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从7岁开始学钓鱼至去年退休,算来有50多年的钓龄了,是个地道的“老鱼迷”。回忆垂钓往事颇有感叹。就从我的4根鱼竿说起吧! 40年代初,我家住在重庆市郊,那里有山林、竹林、河沟、堰塘和稻田。形成一幅自然美景。到处都有钓场。竹林中生长着各种竹子。我从小就学会了用竹子做钓竿,如砍下一根慈竹,用火烤后掰直,再用铁丝  相似文献   

2.
老头子自己迷上了钓鱼不说,还把我给拉下了水。老头子是个会过日子的人,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可在钓鱼上却舍得投资。当初动员我跟他出去钓鱼,我故意刁难他,说他那破竿给我使我嫌寒碜。没想到发工资他就给我买了两把好竿,一把4.5米的,一把3.6米的,又轻巧又耐用,还很美观,花  相似文献   

3.
我是个钓鱼迷,从5岁开始钓鱼,收获不佳是常事,但有一次我居然获得"大丰收",令我至今难以忘怀。那是小学五年级暑假的事了。有一段时间,天天下雨,并且下得很大,好几天不能出去钓鱼,把我憋坏了。终于,有一天雨停了,但时间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我早就忍不住了,一手抓起竹制鱼竿,一手拎起打鱼窝的罐头瓶,口袋里塞上个网兜,一溜一滑出了家门。来到村头小桥边,桥下是1条三四米宽的灌溉沟,水深1米多。这条沟与一条小河相连,整年水流不断,因此沟里鱼很多,但都不大,最多要数鲫鱼、鲤鱼。沟边有块大鱼塘,一条2尺多宽的土埂将沟与…  相似文献   

4.
手竿钓大鱼     
我从小就喜欢钓鱼,就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有机会就钓上一次。离休以后,钓鱼成为我晚年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带给我欢喜,带给我快乐,使我精神舒畅,也使我身体日益康健。  相似文献   

5.
1985年9月,中国钓协在北京举办首届全国钓鱼比赛,广州钓协为了挑选参赛代表,举办了两次选拔赛,由于我的成绩较好,有幸参加了这欢有历史意义的全国大赛,并获得了海竿比赛第一名。我是1982年才开始学钓鱼的,当时约龄只有两年多,为什么能跨县全国大赛的行列呢?我想,主要是由于我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钓鱼爱好者。1982年,我因患病,身体很差,工作单位让我长时间住院养病,我就天天钓鱼,身体逐渐康复,同时也就迷上了钓鱼。我这个人没有其他爱好,工作完成了任务,就参加钓鱼,晚上有时间就琢磨钓具、钓饵,广州市许多约友在台钓还没有…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位才有三年钓龄的钓鱼爱好者,朋友曾借给我几本《钓鱼》杂志,使我和《钓鱼》杂志结了缘,每期必买,但也错过了一期,所以今年早早就去邮局订阅了。  相似文献   

7.
陈天开 《中国钓鱼》2018,(12):95-96
今年78岁了,一生喜欢钓鱼。我从七八岁时就开始学钓鱼,那时跟村里的一位老人叫覃美清学钓鱼,我叫他四伯父。平时他喜欢我乖灵小巧的,他一去钓鱼,就叫我跟他一块到河边。每次他都拿着两三支钓竿,他自己拿两支,分给我一支钓竿,让我跟着他学。那时钓鱼用的全部是蚯蚓(我们壮族地区叫蚜虫)作钓饵,而钓竿是用山上野生的小金竹来做的。  相似文献   

8.
罗有年 《钓鱼》2013,(6):21-21
我有一件T恤和一件钓鱼背心,两件都是《钓鱼》杂志寄给我的纪念品,都以大红色印着"《钓鱼》杂志读者俱乐部"。已记不得是哪年哪月了,只记得先得到的是钓鱼背心,后得到的是T恤。自得到那天起,我就把它们视为重要的纪念品,是《钓鱼》杂志给我的鼓励,很长时间都珍藏着舍不得穿。直到自己那件钓鱼背心穿烂,才拿出杂志社  相似文献   

9.
王国成 《钓鱼》2005,(2):17-17
谚语云:“冬钓向阳,夏钓阴凉。”周边有高山环抱、有树木浓荫蔽日的堰塘,称之为阴塘。阴塘冬季水温特低,很难钓鱼。堰塘或水库,靠山崖或树木的一面,光照不足;开阔的一面,光照充足。选钓位宜选择向阳的一面。这里水温相对较高,鱼儿喜欢在温暖的水域栖息、觅食。这样理解“冬钓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阳”理解为“风和日丽的晴天”或“大太阳”,那就有疑问了。笔者对冬季的“艳阳天”垂钓深有体会。问过一些钓友,几乎是众口一词。冬季钓鱼的最佳天气是阴天或有点“花花太阳”的多云天气,而出太阳的晴天较难钓鱼。太阳出得越大,越难钓…  相似文献   

