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智止谣言     
<正>爱科学,不搞迷信;爱真相,不信谣言;用智慧识别假象,让科学终止谣言!睡眠不足将改变人体700多个基因?谣言:近期,一篇题为《长期睡眠不足将改变基因,持续一周就会导致体内700多个基因发生改变》的文章出现在不少人的朋友圈中,引发了人们对熬夜的担忧。那么,这是真的吗?真相:经查证,这篇文章援引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文献是2013年发表的研究,由英国萨里大学健康和医学系的学者完成。该研究得出的结果显  相似文献   

2.
覃志华  刘咏梅 《情报科学》2017,35(5):119-124
【目的/意义】近年来微信已成为民众社交的首要平台,同时也逐渐成为谣言传播的主阵地,但目前针对微 信谣言传播的研究尚不多见。【方法/过程】将微信网络划分为朋友圈网络、群网络和公众用户网络,生成了微信谣 言传播加权有向三层网络,在此网络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兴趣衰减效应的线性阈值谣言传播模型,并利用多主体仿 真平台Netlogo对该模型进行仿真。【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微信群的存在改变了个人用户网络节点的度分布,且导 致当节点信任度较低时微信网络比微博类网络更有利于谣言的传播;节点信任度与谣言的传播力度显著正相关; 增大谣言传播阈值和减小谣言传播兴趣值,能有效抑制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正不知最近你有没有被一条"不同的爸妈,同一个朋友圈"的帖子刷屏?帖子直击一个目前堪称普遍的现象:某些社交圈已经成为伪科学传播的泛滥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伪科学、谣言"攻占"了人们的朋友圈?笔者认为,只有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分析,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治理和防范。在传播学上有一个"第三人效果"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提出。该理论认  相似文献   

4.
地方性微信谣言是微信中一种常见谣言,具有恐慌性、快速性、地区性与强受众联系性。本文以地方媒体微信公众号"最内江"为例,分析了地方媒体对地方性微信谣言所采取的辟谣策略。总结发现,地方媒体可进行实地考察、寻求权威部门解释、网络检索与政媒合作,并基于框架理论、议程设置原理与符号互动主义,运用头版增加辟谣内容关注度,采用多样化表达增强辟谣内容可读性,结合强社会关系与朋友圈对辟谣内容进行转发。  相似文献   

5.
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应该会在朋友圈、社交群里看到各种各样的谣言,比如"双黄连口服液可以预防新冠病毒""每天喝红糖、生姜、葱白、大蒜熬的水,感染病毒的概率几乎为零",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说2月11日是唯一可以让扫帚站立的日子"。这些谣言千奇百怪,我们该如何识别呢?  相似文献   

6.
研究男性与女性用户在社交媒体中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上的差异性,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谣言消解措施。以新浪微博中已被证实为谣言的微博内容为数据源。采用列联卡方检验(Chi-squared test)检验了男性和女性用户在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上的差异,同时通过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对男女用户生成和举报的谣言内容进行了主题分类。结合列联卡方检验结果和主题分类结果,对社交媒体男女用户在造谣传谣和举报谣言行为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主要研究发现如下:造谣(传谣)行为方面,女性用户中造谣(传谣)的比率显著高于男性用户;举报谣言行为方面,男性用户中举报谣言的比率显著高于女性用户(x2=169.426,P<0.001)。两性用户均关注国际关系话题,但也存在差异性:男性用户造谣传谣的内容重点聚焦于国际关系方面,而女性造谣传谣的内容还体现在社会安全、食药安全和突发事件方面。在研究结果基础上,为社交媒体运营商提出了谣言消解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1月,英国每日邮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麦当劳,世界上最大的快餐食品店,也是最大的鸡蛋购买商,宣布它会摆脱传统的圈养鸡蛋,在所有美国和加拿大麦当劳连锁店,售卖散养的鸡下的蛋。"不只是麦当劳,其他主要的快餐店和一些跨国公司都紧随其后,包括肯德基、赛百味、星巴克、雀巢、沃尔玛都纷纷宣布将只收购散养鸡蛋。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用户参与度、谣言净化者的影响力对微博谣言自净化效果的影响,在已有研究和传染病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微博谣言自净化模型,给出了相应的平均场方程,利用 MATLAB 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参与度和谣言净化者的影响力对微博谣言自净化效果有显著影响。政府及微博谣言防控部门可采取一定措施鼓励用户积极参与谣言的举证,提高微博谣言自净化速度,降低谣言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上班族为节省时间,会提前把木耳、黄花菜等干货泡在水中,等下班后回家炒着吃,有时泡多了就留到第二天或第三天吃。近日,微信朋友圈中一条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男子吃了一盘泡发三天的黑木耳后,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医生及时抢救才"捡"回一命。那么,吃久泡的木耳是否会中毒?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很多人的手机朋友圈都出现了一条令人瞠目的消息:吃剩菜居然能扩张血管,有益心脏!此前几年,"绿叶菜成为剩菜后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以及"剩菜致癌"的消息沸沸扬扬,已经弄得很多家庭矛盾迭起:年轻一代说一定要把剩菜扔掉,老年人则舍不得扔掉。现在居然反其道而行之,说剩菜有益健康,而且对心血管有好处!这个说法确实足够反潮流,称得上是耸人听闻。信息中还贴出了笔者的头像,说是笔者"透露"了这样一个消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用户信任对网络谣言生成与传播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用户视角出发更 好地治理网络谣言,为当前网络谣言问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图书情 报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相关文献的梳理,指出了基于用户信任视角去探讨网络谣言的特征与预测的理论基础以及技 术可行性。研究从用户信任视角分析了网络谣言的特征,设计了网络谣言预测模型,并提出了网络谣言预测模型 应用的建议。【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信任是影响网络谣言生成、传播、识别与治理的关键因素,用户信任视角 的引入,能从网络谣言生成与传播阶段对其进行预测与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正早在2017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还怀于腹中之际,就有消息传出"确山打铁花"将在2017春晚新钟敲响之时与观众见面。对于很多人而言,"确山打铁花"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那么,它为什么能担起这么重要的时刻?与道教有渊源一部名为《火树银花》的微电影曾刷爆朋友圈,12分钟的短片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处于失传边缘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寒冬花棚下,光膀赤臂的打铁花艺  相似文献   

