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什么是儿童的幸福?怎样才能使儿童感到幸福?卢梭认为:"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非自然发生的愿望,超过自身体力和良心允许而不能实现的要求,则会造成痛苦。因此,"人愈是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愈小。因此,他  相似文献   

2.
当社会呼唤“以人为本”,将“人的幸福”作为价值追求的时候,我们教师的幸福在哪里?物质所带来的幸福感受,是暂时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当一个人的精神追求被满足,并有成功体验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任何物质也代替不了的。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是否幸福,将直接影响着每个人一生的生命质量。尤其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幸福感受更为重要,因为它将惠及学生。教师不幸福所产生的情感,会影响到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同时教师不幸福,也就更谈不上承担培养学生幸福能力的责任了。校长关注教师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3.
1功利主义刑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功利主义法学理论的确立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沿革,而边沁则是系统地提出功利主义法学纲领的第一人。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这样一种伦理原则: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人的行为是受功利原则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个人要追求其自身的最大幸福;而对于政府或社会及其措施而言,就是要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所谓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边沁将功利主义伦理原则引入法学领域,并以之为指导,建构其功利主义刑法思想的理论框架。其理论基础的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1功利主义的刑事立法原理。在其代表作《立法原理》一书中,边沁指出,自然使人降生在快乐和痛苦的帝国中,人的一切行为无不受其支配;避苦求乐是人之本性,也是人生的规律。因此,作为自己利益的最好的裁判的个人追求的是其个人快乐的增加,作为立法者追求的则应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就需要有一种力量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协调起来,这个力量就是制裁。制裁对被施加之人即意味着痛苦,而对被侵犯的利益则是保障。个人以其因犯罪所得之快乐与制裁之苦作比较,来判断其是否实施某一犯罪行为;立法者以是否有益于增进大多数人的幸福来判断是否...  相似文献   

4.
在神话的悲剧原型中,原始先民的实践力量还不足以征服自然,人类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力量之间是不协调的,人们的实际力量不能够帮助其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就造成了理想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神话时代,人的本质力量尚处于对象化的萌芽期,人性力量的异化还不能同化自然,二者之间的较量常以人类的惨痛失败而告终,这就是悲剧原型的实质。神话中的悲剧原型演变为现代悲剧。现代悲剧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度膨胀和人类本质力量的过度对象化所导致的。现代悲剧首先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人类生存空间的恶化;其次表现为人的自我异化,人成为物欲的奴隶而蜕变为单维度的畸零人。现代悲剧是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所招致的惩罚。  相似文献   

5.
幸福:生活着、平凡着大概是从树上下来的那一天起,人类懂得了“不满足”,自此,人的世界被分割成理想和现实两个不同的天地。就每一个体而言,我们自学会憧憬的那一天起,就被无数个美好的愿望燃烧着,心下对自己说:这些愿望的达成,那便是幸福了。幸福因之常常被我们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用来和我们的生存?屈雅君现实作对。而毕淑敏却说:“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这是我所有关于“幸福”知识的最惊耸动人的见解,它刷新了我对人生的理解。没有痛苦,便是幸福。作者用一个否定词,将一个大大的幸福切割下来,送给我们作礼物。她告知我们说,幸福不需…  相似文献   

6.
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极其重要的心理因素。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所以它是人的活动直接推动的内部力量。动机产生于需要。人们感到饥饿,就引起了寻找食物的行动,以满足饥饿的需要。当人们在工作中遇到技术上的难题,就会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愿望,而成为推动学习科技知识的行动的动机。许多青少年学生有着振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什么?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幸福就是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因此,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它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如果个体需要不被满足,就不会产生幸福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教育-智慧-幸福”构成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链条。追求幸福生活需要人的各种智慧,而教育是通过知识促进人智慧发展,提升人智慧力量的活动。但现实的教育并不必然指向智慧、通达幸福,大量背弃智慧和幸福的教育实践活动,阻隔了人们通过教育得享幸福生活的愿望。为此,教育要回归生命智慧,在“转识成智”中收获幸福;提升智慧力量,通达幸福;追求智慧人生,得享幸福。  相似文献   

