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的一个镜头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学了八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后,要写一篇关于乡村田野生活的作文。缺少生活经验的她,是一边看着电脑一边写的,笔下满是优美绝伦的文字,但就是想不起、说不出是哪个地方、什么时候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2.
朱彦彦 《考试周刊》2011,(87):32-32
阅读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再现相似人生经历,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人生中去看。萧乾有阅读是用"库存"去兑取"现金"的巧妙比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一般来说,作品就是作者生活积累的艺术再现。因而,教师教授作品一类的作品,恰到好处地启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必须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当学生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4.
一、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想写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5.
193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各种危机濒临全面爆发之际,由优秀知识分子发动的一场救活乡村以复兴民族国家的乡村建设运动,得到社会各界普遍的欢迎,同时也受到知识界理性地检视与批判。陶行知在上海乡村以"工学团"的形式开展的生活教育,自然也进入到批判者的视野。批判者立足于大众解放和民族国家救亡图存的时代生活需要,批判生活教育者模糊了教育与生活的边界,缺乏对生活的解构和认识,笼统地呼吁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导致生活教育实践偏离其既定的理想目标。他们的批判很难用是与非、对与错给以评判,但其批判性思维、批判的基点和方法,对当下生活教育实践应有借镜,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化思考应有禆益。  相似文献   

6.
徐淑丽 《考试周刊》2012,(13):48-48
一、有关背景《一个这样的老师》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生活。课文讲述了怀特森老师在一节科学课上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给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怀特森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独特,他通过一节饶有兴趣的科学课给盲目崇拜老师的学生敲了一个警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乡村夜唱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写一写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或者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等等。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作文风向标:走进乡村田野,感受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8.
裁判亮分     
这三篇作文有一个共同点:作者都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乡村生活对他们自然为“另一种”,但三篇作文却视角不同、取材有别、各具特色。王飞翔的作文可贵之处在于写的是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把镜头对准了赶驴车的小男孩,通过观察描述、简短的对话,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拮据、艰难。用农村孩子勤劳、坚韧的品格,对比自己优裕的处境,小作者受到深深的教育与震动.这种情感发自肺噼,真挚、深切。李洋的文章没有直接写到乡村的生活感受.但却在“另一种”上巧思妙想,写在都市中的务“农”之乐。作者在公寓的露台上种菜养花,在门前的水池养鱼,突出自己换土、浇水、  相似文献   

9.
暗夜漂流瓶     
以"低碳生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或写自己是如何参与环保活动的,或写倡导低碳生活的先进人物等。今天,小布丁老师在讲到保护环境的时候,提到了低碳生活,她告诉同学们:"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希望同学们多了解低碳生活,多宣传低碳生活……"放学了,开心米、酥油饼和炒肥肠一边走,一边讨论低碳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徐春炎 《生活教育》2013,(10):72-74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低年级学生树立"生活教育"的理念,让"生活教育"扎根作文教学,通过融入课堂、链接生活、参与活动等策略,放飞学生的心情,从而激发兴趣、体验情趣、感受童趣,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写"的快乐,从而在这个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站得更稳","学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一、激发和调动学生习作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才能有话可写,渐渐地学生才会喜欢作文。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沃土,缺乏生活素材是学生写作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听写"是小学阶段让学生记住生字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使用这种方法,但是传统的"听写"方法比较呆板,老师报生字词,学生一边听一边写,学生只要记住生字就完事了。在这种"听写"方法中,教师起绝对的主导作用,控制"听写"的全过程,并且听写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只是被动呈现出教师所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胡立琴 《现代语文》2011,(1):134-135
民间有句谚语:"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自己"腹中空空",自然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丰厚的生活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积累呢?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写作文一直是让广大中小学生感到困难的事情。教师一布置作文,学生就感到苦恼。对学生而言,写作文究竟难在哪里?深入分析可知,学生写作文最大的困难无非是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前者属于内容(材料)问题,后者属形式(表达)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写作文素材缺乏积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语文教师没有使学生树立作文源于生活的观点,作文教学与生活脱节;  相似文献   

15.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樊发稼说:"只有快乐地生活才能健康地成长,孩子快乐生活包括快乐学习,当然包括快乐作文,作文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都不满意,抱怨学生不爱写、不会写。每逢作文课,从备课开始,命题、指导、批阅、讲评,力气用了不少,可收效甚微,那么,学生快乐作文的出路在哪里呢?一、铺"路基",  相似文献   

16.
这学期,我们不写"大作"所谓"大作",就是语文书上规定要完成的习作,每学期一般要写7篇。新学期的第一节作文课,我就宣布:"这学期,我们不写大作,只写生活日记。"孩子们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重复了一遍后,他们才发出了兴奋的欢呼。  相似文献   

17.
报道艺术     
记者为写一篇某企业老总的深度报道,到其童年生活过的乡村挖掘素材。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导读》2011,(4):8-8
又一个"双休日"开始了,暂别校园与课堂,走进五彩缤纷的课余生活,快乐、新奇、充实、难忘……星期天不是"星期七",我的"双休日"我做主。本刊现举办"我的双休日"话题征文活动,请同学们围绕"双休日"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内容、体裁不限,  相似文献   

19.
这次综合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有效地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 一、回顾课文,欣赏文本里的美丽田园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本组课文选文都是名家名篇。我结合本单元导入语的提示,在开展"走进田园热爱家乡"综合性学习伊始,首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本组的文章、古诗、“阅读链接”中戴望舒写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及“日积月累”中的诗句,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悠扬深远的背景音乐中,带领学生通过欣赏诗情画意的乡间风景,走进恬静祥和的乡村生活,走进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20.
本次习作是写与田园风光有关的内容。这是一次新颖的习作训练,要写好这篇习作,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感受乡村生活所谓田园风光,就是指乡村的美景和农民劳动的情景。要写好这篇习作,对于生活在乡村里的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