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佩庆 《生活教育》2011,(11):44-46
这些论文都是我在山东邹平工作的时期写的。为了人生,为了中国,我不能不工作;也不能不奋勉自己和朋友们一同来工作。我们认为中国问题的重心在乡村,在农民。乡村社会没办法,农民生活没办法,中国问题是不得解决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近十年来大部分工作的时间也都是在农村。我是从事教育的,当然,我不能不注意乡村农民大众的教育。乡农教育,在我看,就是乡村农民大众的生活指导。  相似文献   

2.
崔玉婷 《生活教育》2008,(10):18-19
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从教育救国、普及平民教育其中主要是农民教育的角度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他主张以乡村学校为中心.乡村教师为灵魂.通过小先生、传递先生等制度把知识向外辐射.通过建立100万个乡村学校使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受到教育。因为普及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最下层、生活贫困的农民及其子女.陶行知认识到原来仅注重书本知识、脱离民众生活的传统学校教育是不适合普及教育的实际的,因而主张生活即教育.乡村教育应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窝窝头和破棉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适合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20,(2):13-14
现如今,乡村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于很多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很多乡村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来增加家庭的收入来源,使得很多乡村儿童逐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培养与爱护,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乡村儿童生活与教育现状进行具体的研究,通过对乡村儿童学习现状的具体分析,引导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关注乡村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共同努力来帮助乡村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为乡村儿童的成长与成才塑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推动农村孩子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生群体从事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活动,是他们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把中国农村融入现代化轨道的一次有益尝试.他们深入定县农村,开展社会调查,并以此为依据,采取多种策略与方式,富有成效地推进乡村教育实验,如推行以编写课本读物、创办平民学校为主要方式的识字运动,提高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以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戏剧的方式,丰富农民的文艺生活;以推行农业改良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促进生产发展;以实行导生制来解决农村教师缺乏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他们从事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当下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重视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注重社会调查与产学研结合,提升农村服务质量;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的乡村     
梅朵 《青少年日记》2009,(11):40-41
我拿着城市户口薄生活已有二十多年,但我一直感到我是一个农村人,骨子里是个农民。我只是一个从乡村伸向城市的高高的树梢,作为一个农民,我永远属于泥土.来到城市我只是为了稀释一下城市的情调,我只是为了给城市增加一棵来自乡村的草。  相似文献   

6.
正"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然而时至今天,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乡村学校由于基本办学条件太差等原因而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短板。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对于农村的学校来说,  相似文献   

7.
《生活教育》2014,(5):4-6
“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基督教青年会关注中国农村的衰败问题。为了找到解决农村衰败的办法,青年会计划在全国一些地区创办农村服务试点。在此背景下,唐希贤和郑维等人在苏州成立了唯亭山乡农村服务处,积极投入乡村建设事业。他们坚持"引导农民自助互助,不作赈济式之服务"的原则,从事改良农业、指导副业、成立信用合作社以及组织民间团体等活动,对改善乡民生活和推动乡村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教育和乡村建设遗产。乡村教育实验充分发挥民间办教的积极性,提高办学实效;以全体农民为教育对象,关注成年农民的"失学"问题;采取科学务实的改革方法,基于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全面了解农民和农村发展需要。乡村教育实验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富强 《学周刊C版》2011,(10):199-200
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虽然已是二十一世纪.但是名家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农村学校理当肩负起乡村建设的重任.农村教育必然服务于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育的希望是超越城市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多有抬头,不少人对中国的乡村教育态度消极,认为它在城乡二元结构严重的今天,已经无力振作了。这和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被定位为城市教育的延伸,并没有立足乡村生活与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除了为升学做准备,农村教育并没有更多地承担乡村生活的适应与改造,以及乡村社会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揭示农村、农民、农村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和生活教育理论的首创者。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和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是个不大合乎时宜的问题。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我有点慌神。我谈乡村文化不仅仅是就乡村教育来谈的,而且是从我们中国现在的乡村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位置来谈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系农民、教育农民的方式,冬学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和乡村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提升了农民素质,强化了乡村治理和国家与民族认同,并在功能定位、动员方法以及教育形式上形成了一些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借鉴冬学历史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充分发展高水平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凝聚思想,激发乡村治理主体性;以教育增强农民行动能力,提升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同时贴近农民生活实际,改进教育实效,从而实现以农民教育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是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杰出代表。乡村教育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施的一种具体形式。三位教育家在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专业设置、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宝贵经验对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即知识分子广泛系统地组织农村职业教育,重视精神培养,围绕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设置专业。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本着文化立国的立场,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应以乡土社会抟重组为基点,依靠伦理本位之乡村教育的重建,借助乡农学校的组织形式,走一条“老根发新芽”的文化复兴和社会结构重建的道路,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发展和民族振兴。其乡村建设理论对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村文化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是个不大合乎时宜的问题。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我有点慌神。我谈乡村文化不仅仅是就乡村教育来谈的,而且是从我们中国现在的乡村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位置来谈的。一、教育面对现时代遭遇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育运动”主体性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把全体农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使农村教育从工具性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农村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观。乡村教育家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敏锐地洞察到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不改造中国的乡村,不拯救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改造中国、救亡图存就是一句空话。而改造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本着文化立国的立场,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应以乡土社会的重组为基点,依靠伦理本位之乡村教育的重建,借助乡农学校的组织形式,走一条“老根发新芽”的文化复兴和社会结构重建的道路,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发展和民族振兴。其乡村建设理论对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