9.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被推动着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关于幸福的话题也开始进入国内理论界的视野。关于幸福的国内外跨学科研究综述将帮助教育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教育与幸福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需要”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愿望和欲求,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这种需求反映一旦被人意识到,就变成活动的动机,这种动机激励人们去行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人们行为的最终归宿。当一个人有某一需要而又渴求获得满足时,就会引起内心的紧张状态,这种内心的紧张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促使人们去寻求满足这种需要的相  相似文献   

11.
快乐的城堡     
人的心理有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当我们拥有正确与积极的心态时,就会感到幸福:而当我们保持错误与消极的心态时,就会感到痛苦。化痛苦为幸福,就在一念之间。  相似文献   

12.
幸福,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追求。人们甚至会发出疑问:幸福在哪里?但是,如果你用心去体会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当你生病时。同学、老师关心的话语, 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当你孤独无助时,朋友的帮助,不就是一种幸福吗?当你考试失败时,老师的鼓励,不就是一种幸福吗?当你快快乐乐地过完一天,等待明天的到来的时候,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相似文献   

13.
一高校德育对生命解读的主要范域1生命存在的过程解读生命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人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教育大学生,生命过程不可能一番风顺,因为人是有追求的生物体,人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会追求更高的心理满足。所以,只要有追求就会有困难,经历困难获得的成就会更显珍贵。所以说,生命存在于传承生命和文化的过程中,在于体验人生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痛苦、如意的幸福和不幸福的灾难过程中,在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关于幸福     
一位作家曾说过 :幸福是一个谜 ,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 ,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不过 ,万变不离其宗 ,依我看 ,幸福是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 ,使人心情舒畅 ,甜蜜快乐。美国埃里希·弗罗姆给幸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幸福,它与愉快在性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它与愉快不同的是 :愉快只涉及某种单一行动 ,而幸福是某种持续和一体化的快感 ,人类获得了幸福 ,也就意味着找到了回答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追求幸福不等于追求财富 ,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或感受 ,你有万贯家财但你可能不满足 ,认为钱太少以致于苦恼 ,我财产不多却认为十分富有因而笑…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人们的终极追求。大多数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让孩子幸福为理由。对于幸福的解释,版本很多,可以说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个版本,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幸福是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人的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从中体验到某种需要的满足而带来的愉快、欣喜、幸福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转化成一种鼓舞力量,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一般说来,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引起新的学习兴趣。正是为了不断地满足新的学习需要,就需要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并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幸福与痛苦是相反相成的,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和体验痛苦,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又要批判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悲剧和苦难     
悲剧和苦难早晚都会与你见面,你根本无法逃开。它们会在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方式出现。当它们降临时,你会被打倒在地,动弹不得。你可能还会觉得走投无路。如果你是这种人,你会觉得你所受的痛苦是他人所不知的。如果你属于另一种人,你就觉得你所受的磨难与他人所经历的风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只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已。不要被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极端所蒙蔽,一个被一根火柴烧死的人所承受的痛苦并不少于被大火烧死的人。你的悲伤和痛苦因为自己的感知而更为真切。你必须接受它们,并认识到它们也是生活赐予的礼物,因为它们让你暂时脱离自己,…  相似文献   

19.
巴尔扎克通过一个出卖灵魂得到一切而后又厌弃之的故事,传达了他对幸福的理解:享尽欢乐产生乐极生悲的空虚,占有一切则一切都失去意义,出卖灵魂换来“幸福“也带来痛苦,单纯的物欲满足往往导致精神上的痛苦.要想走出“幸福“的怪圈,必须唤起人的良心向善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0.
《当—块石头有了愿望》是一篇寓含深意的短文。法国一位乡村邮差薛瓦勒被一块石头绊倒,捡起背在包里,产生了用石头建造城堡的念头,此后二十多年间,天天送信途中捡石头背回来,终于建成各式的城堡,轰动一时,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被命名为“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这个故事很感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一,人需要有愿望,有理想。生命有了愿望,就有了追求目标,就有了动力,生命就充满了蓬勃向上的力量。因为伟大的动力是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的。薛瓦勒有了建造城堡的愿望,就催促他不断去捡石头,最后建成城堡;二,有了愿望,就要为了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