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这场全民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主动要求进入隔离区的,除了医务工作者,还有记者。在本期杂志签付印的前一天,抗“非典”一线的记者们给我们写来了这组充满勇气和力量的文字。记者,没有隔离区与非隔离区之分,只有采访现场与后方之别。  相似文献   

2.
从5月3日进驻到神秘“‘非典’世界”的最深处,从撤出隔离区到被作为疑似病人“关进”医院的观察病房,10多天时间里的经历和情感历程,注定要成为我记者生涯中难以忘却的记忆。在“非典”疫情到来的时候,一批又一批记者主动选择了走向一线。我的幸运在于,在周围有很多同事积极报名参战的情况下,我成为了进驻“非典”医院采访的首批新华社记者中的一名。也由此得以亲身体验在满含SARS病毒空气笼罩下的高度紧张,感受死亡的威胁和生命的脆弱,更真实触摸这个独特世界中的种种独特情感。在一线病区和被隔离的日子里,我们新华社的4名记者用笔、相…  相似文献   

3.
刘非非是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的记者。在首都打响“非典阻击战”的日子里,他走上“非典”前线,多次深入“非典”病房和急救中心等危险地带进行采访。并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篇《采访札记》。  相似文献   

4.
蒋春亮 《新闻窗》2013,(2):55-56
盐城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自2011年8月推出“记者走基层”专栏至今,已先后推出报道一百多篇,所有报道均以记者体验生活的方式,深入基层一线,深入最本色的生产、劳动一线,通过记者的镜头与笔、反映最鲜活的抢抓机遇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并根据不同时间节点深化“走转改”报道内涵。春节期间,在原有“记者走基层”的基础上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以记者深入采访的所见所闻,全面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5月12日,中直团工委、中直青联授予勇敢深入抗击“非典”最前沿采访,在报道中做出突出成绩的10名中直新闻单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中直青年五四奖章”。得知这一消息,我们立即约请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记者李士燕、新华社国内部“新华视点”采编室记者黄全权撰写文章,谈他们在一线采访的感受和体会。编发这组文章,我们激动不已。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他们无所畏惧,迎难而上,显示了党的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情怀,谱写了“记者也是真正的战士”的壮美诗篇。他们是党和人民所信赖的新闻队伍的骄傲,是全国80万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历史将永远铭记:2003年春季,在中国,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有这样一批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闻记者走向抗击“非典”报道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新闻采访比作一个舞台,广播记者既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也应是台上的“导演”。这是因为广播新闻具有原声再现的独特优势,它要求广播记者适时转变角色,开动脑筋,“导演”出一幕幕生动活泼的广播“活话剧”。广播记者扮演“导演”角色的必要性与报纸、电视新闻相比较,广播新闻有两大优势:一个是传播速度快,再一个就是能够用音响去感染听众。失去了这两个优势,广播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广播音响包括记者的口播、采访对象的语言、环境音响、情绪型音响等。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如今我们的广播新闻更加注重让新闻中的人物、环境说话,这样…  相似文献   

7.
“快”是广播媒体最大的优势,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扩大和彰显优势,是广播从业人员应该思索的问题。宁夏广电总台利用总台门户网站的“手机短信平台”,让一线广播记者实现了“即时短信报道”,就是一种快速传播途径。本文对此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非典突如其来,危及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悉心指挥日夜操劳,白衣战士舍生忘死冲在一线,新闻记者深入采访写史存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终于赢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举世为之赞叹。非典是一场灾难,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抗击非典是一场考验,锤炼和升华了民族精神。我们的新闻队伍在空前的遭遇战中得到了锻炼。“记者也是战士”,“关键时刻还是要看党报”———读者发自肺腑的评价,是对党报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赏。非典终将过去,明天更加灿烂。本期《前沿关注》讨论“从抗击非典的报道看党报如何高出一筹”,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从中汲取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饶单  陈蕾 《新闻前哨》2002,(5):33-34
要写好人物专访,首先要做好采访工作。就广播而言,最初是第一线记者的认识采访活动,收集资料及做好实况录音等等,如果没有最初的采访活动及资料、音响,广播制作便无从开始,所以担任最初采访任务的一线记者,其重要性就在他们处在这链条的第一  相似文献   

10.
“非典”期间,我曾先后三次来到辽阳首例“非典”患者王硕家采访,深刻体会到要想做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是记者把采访进行下去,获得鲜为人知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新闻的前提。 2003年4月28日,从北京打工回来的王硕被确诊为辽阳首例“非典”疑似病例。记者了解到,王硕从北京回来就直接到疾控中心检查身体,所以没  相似文献   

