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正的友情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为了友情,我们甚至可以放弃生命。朋友,就是你能信任他,他也了解你的人。朋友能分享我们的成功带来的喜悦而不忌妒;能倾听我们的烦恼,给我们有益的建议而不泄露隐私;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帮助而不求回报。  相似文献   

2.
虽然会常常提到“信任”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信任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信任这个而不信任那个?本文试图从学术的角度,对信任作一个简要概述,对中西方信任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转型时期信任现状形成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几点对策,从而使我们对自己身边司空见惯的“信任”二字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一、信任的概念、分类及作用1.信任的概念信任,通常是指社会信任,它是人的一种态度和主观愿望。它包含三种特征:(1)时间差,即有诺言在先,兑现诺言在后,之间需要有一个时间差。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场完成的交易行为,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信任     
郭琴 《初中生》2005,(35):35
信任是彼此间建立真挚感情的保证.师生关系融洽需要信任,朋友相处需要信任,家庭和睦需要信任.信任是座桥,它能使桥两边的人相遇在一起;信任是颗宝石,它能发出最耀眼的光芒.然而对于我来说,信任却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渺茫.  相似文献   

4.
信任的力量     
信任不是简单委以重任,信任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链。曾有人告诉我,相信一个人与信任一个人是不同的,相信一个人,自己不承担风险,是与自己无关的;信任一个人,就需要敢于在相信之后承担信任结果的责任。有个小故事,说是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第一次,观众相信他能走过去;第二次,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认为信任与人们的一些特定人格特点相关;信任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表明它可以促进风险情景下的合作;低信任者和高信任者在合作倾向以及乐观性等方面都存在可观察的差异;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倾向于人际信任;性别与文化因素对人们的信任有显著影响。而信任的决策过程、神经生理机制等关键问题目前却还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师生的日常交往中,师生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双方合作学习的基础,但这种信任关系往往由于无形而容易被教师忽略。当儿童对教师缺乏信任时,不仅会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而且也会给儿童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据此,通过对访谈文本的现象学分析,可以发现儿童不信任教师是一种免受教师恶意、不公平对待、成绩失败的自我保护机制。教师要正确理解儿童不信任行为背后的含义,适当满足儿童不信任行为背后的自我保护需要,引导儿童采用积极方式满足自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不信任作为信任的孪生物,可以被视为针对互动过程中被信任方所出现的预期与回馈之间不一致的主观回应,而在本质上,不信任则是一定社会存在条件下交往双方的利益关系的客观反映。在历史渊源上,不信任源自于西方的“共和”传统和“性恶论”信条,因此,不信任是巩固民主制的必要工具和制衡动力,但这项重要功能却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因此在面对现实的信任危机时,人们应当反思是否还是延续一味强调信任的思路。本文认为应当尝试从不信任的角度出发,建构起一种全新的有限信任机制,在树立必要信任的同时,也应强调合理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8.
刘丽 《学周刊C版》2011,(7):22-23
最近,我看到了一份有关师生关系的调查资料。据这份调查资料显示:80%的学生不愿将心事告诉班主任,却有75%的学生愿意将心事告诉同学和朋友。原因十分简单,就是学生普遍不信任班主任,而同学和朋友之间却能相互信任。  相似文献   

9.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信任是"相信而敢于托付",它是一种依赖关系,是一种社会现象。留意一下我们的社会生活,信任关系无处不在。可惜的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我们,对于周边的人和事的信任却在逐渐减退。师生信任是教师和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双方于评判基础上形成的,对对方能够履行责任及被托付义务的一种保障感。或许从一个社会人角度而言,我们能做的仅是表现出自己的诚信;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完全可以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在有形的课堂内,与学生建立起无界的信任。  相似文献   

10.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作为一个所有龙的图标都是昂首的时代,汉代无疑是混乱而又生机勃勃的。而如果需要选取这个朝代合适的代言人,我更倾向于选择霍去病。他出生在最底层,却突然一跃而上。成为武帝最信任的将军。他18岁就一战成名,却在23岁死  相似文献   

11.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梁,渴望信任是每个人的一种精神需要,被人信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信任别人,则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和心理品质。对于教育来说,信任是师生之间实现心灵无障碍沟通的前提,是师生间情感相互融合的粘合剂,更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催化剂;对于学生来说,  相似文献   

12.
不合作博弈常见于政策实践,根源在于一定时空内个体的理性与集体的理性不一致。农村计生政策实施中,政策执行者与目标群体表现为囚徒困境和保证型博弈(亦称捕鹿游戏)。前者是一种在个体利益最大化法则下的帕累托无效均衡,后者是在环境不确定和人类信任不够时,另一种次优均衡。两种博弈均衡都能使政策失效,而打破政策困境,需要具体分析:囚徒困境须采取可置信的承诺、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政策的公正平等;保证型博弈困境须加强政策执行者与目标群体之间的信任基础,完善信息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朋友能分享我们成功带来的喜悦而不忌妒;能倾听我们的烦恼,给我们有益的建议而不泄露隐私;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求回报……友谊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们都要学着认真对待。友谊之困可是,即使我们都知道友谊的重要,世界上孤单的人还是很多。为什么总是交不到一个知心朋友呢?为什么真心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呢?  相似文献   

14.
微笑的阳光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的确,微笑能融化坚冰、温暖人心。微笑是一份宽容,它包含着信任和理解;微笑是一份尊重,它融合着浓浓的爱意。教学上尤其需要微笑。微笑是师与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是教学的最佳境界。然而,在我刚踏上教学岗位时,在学生面前却很吝啬微笑。那时,曾听一些老师说  相似文献   

15.
“相信”和“信任”这两个词都是动词,但含义有细微的差异。“相信”是认为正确、信得过、不怀疑,可简化为“信(动词)”,但“信任”却不能这样简化。如”信不信由你”,指的是相信,而不是信任。  相似文献   

16.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梁,渴望信任是每个人的一种精神需要,被人信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信任别人则是一种良好的美德.  相似文献   

17.
蒋方舟 《课外阅读》2012,(24):40-41
上高三之前,我对高三所有美好的传说,都不信任。我不信任半天踢足球,半天上课,晚自习还睡觉的学生,会考上北京大学;我不信任平时交白卷的学生,高考忽然灵光乍现,考了满分;我不信任左手吉他、右手美眉的人,能考过专心致志的学生;我不信任翻围墙去上网的,学功课最灵光;我不信任家长从不过问的学生,心理最健康;我不信任高考会提供作弊的空间;我不信任脑白金脑黄金……上高三之后,学校开了场"高三动员会"。  相似文献   

18.
当前急剧的社会转型导致既有的社会信任系统逐步瓦解,人们对信任与不信任矛盾关系的把握之偏颇加剧着社会信任危机,这已然构成当前社会信任的认知陷阱。现代信任系统应该是信任与不信任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是以“合理不信任”为条件的相对信任。走出当前信任危机的路径有:一是有效划分和把握信任与不信任的界限;二是以“合理不信任”作为培育现代信任文化的逻辑起点;三是确立“合理不信任”的相关制度,倒逼并促发现代信任系  相似文献   

19.
高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它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是的,一个不懂得宽容别人的人,是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的,在学生中传承宽容这种传统美德,我们为师者责无旁贷,我们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宽容温馨的学习环境,搭建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交流平台,用真心去教育和感化学生,用真情去点燃学生的宽容之灯。  相似文献   

20.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梁,渴望信任是每个人的一种精神需要,被人信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信任别人则是一种良好的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