13.
解析流言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流言是相互传播关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某种不确切的消息。这种传播一般是口头的、非形式化的和非官方的。流言和谣言有一定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广泛传播不确切的消息,但是谣言一般怀有恶意,以故意的扰乱或破坏为目的,流言则往往由无意的讹传所致。虽然流言的后果不一定有害,但是,大多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恶劣的影响,干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在特殊时期,更会不利于人们应付重大恶性事件和灾难。  相似文献   

14.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微信集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于一体。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等功能。本文通过对机电一体化学生的使用微信的情况进行研究,得出微信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与思想政治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使全国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许多谣言相继产生。2011年3月16日,我国爆发食盐抢购风潮,这场风潮是由关于核辐射将污染我国海域和食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导致的。本文以我国"抢盐"谣言为研究对象,对"抢盐"谣言传播的始末进行梳理,分析此次"抢盐"谣言的传播特点,并探讨预防和应对重大灾难性事件谣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酒店工作的李艳利用休息时间作麦当劳店打短工,她没想到来麦当劳买甜筒冰淇淋的人很多,还得排队,这让她感到诧异.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吃冰淇淋?有那么好吃吗?  相似文献   

17.
四川汶川县5月12日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其破坏力之强,波及范围之广,为我国几十年来所罕见。痛定思痛,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里仅谈两点。一是让谣言和恐慌止于信息公开。12日14时46分,国家地震局通过新华社,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发布有关地震的权威消息;15时12分新华网发布专题报告《地震应急措施》,国内各主要媒体纷纷开始实时报道震情。与此同时,各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及时转发权威消息,使谣言不攻自破,有效地消除了民众的恐慌心理,及时稳定了民众的心态。二是城市要多留"生命绿洲"。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一则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热转,消息称"人们通常在购买新衣服之后不洗就直接穿在身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新衣服上大多残留防皱处理时的化学药品——甲醛,而甲醛会致癌。"这是真的吗?新衣确实存在甲醛残留据媒体报道,我国从2003年起就已经全面禁售含有甲醛的服饰,但由于衣服在加工过程中的染色、定型等工序会使用一些含有甲醛成分的化学制剂,所以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一家成衣设计师表示,一般刚买回  相似文献   

19.
王丽丽  张玲玲 《情报杂志》2023,(5):112-118+136
[研究目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强关系社交网络谣言呈现核聚变式快速传播,从认知加工视角探究谣言扩散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可以提升对谣言传播机制的理解,进而有效遏制谣言传播。[研究方法]以情景意识理论为基础,使用调查研究法探究证实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受众会整合环境情境性、信息性和主体性信息并进行匹配与加工,在知觉与理解层次等情景意识作用下形成对谣言的扩散意愿。[研究结论]事件重大性与信息模糊性通过风险感知的完全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谣言扩散,信息框架性与情绪性通过信任度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谣言扩散;主体的个体活跃度与群体凝聚力通过信任度的完全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谣言扩散。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适宜应用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采用适宜形式,以促进传播效果最大化。 【方法】 以农业工程学报微信公众平台为案例,基于后台统计数据,分析平台用户关注和图文阅读情况。 【结果】 科研论文写作指导类、学报自身宣传类消息的图文转化率较高,根据论文内容所撰写的新闻通讯类消息以综合、土地和争鸣栏目的图文转化率较高;图文阅读渠道按阅读次数比例排序是:会话>朋友圈>其他>好友转发>历史消息。 【结论】 学术期刊微信平台较适宜的传播形式与措施主要有:将专业性强的学术内容以科普文章的形式传播;采用多图文发布形式;发布科研论文写作指导类消息,以及具有创新性、针对当前研究热点的科技消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