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以“合法权益”受侵害为逻辑起点,对于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告资格,无论是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还是依申请公开的信息,都需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过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而对于与自身信息相关的原告资格,则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被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直接相关,或者政府的信息公开行为侵犯了其商业秘密与个人隐私。  相似文献   

2.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限制过于严格,有碍公民宪法权利和依法行政目标的实现,也日益暴露出与世界法治趋势不相一致的矛盾,应当予以调整。涉及公共利益损害的行政诉讼,实行“公民有权”原则,规章及以下层次抽象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合理性问题应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缩小行政终局裁决的范围,赋予更多的行政相对人以原告诉讼资格。  相似文献   

3.
消费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型的以维护不特定多数消费者权益为核心的诉讼模式,具有独特意义,消费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作为起步条件又影响了消费公益诉讼可以发挥的价值的大小。但我国目前法律规定的原告资格范围过窄,法律条文过于简单,仍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为了从源头上保证消费公益诉讼发挥实质效果,消费公益诉讼原告应向多元化发展。总体来说,首先应扩大原告资格的范围,应使公民个人、市级消协和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宗旨的社会组织获得原告资格,但注意不宜将行政机关纳入原告范围,同时应完善检察机关的公益诉权;其次在原告资格扩张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来平衡激励起诉和制约滥诉的关系,并完善多元原告之间的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对原告的举证问题作出规定,只是在后来的司法解释中设定了原告举证的规则。本文认为,行政诉讼中的原告举证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权利,在某些法定情况下它属于一种推进义务。文章还结合现行法律规定与行政诉讼理论讨论了应由原告举证的具体事项。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标准及发展走势与主观公权利、法律上利益和反射利益理论密切相关,司法实践中也以是否为主观公权利、反射利益作为认定原告资格的标尺。通过比较主观公权利、法律上利益与反射利益的区别,探求行政法保障公民权利及公民寻求权利救济之法理,可为我国当代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发展脉络及立法的建构提供比较性检视。  相似文献   

6.
《安徽教育》2010,(7):22-22
<正>本刊讯完善的民办高校管理机制与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民办学校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民办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必须在举办者(出资人)、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职工等权益相关人之间建立一套有关运行与权利配置的机制或组织结构。由我省部分民办高校和安  相似文献   

7.
案例 《教育》2012,(8):39-39
何某是武汉市某商业学校的史教师,凶不堪原教研室副主任盛某的性骚扰,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诉称,被告利用工作之便对原告进行性诱惑,被拒绝后仍不死心。一次,学校组织教师春游,被告尾随至原告房间,对原告隐私部位抚摸,强行亲吻。此后,便肆无忌惮地对原告实施“骚扰行为”,并给原告发黄色短信息。原告认为,被告对原告进行言语挑逗、行为骚扰,村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相似文献   

8.
一般违法行为受害人是否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问题在我国行政法学界的争议并未因司法解释的承认而平息。受害人的行政介入请求权是行政主体必须予以保障的一项公权利,因为这项权利决定受害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由此获得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受害人具有原告资格是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教育》2012,(22):39
案例何某是武汉市某商业学校的女教师,因不堪原教研室副主任盛某的性骚扰,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诉称,被告利用工作之便对原告进行性诱惑,被拒绝后仍不死心。一次,学校组织教师春游,被告尾随至原告房间,对原告隐私部位抚摸,强行亲吻。此后,便肆无忌惮地对原告实施"骚扰行为",并给原告发黄色短信息。原告认为,被告对原告进行言语挑逗、行为骚扰,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  相似文献   

10.
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有其法理基础,国外普遍建立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我国法律应该赋予公民、公益组织和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是一个在理论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世界各国对于如何确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有着不同的认识。文章将我国与日本、英国、美国、法国这几个国家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是近年来法学理论界探讨的一大热点,而经济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问题一直是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诉讼法"直接利害关系人"理论阻碍并限制了经济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确定。在司法实践中,扩大原告主体资格的范围,赋予检察院、社会团体、受害者及其家属原告资格,才能扩大经济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更有力地保障公共利益。国外主要国家对于经济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界定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对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行政复议申请人资格是启动行政复议程序的前提条件,其现行规定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出现行政复议立案难且标准不统一,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等问题。运用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间接利害关系人、"非合法"权利人及"非自有"权利人的资格认定,以期在行政复议实践中逐步放宽申请人资格限制,与行政诉讼接轨,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反垄断诉讼是公益诉讼,具有公益诉讼的一般特点但又具有其自身特殊性。现行立法条件下对于反垄断诉讼的原告资格有很多限制,有其不合理之处,应扩大反垄断诉讼的原告范围,并出台一些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程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确立行政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问题。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作为原告起诉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又有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解决的路径是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多元化的诉讼机制,即在检察机关主要作为行政公益诉讼原告的同时,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作为其重要的补充,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行政诉讼法在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行政诉讼中原告死亡时将有权提起诉讼或有权决定是否参加诉讼的诉讼主体限为其近亲属,对与该公民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法律主体的利 益缺乏应有的保护,因而有必要从法律上确立此类利害关系人的诉讼主体资格,从而实现弥补该项法律漏洞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