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望子成龙的父母郜期望自己的儿女能成为优秀生,然而事实表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生,这相比下.就出现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后进生”。  相似文献   

2.
从教十年来,我总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学生”身上,总是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的想把他们身上的“问题”给解决了,而对于“优秀生”,总以为他们学习自觉,求知欲强,成绩突出,遵守纪律,很有“安全感”,不会让老师担忧。因此就忽视丁这些成长在掌声和鲜花中的优秀生的心理问题。正是我或者说我们的这种“一俊遮百丑”的教育误区,常常在我们身旁埋下一些“不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习惯地将教育不公平的眼光投向后进生的时候,很少去考虑那些沉醉于鲜花和掌声中的优秀生的教育公平性。当我们走进这些优秀生的内心.我们会发现他们在收获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能优秀成“大家”的是少之又少。我们需要思考教育对待优秀生的公平性,让优秀生的教育也回归公平。  相似文献   

4.
教师既要教好书 ,又要育好人。但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我们一些教师往往将教育注意力集中在后进生身上 ,而忽略了对优秀生教育。通常 ,教师多用赞许的眼光看待优秀生的优点和长处 ,而不太注意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 :对优秀生的教育不仅不能忽视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 ,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 ,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由于“—俊遮百丑”的光环效应 ,往往被人们有所忽视。优秀生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家庭教育的误区据有关资料显示 ,对 12 0 0名中小学生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教育者职业道德观念、言行规范程度的不断提高 ,班主任为培养一支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有一些教师往往会不知不觉对个别学生产生“偏爱”的现象 ,背离了师爱的原则性和广博性。他们对学生不是一视同仁 ,怀有同样的感情 ,而是亲近一部分 ,疏远一部分 ,偏爱少数优秀生 ,冷落中等生 ,厌恶后进生 ;有的甚至放纵一部分或歧视另一部分。事实告诉我们 ,班主任的“偏爱”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一、班主任“偏爱”的危害性班主任“偏爱”的危害 ,…  相似文献   

6.
4月1日是“愚人节”,按照惯例,每到这天,国际上不少传媒都会登些“虚拟新闻”开开玩笑,吓大家一跳。那么今年,最可能让人触目惊心的“虚拟新闻”会有哪些呢?让我们做个大胆而有趣的推测。事先声明:以下“新闻”完全虚拟,和事实无关!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聚在一起,每每淡及班级工作时,无不感慨教学之苦,班级管理之难,而叹息最多的莫过于学生素质了。大多数班主任对班里的后进生绞尽脑汁,苦口婆心,倾于心血,而对优秀生却“信马由纲”,这已成为一个普遍的、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诚然,后进生确实给班级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班主任对其狠“抓”重“敲”也不悖于常理,但是若只偏重对优秀生的“修剪”,班级工作不会有大的提高。这也是一些班主任时常抱怨劳而无功、班级工作久滞不前的原因之一。优秀学生品学兼优,在整个班级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无可非议。但是,由于班主任经常性地表扬和奖励,必然会刺激优秀学生一味追求奖励和名利以满足个人狭隘利益地强烈欲望,强化了优秀生关于奖赏的片面认识。久而久之,在优秀生的心理上便产生了一些“障碍”和“缺陷”,而这些毛病又往往被其优秀成绩所掩盖,即便看到了,也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可爱的毛病”。这些都是优秀生进步的障碍,如果不及时“修剪”,非但“优”的资本保不住,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和后进生。  相似文献   

8.
要重视对“优秀生”的思想教育班主任做思想工作习惯于将精力集中到“差生”身上,而往往忽略对“优秀生”的思想教育,认为“优秀生”学习好,其它方面没必要“多操心”,总是以自豪的心情看待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不大注意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我的体会是,对“优秀生”的思...  相似文献   

9.
学生作为社会成员,都具有人的共性,但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状况、家庭生活状况、教育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呈现差异,甚至有很大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我国的实际来看,对学生的差异性研究还不够。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无视学生的差异存在,强调平均发展,关爱“优秀生”,对待后进生,则藐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这样,往往使“后进生”丧失了上进的信心和动力。  相似文献   

