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永词中大量"云雨"的出现使得词"艳"的特质俗化了。同样在词中多次使用"云雨"的晏几道却因为对"云雨"意象的回归——更重视其在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中的原初意义——将词中的已趋向"俗"的艳情雅化了。因此也形成了其词"狎邪之大雅"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青 《培训与研究》2009,26(6):1-3,25
柳永词中大量"云雨"的出现使得词"艳"的特质俗化了。同样在词中多次使用"云雨"的晏几道却因为对"云雨"意象的回归——更重视其在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中的原初意义——将词中的已趋向"俗"的艳情雅化了。因此也形成了其词"狎邪之大雅"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昊天有成命》诗中的"成王"一词的含义向来有争议,历代学者或将之理解为"成此王功"或认为其应指周成王姬诵,经深入考辨此诗中"成王"解为"成此王功"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付琼 《语文知识》2010,(1):67-69
《莺莺传》之"会真"、"玉人"二词在西厢故事的发展中存在着被误解的现象,本文旨在对二词进行重新辨析。"会真"即"会仙",一方面表明女主人公崔莺莺貌若神仙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真实地传达了崔张对儿女云雨之乐的美妙体验。"玉人"不是指张生,而是崔莺莺自喻。莺莺为张生"代言",《会真诗》运用的是一种"换位思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无疑是一首著名的诗歌,但是关于这首词中的"三山"一直以来就有争议。该词系李清照在建炎四年(1130年)春"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章安)"时的作品,词中的"三山"应是现在位于台州椒江的"三山",而不是山东蓬莱三仙岛,更不是其他别的地方。她的另一首堪称"咏梅"杰作的《清平乐》,也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收获之一,写于去章安后,与《渔家傲》构成了颇有意味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6.
《回心院》是辽代著名女作家萧观音当前可见的留世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常被视为词作品而收录于词集以及词论著作中。本文作者认为《回心院》是否为"词"尚可讨论,并围绕这一论题,辅以较为可信的证据,分别从是、否两个角度做出分析。作者认为《回心院》"是"词的主要理由为:有一定的谱式规律,符合词"要眇宜修"的特质,用韵符合词体习惯,曾被入乐演唱;认为它不是词的主要理由是:无定谱,多处不合格律。之后,经过分析和比较,作者在文中给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结论——《回心院》应该为"词"。  相似文献   

7.
研究南宋张炎撰写的词学研究著作《词源》之"雅正说",视野应当投射到"雅正说"的过去——对南宋词之复雅倾向的历时性回溯、"雅正说"的未来——清代浙西词派对"雅正"的拓展,在这样一种共时性的时间之轴中回归到对雅词的本位把握,从而实现文本与解释者的有机融合。从"雅正说"上下推理出词之雅化的理路,检省今日大众文化中雅俗之争,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国俗的经典读本。为深入对国俗语义的研究,本文以基本颜色词"红"为例,通过挖掘《唐诗三百首》中《咏鹅》、《题都城南庄》、《相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背后丰富的国俗文化内涵,对不同诗句中"红"的国俗语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撒花"("撒和"、"扫花"、"撒货")一词在《黑鞑事略》成书时已产生了多个意义,进入汉语后被引申泛化。明清时其早先的意义逐渐消亡,后来的一些意义在方言中仍有保留,这也是蒙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相互借用,最终蒙语借词在内蒙古方言中保留的例子之一。"撒花"可能来源于蒙语中固有词或来自于突厥语。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介词"从"的历史演变情况进行了简述,对南朝齐梁时期道书《真诰》中的"从"字用法进行了完全统计,其介词用法已占主要地位。对"从+表人名词+V+(N)"格式中"从"的词性判定进行了讨论,认为表人名词或人称代词进入连动结构中"从"的宾语位置,也可能引起"从"虚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诗经》中"为"字句共出现了82(包含重复出现的情况)次,从语法功能来看,主要是作谓语;从词性来看,主要是用作动词。虽然"为"字的用法本身比较复杂,但是在《诗经》中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衬音词以及构成"为A为B"式,我们将从这些角度对《诗经》中的"为"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怎样讲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蕴涵有爱国主义的情愫,是"诗教"中的难点之一。本文提出可行的解法。  相似文献   

13.
郑玄认为"笙诗"亡于战国及秦之世,实际是为了解释《毛诗序》"有其义而亡其辞"所作的一种推测。"笙诗"本非《诗经》所有,前人从"有声无辞"、编什、篇题重复、"笙诗"《序》等方面都作了论述。而从汉代四家《诗》来源看,四家《诗》皆得自"讽诵",三家《诗》却无"笙诗"。《诗经》在秦焚书前传播广泛,却没有征引六"笙诗"之辞的资料。"笙诗"加入《诗经》应在刘歆《七略》成书之后,即哀帝建平元年之后。元始五年,王莽征通知《毛诗》等典籍的异能之士,以民间学术校正学官学术,加入"笙诗"的《毛诗》进入官学系统,为人们接受。《毛诗》学者入"笙诗"于《诗经》,除受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的启发外,也与人们把经书看作"应时而作"、可以损益的观念有关。从《汉书.儒林传》"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一语来看,入"笙诗"于《诗经》的学者很可能就是徐敖。故《毛诗序》最后完成应该在建平元年至元始五年期间。  相似文献   

14.
"文源五经"是《文心雕龙》文体论最重要的论点,具体到《诗》,刘勰讲"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在"论文叙笔"部分,《文心雕龙》实际考究的与《诗》有关联的远远超出上述四体。《文心雕龙》对《诗》的文体特点的总结和论述,鲜明地体现了刘勰的宗经思想,也恰当地见出了《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16.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诗》无达诂"既是汉儒身份认同的保障,亦是汉儒对时代和历史的先见之明和学理响应。  相似文献   

17.
韩愈评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辛弃疾以文为词,无事不入,亦有"雄深雅健"之风。本文试以《贺新郎》词调为例,分析稼轩词"雄深雅健"之"雅"。稼轩词,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绍《诗》之雅正;承"经""史""子"之古雅。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夏季号)发表的《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一文,存在诸多不足或失误之处:第一,马礼逊《华英字典》在英文解释上,对"Freedom"与"Liberty"有所区别,但在中文解释中皆以"自主之理"一词译之;第二,传教士《自主之理》文中的"自主"、"自主之理",即指英文"Liberty";第三,《新解地理备考》的最早版本,最晚当在1847年已经刊印;第四,蔡锡勇在《美国合邦盟约》中,明确以"自由之福"对译"the Blessings of Liberty";第五,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日本"自由"概念进行的是批评,而不是引介。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杂志2011年第1期刊载了五位记者的"年终综述",分别是李帆的《让教育回归"常识"——写在岁末年初的一些思考》(以下简称"李文")、冀晓萍的《人,究竟该怎样成长——2010年末,关于人格教育的思考》(以下简称"冀文")、余慧娟的《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以下简称"余文")、  相似文献   

20.
探美与论“新”──评朱捷的《古典文学探美》陈健案头摆着朱捷先生的一部新著——《古典文学探美》(江苏文艺出版社),洋洋近三十万字的专著,倾注了作者多年来教学与科研的心得。开卷受益,读来多有启发。《探美》一书所论面广,书中论及中国古代的诗、词、戏剧、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