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透视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语言形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个性体验,而任其自然)。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质量令人忧虑。以下列举几种误区现象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误区现象一:喧宾夺主——重“创新”,轻基础。如《麻雀》第一课时教学片断:(学生浏览了一遍…  相似文献   

2.
“寥若晨星”还是“寥若星辰”? 请看近期报刊: 1、“较之写作与现代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琳琅满目,文言诗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却寥若晨星。”(何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9期) 2、“仔细查对两次‘考察’,不过相距一年左右光景,评语却天差地别。一个把西门庆说成寥若星辰般的才俊贤良,一个把西门庆称为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和人渣,孰真孰伪?”(庞良君《考察西门庆引  相似文献   

3.
“盗泉”一语,最早见于《尸子》(战国尸佼著)一书,据该书的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后来《水经·洙水注》(郦道元著)亦记载:“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也。”特别是《后汉书·列女传》(范晔著)中的《乐羊子妻》有“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因被选入初中教材更是尽人皆知。因为“盗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 117页 :“元朝的……建康、杭州、成都的丝织业很发达。”此处的“建康”应为“应天即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1页《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图右侧 :“应天 :今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2页 :“13 68年初 ,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课本这两处都对 ,并没有出现“建康”字样。人教社 1990年版《中国历史》第二册第 3 6页 :“13 5 6年 ,朱元璋攻占集庆(注 :集庆 :今江苏南京 ) ,改名为应天府。”《辞海》1979年缩印本第 499页 :建康 :①晋建兴元年 (公元 3 13年 )因避愍帝司马邺讳 ,改建邺为建康。即今南京市。……隋灭陈 ,…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思是,老师教学要得法:不到学生因愤激而决心努力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旧体诗《庚子送灶即事》:“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这里的“黄羊”,典出后汉阴子方祭灶的故事。《后汉书·阴识传》:“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相似文献   

7.
《旧五代史》点校本卷首《出版说明》:“辑本因避讳而改动的文字,除影响文义的外,一般不再改回。”此处所谓“避讳”,当兼指避庙讳和避忌讳而言。陈垣有《旧五代史辑本发复》(以下简称《发复》)之作,附《薛史辑本避讳例》(以下简称《避讳例》)①,两文共举出辑本因触犯忌讳而改窜文字的计一百九十四例,因避庙讳而改字的计三十例。这是乾隆四十九年  相似文献   

8.
荀子死至宋国子监雕印《荀子》的1300年间,唯汉刘向与唐杨倞整理、注释过《荀子》,期间"编简烂脱,传写谬误"甚多且致"未知者谓异端不览,览者以脱误不终"。《荀子》之外于荀子持"性恶"论的记载,战国秦汉唯见刘向、王充、荀悦的著述,刘向前的秦汉学者皆不言荀子持"性恶"论。在当今学者周炽成质疑荀子"性恶"论之前,清末薛炳、民初刘念亲皆专书或专文据《荀子·礼论》篇言"性者本始材朴也"等推定荀子持"性朴"论,推定《荀子·性恶》篇非荀子所作。质疑荀子持"性恶"论的还有蔡元培、梁启超、傅斯年、郭沫若、王恩洋、陈登元、唐君毅等及日本学者金谷治、兒玉六郎等。林桂榛《〈荀子〉"性恶"校正议》等文已据《荀子》文字推定《性恶》篇"性恶"字眼系刘向因汉代流行"善—恶"对说而改《性恶》中"善—不善"对说之"不善"字眼为"恶"所致,且《性恶》篇末尾仍有不直接"善—不善"对说的"不善"字眼未遭改夺。再来可靠地证明《荀子》本不持"性恶"论而持"性朴"论的内证是:(1)《性恶》篇等对"性—恶"概念有严密而统一的界定,其"性"范畴没有任何玄想与歧义;(2)《礼论》篇论"性—伪—圣人"的"性者本始材朴也"片段与上下文完全不合,反与《性恶》篇论"性—伪—圣人"的片段紧密相合,其属错简自《性恶》篇无疑,原始《性恶》篇正深论"材—性—伪—圣人(礼义法度)"问题;(3)《性恶》篇谈"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朴资)"及"目明而耳聪也"的文字,实是荀子在驳斥孟子"性善"说的"离善"论时言"材—性"关系及原始"材性"本"资朴"(人性起点无善恶乃素朴状)。荀子《性恶》篇驳孟子"性善"论而言"性不善"时反复讲材性本"朴",且讲透了"材—性—伪"的关系,故《性恶》篇实主张"性朴"(以纵顺人性情或有恶果来证明材性属"恶"实大谬),且且《性恶》篇约20处"性恶"字眼确系"性不善"而讹夺。《性恶》全篇及《荀子》全书谈"材—性—伪"的观点是清晰而统一的,荀子持"性朴"论而非持"性恶"论实铁证如山。  相似文献   

9.
一张旗《说“疑”》一文(载《语文学习》2000年第5期),根据《辞海》中“疑”有“似”的义项,认为李白《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的“疑”即“似(象)”,并举出杜甫《梦李白》、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及薄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句子作为例证。而耿建华在《唐宋诗词精译·诗卷》关于《静夜思》的“解析”中又认为“床”“应从‘井栏’解”黄河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55页)。庆学在《郭沫若妙解‘床’字》一文(载徐州师大《中学语文教学周报》)中介绍说,郭沫若先生也认为“床”为“井栏”义。笔者以为,上述解释是与《静夜思》所凸现的意境难以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
诗贵含蓄,因它弦外有音,耐人寻味,司空图称之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诗忌显露,因它一览无余,顿生倦意,皎然称之为“露则伤于斤斧”(《诗式》)。然而诗词往往亦有不乏精妙的“显露”笔法。或大胆吐露真情,或直率表白隐衷,清人贺裳说它是“诀绝语”(《皱水轩词筌》),而谭献却说它是“尽头语”,彼此旨要不二,我们姑且以后者命名  相似文献   