10.
高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学生除了增长文化科学知识外,还将对人生、对世界形成自己的看法。教育,要求每个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但是在对高中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一些教师往往将教育的注意力集中在后进生身上,而忽略了对优秀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通常,教师多用赞许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而不大注意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在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对优秀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前几年,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队伍中滋生了不少消极因素。一些“优秀生”往往只是学习成绩优秀,德体美劳诸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学校一般用评“三好生”,“优秀生”来评价一个学生,国外的学生怎样呢?法国:没有评选优秀学生的制度法国中学体制和我国不同,初中和高中完全分开。如果你向法国的中学老师问及“三好生”、“优秀生”,他们会很茫然。根据法国教育部规定,法国中小学里的每个班都有一个“班级理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了词语“触目惊心”与“怵目惊心”的异同。我们认为,尽管二者在某些语境中可以通用,但“触目惊心”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怵目惊心”,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中间层学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抓优秀生可以提高优秀率或升学率,抓后进生可以提高合格率或毕业率。所以,如何抓好“两头”是每个学校和每个教师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而对于夹在“两头”之间的中间生,因为他们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所以在管理上往往被忽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然而,中间层学生是后进生的预备队,是优秀生的后备军。因此,认真研究中间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轨迹,对他们加以强化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可忽视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老师的最大烦恼是后进生。后进生是考试评比的必然产物,或者说,是激烈的教学竞争制造出的“副产品”“另类”。超乎寻常的教学竞争必将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本意原是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可以说,绝大多数老师在本意上还是希望“消灭”后进生.让自己的学生个个变成优秀生,但严酷的事实是,优秀生永远是稀有资源,分布有限。而“后进生”却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和老师,都非常重视转化后进生,这无疑是对的。但是,有~些教育工作者,却因此忽视了对“优秀生”的关注和教育。  相似文献   

16.
作为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个性特征都不相同,因此,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也要根据不同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特别是优秀生的思想工作。由于优秀生的“优秀”,优秀生往往容易产生“骄、娇”二气,他们的缺陷往往不仅他们自己意识不到,就是教师也未必看得真切,可怕的是,由于他们是优秀生,备受老师喜爱,对他们身上的这些缺点许多教师都能迁就,或者认为是“瑕不蔽玉”,所以视而不见,甚至根本就意识不到,以致任其发展,使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肆以蔓延,痛失教育良机。  相似文献   

17.
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和初中阶段存在很大的不同,很多初中时的优秀生上了高中后,在英语学习方面成了“后进生”,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来帮助这些“后进生”们摆脱掉这一顶“帽子”。  相似文献   

18.
我们这里用了“尖子生”而没有用“优秀生”的说法。“尖子生”和“优秀生”其实是不能划等号的,只有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称为优秀生,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只能称作尖子生。尖子生都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他们头脑聪明,成绩优异,常常能为学校为班级争得学科竞赛的荣誉,但他们还有许多不为人知或者虽为人知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忽视了的另一面: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嚣张、跋扈、霸道,个人意识或者说个人主义极为严重,只能接受表扬和荣誉,经受不住半点批评和挫折……这些评语对他们来说也许太尖锐了,但绝没有过分。很多老师说,不提起这些,好像他们都很优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确实还有很多缺陷。这些缺陷如果放在普通学生身上,老师们是不能容忍的,为什么在尖子生身上我们就视而不见,甚至放纵容忍了呢?尖子生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尖子生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几所学校作了一些调查和采访,并组织了三篇稿子,分析尖子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个性缺陷,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刻的根源所在,期望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19.
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一些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后进生身上,而忽略了对优秀生教育.  相似文献   

20.
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性”的认识和态度还是矛盾的。作为生物繁衍的本能,我们承认。所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在社会生活中则是“万恶之首”,离它越远越“纯洁”。它登不得科学的“大雅之堂”,若想作为教育内容加以研究就更为不可思议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精神领域的开拓、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把“性”仅仅作为随生理的成熟而无师自通的生物性行为,是危险的。“性”不仅是个体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对社会的形成、演化、发展和稳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性”应该成为科学和教育研究的对象。许多青少年由于无知和缺乏引导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是触目惊心和发人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