家庭环境中,听别人给他朗读莎士比亚和司各特的作品一直到12岁,以后他自己大声地朗读。他读过最为崇拜的诗人库柏的作品。16岁时,他发现了雪莱和济慈的诗歌。从此直到21岁,他经常阅读英文诗歌,并且背诵了大量诗作。上剑桥大学前,他  相似文献   

16.
诗歌物语,是中国诗歌中独有的物象语言,它是诗歌意境形成的核心语言要素,是诗歌语言的独特性所在,它能使诗歌表达感情出奇制胜,也是解读诗歌魅力的一把钥匙。揽物抒情,情系心结,意象营造,加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结构的组织,经过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运用和发展,就使诗歌物语成为诗歌艺术的独特语言。  相似文献   

17.
正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一位在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现代派诗人、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文学翻译家。他才华横溢,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含历史、跨文化、无结尾的现代主义长篇史诗《诗章》(The Cantos),而且还创作了上百首原创诗歌,写下了数十篇文艺批评论文。同时,他积极译介中国古典诗歌与儒家经典,并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庞德对中国的兴趣激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兴趣。可以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闻学编译美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托尼·莫里森因其散文《诗歌的光彩》及她对黑人经历的描述于1993年10月7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称赞莫里森说:“她的小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歌般的内涵,反映了美国现实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9.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用当时的话来说 ,就是“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 ,非媒不得。”(《诗·齐风·南山》)在人们的印象中 ,媒人是沟通男女双方的唯一媒介 ,“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礼记·曲礼下》) ,为中国古代的通例。在先秦的史书及典籍中 ,就有大量与此有关的记载 :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曲礼》) “男女无媒不交。” (《坊记》) “处女无媒 ,老且不嫁。” (《战国策·燕策》)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氓》)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成名以上皆书年、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水和先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加之相传在尧舜禹时期的“洪水时代”——“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尚书·益稷》)。水以又可敬又可畏的角色被关注就很好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儒道两家对水的理解是迥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