11.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必修)》(1996年4月第6次印刷)《殽之战》一文中:“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208页书下注释(11)将“不顾而唾”解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此处译为“不顾”,自然是“不顾忌”之意,这是不妥当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3年5月第3次印刷)  相似文献   

12.
北宋著名诗人贺铸生前曾自编其诗集。据《庆湖遗老集》前附《庆湖遗老诗集序》,记其七岁学诗,至哲宗元祜三年(1088),三十年间得诗不下五、六千篇。以为多妄作而多次烧掉。后“裒拾其余而缮写之”,“后八年仅得成集九卷”。是为《庆湖遗老前集》,而将元符三年(1099)以裒的诗作编为《后集》。此事又参其子方禀所撰跋文(在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庆湖遗老集》附《后集补遗》)。而《前集》编成的时间,学术界有的订为哲宗绍圣二年(1095),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贺铸”条即如此说。今案,《前集》所编诗作,多自注赋诗年月日。依据这些时日可知贺铸自编其诗终于元符元年  相似文献   

13.
小说评点家张竹坡,曾称道《金瓶梅》在选材上避开寻常熟套,而另辟蹊径,“因一人写及一县”。但具体说来,应是以西门庆一家为中心,剖析了西门庆家庭道德伦理与正统封建道德相悖离的诸多表现,并由此而辐射至不同阶层的大小不一家庭,处处显露出“一种愤懑的气象”,从而展示出封建礼法和家庭伦理所面临的严重危机,预示着封建大厦即将倾圮。  相似文献   

14.
淳于意(前215年—前140年),复姓淳于名意·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因当过齐国(西汉封国)的太仓长而被称为“仓公”。他是我国西汉时期最著名的良医,与战国名医秦越一人齐名。自少年时代起,淳于意就跟随公孙光学医诊病,后经公孙光推荐,他又师从医界泰斗公乘阳庆。由于淳于意虚心勤奋,刻苦钻研,公乘阳庆把自己收藏的《黄帝内经》、《扁鹊脉书》、《王色诊》、《奇咳术》、《拱度》、《石神》、《接阴阳禁书》、《药论》等医学典籍送给了他。以后淳于意又分别拜几位名医为师,医术大为提高,成为一代名医。淳于意为人刚直不阿,得罪了达官权贵,被诬陷误诊而治罪。  相似文献   

15.
翁德森 《中文自修》2011,(10):42-43
独特的语言蕴含深刻的哲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利),则有争心。"孔子这两句原本是谈为人  相似文献   

16.
“共和”是我国有确切纪元的第一个年号,古籍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见解,谁是谁非,有必要考辨清楚。 第一种见解: (1)“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史记·周本纪》) 卫、齐、鲁、晋、管蔡等《世家》及《年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 (2)“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凡十四年而宣王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 (3)张守节《史记·周本纪正义》:“《世家》云:‘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羡,音延,墓道)自杀,卫人因葬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按此文,共伯不得立,而和立为武公。武公之立在共和卒后,年岁又不相当,《年表》亦同,明《纪年》及《鲁连子》非也。”(《纪年》和《鲁连子》见  相似文献   

17.
“夜明砂”为何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册《石钟山记》文后,收有清人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中的一段文字,大意是对苏东坡关于石钟山得名之因的解说提出异议的。其中有一句:“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此中夜明砂为何物?《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均未收此条目。  相似文献   

18.
“须臾”一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多次,但对它的词性认识存在争论,一直不很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语句的分析与理解,阻碍了对古文的学习与认识。《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将它归类为“时间副词”,笔者认为不妥。现作初步探讨,敬请方家指正。先看几个典型例句:(1)(吾)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谓语)(2)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定语)(3)须臾,客去,予亦就睡。(《后赤壁赋》,状语)(4)须臾,(云彩)成五彩。(《登泰山记》,状语)(5)(沛公)坐须臾,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补语)(6)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  相似文献   

19.
款蹙一词,王利器主编的《金瓶梅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释义:款,慢慢的;蹙,紧迫的。款蹙犹言其动作快慢适度。第十六回:‘李瓶儿在堂中秉烛,花冠齐整,素服轻盈,正倚帘栊盼望;见西门庆来,忙移莲步,款蹙湘裙,下阶迎接。’王贵元、叶桂刚主编的《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群言出版社,1993)也持此说。张鸿魁主编的《金瓶梅字典》(警官教育出  相似文献   

20.
孙奇逢在“乾坤大消息”(《理学宗传》卷23)、而“时乃日新”(《书经近指》卷3)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主张顺性顺理,“与时偕行”(《晚年批订四书近指》卷7)。积极地创造有更大价值、更大意义的人生,所以,他不徒系恋于过去,亦不空冀望于未来,而特别着重于现在,认为现在的世界是活生生的、有规律地运动着的。他努力做到使自已的行为符合于客观之理,借以实现其立德立言立功于现在之宏愿。然而,时不景气,孙奇逢恰于六十花甲之年,赶上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革,更于甲申后三年(公元1646年)春因“田园俱供采地”(《孙夏峰年谱》第33页),扫地出门,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