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也是大学生的梦。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要抓住机遇,树立理想,钻研理论,勇于实践,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青年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把"中国梦"教育活动融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工作布局当中,通过紧紧围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共同打造高校"中国梦"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所有中国人的梦。就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而言,要实现中国梦的宏愿我国首先需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当代大学生是处于发展阶段中的国家希望,因此,实现"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息息相关,他们肩负的使命将改变中国,发展中国。本文以解读"中国梦"为依托,论述了"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使命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在实现"中国梦"的努力中当代大学生应肩负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明确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实现社会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自信心的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发展,更是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与否。"中国梦"对于当前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自信心现状的分析,探讨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必要性,指出在"中国梦"的引导下培养大学生自信心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的提出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民族梦想的延续与发展,同时也是凝聚国人个人梦想的重要体现,其实质就是将国家梦、民族梦、政党梦和人民梦统一起来。本文通过对"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进行研究,将"中国梦"的实现与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相结合,探索实现"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特别是广大青年大学生为之开拓创新、努力奋斗的中国梦,为实现这一宏伟大业,高校应该肩负起培养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切实做好大学生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本文就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是实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迫切要求。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研究,探讨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不仅仅代表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要实现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所以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中国梦的实现还需我们大学生来完成,所以当前大学生培育问题与我国未来发展紧密相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将"中国梦"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本文将对"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的成功召开,"中国梦"研究的浪潮迭起,研究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现状,有助于我们及时把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出有远见、有胆识、有智慧、有爱国情操的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与"两个一百年"、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相吻合,这就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是成就中国梦的生力军,中国梦也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大舞台。大学生应明确自身的使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