11.
高方 《传媒》2016,(6):60-62
安徽省阜阳市广播电视台有这样一位记者:工作19年来,始终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长期深入一线,宣传报道党的政策主张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每年采制新闻作品400余件,经常被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采用。他的足迹遍布阜阳市8个县市区的乡镇街道,连续18个大年夜,他都奋战在阜阳火车站春运现场;抗击非典时期,在隔离病房一守就是40多天……“稿王”、奔跑的新闻人、执着认真、有担当,这些是领导、同事和采访对象对他的画像,他就是阜阳市广播电视台外宣科副科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高思杰。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发展上受到了极大影响。如何让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这对广播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形式以及职业能力与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对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的要求,提出运用构建开放包容的采访氛围、建立高效性人性化采访体系、拓展采访手段与途经、加强专业记者团队建设等策略,推动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2007年度国家政府奖的评选中,河北电台农村频率的新闻作品《平乡县靠强征重税求“政绩”》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作为该作品的作者,想借此机会,和大家探讨一下广播作品创优对记者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换句话说记者应该具备什么基本条件和素质才有可能达到创优的条件,笔者结合自己十年的一线采访体会以及数次获奖经历,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谌贻照 《中国记者》2022,(11):72-73
<正>每一位记者,都有很多次让自己一生难忘的采访经历。而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柳州融水突围记》的整个采访经历,是让我最难忘的一次。这次采访,不仅是对我这名老记者所具“四力”的全面考验,也是自己作为党报一线记者,在全媒体时代实现从传统媒体人向全媒体报道者成功转型的实战历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广播》2014,(11):I0003-I0003
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广播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化推进“走转改”活动。2014年,先后开展了《广播记者走基层——改革宁波行》《广播记者新春走基层》《深化走转改,五水共治我们在行动——保护母亲河纪行》《行进亚非欧,寻访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宁波人》《广播记者走基层——来自高温一线的报道》《深化走转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申遗城市纪行》等一系列主题采访活动,累计采制播发稿件近200篇,很好地提升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锻炼了采编播队伍。  相似文献   

16.
查正军 《视听界》2004,(5):77-77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些乡镇和单位对电视记者情有独钟,而对广播记者爱搭不理,导致不少广播记者不愿单独外出采访,或是跟在电视记者后面跑点“现成新闻”。笔者在从事广播记者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坚持“四个结合”,县级广播采访同样会受到被采访单位的重视。一是与报刊投稿相结合。针对广播新闻写作与报刊,尤其是报纸有很多相同之处的特点,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站在全国、全省、全市的高度多挖本地的独家新闻。在按照广播要求写好广播稿的同时,只要有价值的,能投稿报纸的,就把广播稿按报纸要求改成报纸新闻。比如,1999年10月,我去县海涂公司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在与“非典”殊死搏斗的战役中,许许多多的“战地记者”,不怕有被“中毒倒下”的危险,深入医院隔离区,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报道发出来。第一个走进隔离区病房采访的央视《面对面》主持人王志说:“这种事情,事前想想,会害怕,事后想想,也会害怕,但真正到了那里,就不会害怕了,因为在那里采访感觉最深的两个字是‘感动’”。看了这段文字,笔者不由也为我们的这些“抗非一线记者”深深感动了。无需讳言,“非典”是一个传染性极强的怪病,谁染上它,谁就会有可能伤命。面对凶残的SARS病毒,医生护士不能回避,他们要救死扶伤;相关科研人员不…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12,(11):6-6
作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四川广播电视台两大传媒集团战略合作,携手构建西部传媒新高地的重要项目.四川文艺广播FM90.0正式改版亮相.以全新面貌与听众在电波中相会。改版后的FM90.0将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华西都市报》紧密结合,发布最新最快的独家资讯,由《华西都市报》一线记者现场播报新闻事件,鲜活的内容绝对能够把所有人的耳朵“唤醒”。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这种被人们称为“偷拍偷录”的新闻采访方式,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特别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偏爱。尽管有人对这种采访方式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于挖掘“秘闻”的新闻记者的巨大吸引力。因为它毕竟能够让记者得到其他采访方式难以得到的真实情况,并且常常可以获得较高的“卖点”,受众较高的认可度。 然而,对隐性采访的争论依然存在。争议不仅来自社会也来自新闻界本身。由于这些争议涉及新  相似文献   

20.
方仁 《传媒观察》2008,(2):17-19
“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真相。” 当年的“非典”采访,让很多人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7年12月14日揭晓,柴静又凭借《山西:断臂治污》的报道榜上有名。一直以来,她对事实真相的不懈探寻,她对获取问题答案的执著以求,她提问方式的与众不同,更让人们对这个有着清澈眼神和凝重思考的记者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