10.
《钓鱼》2007,(9S):5-5
我是一位才有三年钓龄的钓鱼爱好者,朋友曾借给我几本《钓鱼》杂志,使我和《钓鱼》杂志结了缘,每期必买,但也错过了一期,所以今年早早就去邮局订阅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钓鱼有时候还真是讲究运气的。天气预报说2019年2月13日这天,我们这里是大晴天,有三四级东南风,气温能达到十四五摄氏度。这样的好天气,我估计村里的那几个钓友肯定按捺不住去户外钓鱼。果然,早上六七点钟,我就看到有钓友骑上电动车带着渔具出发了。我问一位钓友到哪里去钓鱼,他说要到10几里外的那条大河去钓鱼;还有两位选择了离我家有两里路的一条大沟去钓鱼。  相似文献   

12.
《钓鱼》2008,(19):71-71
“钓了这么多年的鱼,这一盘算是碰到对手了。”昨日下午,光华大道一侧康河村2组的一个堰塘里,一条30多斤重的大花鲢让钓鱼经验老到的宋从德着实费了一番周折。还好,经过1个小时的搏斗,已经筋疲力尽的宋师傅终于将它拖上岸来。“从来没见过钓鱼能钓上这么大的来!”周围看热闹的人纷纷咋舌称奇。  相似文献   

13.
原来我是最反对钓鱼的,因为老伴经常不顾家里忙闲去钓鱼,为这我经常和他怄气。两个孩子都长大了,家务活就少了,老伴就拉我和他一起去钓鱼,一开始,我没什么兴趣,可一来二去的钓了几次,还真上瘾了,就连做梦都梦见鱼漂在水面上一动一动的。 4月的一个星期日,我们去了王家园水库。我和老伴从南口骑自行车出发,一路都是大上坡,不一会儿,汗就从脊背上流下来。这条  相似文献   

14.
休闲赛散记     
刘定龙 《钓鱼》2013,(13):18-19
4月23日,本地钓鱼论坛发消息说,5月5日在张家垱水库有一场休闲钓鱼比赛。这么近的钓鱼比赛,不参加岂不可惜?于是我赶紧报名,过两天去试钓。一、初步的鱼情分析20多年前,我就经常在张家垱水库钓鱼。一帮同事们都说到那里钓鱼是"上当"。三年前,本地一家渔具店搞活动,十几个人参加,我用腥香味的饵料钓了17尾鲫鱼,好歹拿了  相似文献   

15.
杨伯诚 《钓鱼》2006,(10):64-65
钓鱼人钓鱼的时间长了,就会有很多很多的钓鱼故事,我有30多年的钓龄,钓鱼的趣闻轶事自然也少不了。在不少故事里面,最使我忿忿不平的是被甲鱼给“涮”了一回,至今还作为钓友圈子内茶余饭后的“笑谈”。那是2004年金秋,钓鱼俱乐部组织我们去北村钓鱼。北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与之  相似文献   

16.
夫爱钓鱼,在钓鱼的季节里,每逢假日必去垂钓,每次垂钓归来就兴致勃勃地谈论他的钓鱼经过。他的那股高兴劲儿,渐渐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些心动,真想亲自去体验一番。 昨夜的一场雨使星期天的空气格外清新,夫说这是钓鱼的好天气,刚好下午我没什么事儿,便随他一起到汉河去钓鱼。  相似文献   

17.
覃建谋 《钓鱼》2013,(6):20-21
我钓鱼虽然已经30多年了,但退休前并不知道《钓鱼》杂志。退休后,钓鱼的机会多了,就经常去渔具店。2001年有一天,我去渔具店,发现柜台上有一本报纸式的《钓鱼周刊》(8开),翻看内容相当不错,就借回来看。从此我才认识《钓鱼》,并开始订《钓鱼》。后来我从网上还知道全国共有钓鱼类杂志5家,就把其他4种同时订了一个季度回来看。经过对比,我认为《钓鱼》比较适合于本人阅读,就从中选优,开始坚持年年订《钓鱼》。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过去业余写作,主要是写诗和写民间文学。由于  相似文献   

18.
王建明 《钓鱼》2006,(17):69-69
我是一名钓鱼爱好者,同时也是《钓鱼》杂志的忠实读者。多年来,我一直都订阅《钓鱼》杂志。从这本杂志中,我学习到许多知识,掌握了更多的钓鱼技巧,也了解了我国以及国外钓坛、钓具行业的发展态势。世上的万物总是存在着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说这话并不是讲《钓鱼》杂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看得多了。也就总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觉得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如我在该刊中看到。一些钓鱼大师们就钓友提出的钓鱼方面问题专门撰文予以回答,还有民间钓鱼高手写的关于鱼在不同季节里不同的钓法等。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计生工作者,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邀上钓友南征北战去钓鱼。钓的多了就有了一些心得一些感触,时常写下来,整理整理寄出去。不想有两篇竟在《中国钓鱼》上发表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中国钓鱼》一直是我的好朋友,看到《中国钓鱼》开展的“关注环保,从我做起”的活  相似文献   

20.
看了《中国钓鱼》2005年第十二期张俊的《外出垂钓,安全第一》的文章,使我想起了去年的一次垂钓经历,真可说是终生难忘。那是7月中旬的一天,钓友唐民元约我到高岩水库去钓鱼,利用两个双休日好好放松放松。头几天我们就做准备,准备好钓具、帐篷、米菜、电瓶灯、钓鱼用的饵料和野炊用的液化气,还不忘带上砍刀和小锹。万事具备后,星期五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