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动热泵系统是建筑物供暖、供热水的高效清洁技术装备,特别是气候寒冷地区的中心城市,使用电动热泵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尤其明显。本文以制冷剂R22和R134a为工质,将液体过冷对热泵制热性能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增加过冷度可以增加热泵的制热量同时提高制热COP。提出一种利用液体融霜过冷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并对其正常制热和融霜过冷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是公用建筑设计,还是民用建筑设计,节能减排,都是设计师们在设计中,积极考虑并努力实现的目标。近年来,多种节能给水技术已不断成熟,如无负压供水设备,水源热泵技术,空气源热泵技术,太阳能供水技术等。文章介绍在医疗建筑中给水系统设计,及利用空调水源热泵机组回收热水与高温蒸汽,联合作为生活热水换热热媒的生活热水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一般采用各种能源的锅炉作为辅助热源,本文提出了一种太阳能-热泵中央热水系统形式,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和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要求以及工程应用实例。太阳能-热泵中央热水系统以太阳能辅助加热的空气源热泵机组作为太阳能系统的辅助热源,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运行可靠稳定,全年综合节能率85%以上,是一种实用的环保节能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浅议热泵技术在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形式十分严峻,工业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如何节约能源十分重要。热泵技术发展迅速,其高效,节能,经济的特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知。大庆油田在原油的集输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低温含油污水,用热泵技术回收这些低温余热,用于生产和生活用热,是油田节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热水供应问题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该文就生活热水及其热泵技术环节展开分析,进行这两者的协调,来满足人们大众的质量生活都需要。该文首先就不同热水设备的热效率问题展开分析,就其热回收环节及其热泵技术环节的问题展开具体解决,以保证人们的有效的热水供应,这是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需要的,具备循环经济特色,有利于社会节能经济环境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1项目简介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西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体育局联合组织并资助。项目承担单位:广州能源研究所。总体目标是: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和奥运场馆需要大量生活热水和加热的热能,研究利用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并辅助以热泵技术,以游泳场馆为应用实例,研制一套基于太阳能为主要热能来源,以热泵为辅助的全年热水供给系统。该项目将摒弃以往大型太阳能热水系统辅助以具有污染和安全隐患的燃油(气)锅炉或高能耗的电辅助加热系统,以先进的热泵技术解决太阳能在阴雨天气时不能提供足够温度的热水的缺点,由于运用…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7,(13)
大学公共浴室为了方便洗浴制备热水,这样会消耗大量能源,洗浴废热水又被白白丢弃,造成能源上的浪费。文章针对这一现状,从回收利用洗浴废水热能入手,运用双热源热泵热能循环系统对洗浴废水热能进行回收利用。并将该系统与地暖系统相结合,既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又可以满足舒适性供暖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由于空气能热泵热水器的节能、环保和健康等优势,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市场潜力很大。随着节能产品和绿色能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如对那些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空气能等。本文最主要从空气能热泵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不同热水设备的运行费用比较、空气能热泵的工作原理、市场动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大型太阳能—热泵多热源热水系统实时连续供热性能不佳和达不到最大节能效果等问题,提出以谷电时段预蓄热为核心的系统供热策略。论文优化现有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构架,以天气预报为基础,应用RBF神经网络技术制定谷电时段预蓄热策略中蓄热最高水温值、蓄热水量等关键参数,并以太阳能集热器水温、蓄水箱水温水位等参数为依据,完成系统各热源及相关运行机构的启停,实现制热、蓄热、供热的协调控制。该方法能提高目前大型太阳能—热泵多热源热水系统节能效果及实时连续供热能力,为大型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采暖系统方面,由于近年来对电能使用的限制。基本上将电供暖系统取消,以热水供暖系统为主要采暖形式,并充分利用新能源技术一热泵系统和太阳能采暖系统作辅助系统,实现节能目的。本文主要介绍暖通空调领域具有较大的节能意义和良好应用前景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介绍太阳能的收集利用技术以及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及其对应的应用方式以及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太阳能作为现在热门的洁净的能源动力来源,不仅可以缓解目前全世界面临的能源短缺以及能源应用带来的污染问题还能解决一部分因为能源短缺给人类带来的经济困扰。同时太阳能收集利用技术与节能减排政策减少废弃物与有害物的号召紧密相连,符合我国节能减排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的倡导及基本要求,太阳能收集利用技术的进一步利用和提升,将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为环境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和改变,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提高生活的舒适性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的中央空调系统或中央供热水系统,大多只采用空气源热泵或水源热泵,然而单一热泵的工作效率受气候条件约束较为严重,一年下来,总能耗大,难以满足用户需求。本课题采用单片机为中央处理器,组建以水源热泵或空气源热泵为核心的中央空调-中央热水系统。该系统根据空气温度来选择投入运行的热泵机组、切换工作管路,使得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更高,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该系统还实现了网络集中监控、超限报警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是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任务。节能减排工作是大湖流域环境治理的研究重点,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的3个公共因子:资源利用率、绿色能源、政策措施,并由此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持续发展能源、制定合理政策措施的三大节能减排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5,(18)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如何在高耗能产业链中减少废气废水的排放并充分利用相关余热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利用热泵技术回收电厂汽轮机排汽余热便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例证。热泵即是一种在外界驱动力的作用下,将低位能回收并同驱动力所给予的耗能一起作为供热能源的循环系统,该系统具有节能和环保双重效应,是新形势下回收利用余热废热技术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高效、清洁、经济、可靠和灵活的先进供能系统,一直受到国际能源领域的广泛关注,也是推动能源转型和能源利用技术变革的重点研发方向,对于我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第233期双清论坛总结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面对的挑战,凝练出未来5~10年分布式能源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探讨了相关前沿研究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零碳能源开发,其主要思路在于工业上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农业上摒弃高耗能的石油农业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打好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太阳能热水余热温差发电装置的研制背景及意义、设计方案和理论设计计算法,最后总结出3个创新点,该太阳能热水余热温差发电装置可合理利用太阳能低品位能源转化成电能,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能源消费中主要能源消费品种,系统测算甘肃省1996-201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12—2020年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分析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减排潜力,提出甘肃省实现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能源与环境双方面的制约.为了突破能源、环境因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节能与减排的目标.当前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大多集中针对高耗能的工业行业,可是物业类企业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只是不象其它重污染企业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高碑店基地采暖、卫生热水年耗原煤约5千吨,CO2排放量约为8900吨、SO2110吨、氮氧化物(NOX)50吨.这样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那么物业类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该如何做呢?从最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且摸索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本文结合高碑店基地分公司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一些实践活动对物业企业的能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