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以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幼儿孤独感心理的产生过程,及孤独感与幼儿个性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旨在促进对幼儿孤独感心理的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2.
幼儿个性与孤独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幼儿孤独感心理的产生过程,及孤独感与幼儿个性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旨在促进对幼儿孤独感心理的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幼儿在园的表现来看,有孤独感幼儿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幼儿的孤独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应能力差。幼儿入园以后,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内容适应缓慢,对生活、学习常常表现出心神不定,不知所措。二是胆小,心理比较脆弱。如因怕出错误或怕老师批评,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经不起失败等。三是智力不如其他小朋友。四是不合群,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经过对孤独感较严重的幼儿进行家访,父母普遍反映孩子在家里不爱说话,经常独自一人发呆,对家里来的客人不理睬,甚至对爷爷奶奶也不好好说话等等。幼儿孤独感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父母和教师…  相似文献   

4.
目前,渐渐滋长的幼儿孤独感正困扰着一些孩子和家长,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成长。一、孤独感的具体表现表现之一:不合群。孤独感强的孩子往往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一起做游戏,对他人反应冷淡,在人与环境联系方面存在着障碍,严重者甚至形成极度的自我隔绝。如我班郑××小朋友,从一进园起,就从未与老师和同伴说过一句话,早上点名时也只是站一下,张一下嘴巴,小朋友们背后叫她“哑巴”。  相似文献   

5.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独感是一种消极、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同伴关系在本文采用同伴提名法和问卷调查法,对4-5年级共258名儿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孤独感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受欢迎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被拒绝组儿童.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在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于幼儿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关于幼儿安全的重视也在渐渐地提高,不仅要在教师中进行幼儿安全意识培训,还要对幼儿本身进行安全意识的提升,培养幼儿的安全保护意识。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正处于对世界好奇的状态,不管是任何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不管是任何的事物他们都想去尝试一下,这就会导致孩子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对自己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7.
猜谜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大人小孩都很喜欢。我在对幼儿的教学中发现,幼儿在猜谜活动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有的幼儿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他们会顺着谜面提供的思路展开想像、联想,寻找出谜底。当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对了谜底时,脸上流露出胜利的快感。他们对猜谜也会越猜越有劲。有的幼儿却处于被动、盲目的状态。他们不会留心谜面的含意,不加思索地乱猜,所猜的谜底与谜面毫不相干。由于多次猜不中,情绪便低落,  相似文献   

8.
刚从家庭小圈子中走出来的小班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差。尽管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里有那么多的小伙伴,但他们都不会友好地交往。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而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或伤害同伴。因此,有意识地培养新入园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为幼儿创设友好交往的环境,是开学初小班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一、消除交往的第一隔膜影响刚入园幼儿交往的第一层隔膜就是幼儿之间互不认识,玩耍时总是自顾自的。因而极易产生孤独感,失去上幼儿园的兴趣。而若有几个曾经相识的小朋友在一起,情况就不同了,他们会有说有笑,坐在一起,玩在一起。可见,幼儿对认识的同伴就会产生  相似文献   

9.
孤独感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对中职生的日常活动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从人际交往、家庭、自身等方面分析影响中职生孤独感形成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降低或是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引导其正确和评价自己,增强自信心。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六带一"的教养下,幼儿普遍存在着一些诸如任性、攻击性行为、不合群、不善合作分享等心理问题。《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园应该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幼儿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都说,不读书的孩子不会怎么样,但读了书的孩子一定会不一样:他们的心灵会充盈起来,他们的眼睛里会多一些亮晶晶的东西,他们的脑子里会多几个问号,他们的脸上会多几丝笑容……阅读,在孩子的心理萌芽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类幼儿,他们在活动中退缩不前,对老师的提问总是回答"我不会".这类幼儿在活动开始时就对自己的能力给于了否定,体会不到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长久下去,他们便会感到对一切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称为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相似文献   

1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幼儿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但自我调节、控制性较低,自我意识处于萌芽状态,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幼儿各项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乃至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在行为上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姜玲 《教育导刊》2004,(5):51-51
从幼儿在园的表现来看,有孤独感幼儿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幼儿的孤独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应能力差。幼儿入园以后,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内容适应缓慢,对生活、学习常常表现出心神不定,不知所措。二是胆小,心理比较脆弱。如因怕出错误或怕老师批评,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经不起失败等。三是智力不如其他小朋友。四是不合群,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经过对孤独感较严重的幼儿进行家访,父母普遍反映孩子在家里不爱说话,经常独自一人发呆,对家里来的客人不理睬,甚至对爷爷奶奶也不好好说话等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一再强调“幼儿园保教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确实,幼儿兴趣是幼儿进行一切认知活动的开始,只有让幼儿对认知的对象形成强烈的期待与接受的冲动,他们才会进入一种渴望的情感传达与交流状态并希望积极的投入其中。  相似文献   

15.
耿海艳  陈友庆 《文教资料》2011,(33):164-165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以下特点:孤独感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小学生的孤独感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强;与父母的分离对女生的影响更大;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最强。关注留守儿童,既需要父母多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又需要学校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教育,更需要帮助他们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患儿不合群、智力发展缓慢、心理脆弱、适应能力差。他们对人反应冷漠,经常忧心忡忡,经常说“我不会,要求大人替他做本该由自己做的事”。幼儿形成孤独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为家庭成员少,居住环境也  相似文献   

17.
设计意图 新入园的幼儿由于来到与家庭迥异的幼儿园环境,情绪很易波动。而此时的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的幼儿园生活,各方面的能力都已较强。而且,他们心中都有强烈的“当大人”的愿望。因此,我设计了新生入园“大带小”活动,一方面满足大班幼儿的心理愿望,一方面减轻新入园幼儿的孤独感、焦虑感。  相似文献   

18.
6岁的张勇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他从小就不喜欢与人交往,态度冷凳他不爱活动,就是集体活动也不愿参加。常长时间呆坐一旁,或低头单调地重复几个单词。不喜欢玩具,而对一只小飞机却爱不释手。张勇这些行为是强烈孤独感的外在表现,如果听任它长期存在,会发展成为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尽管患孤独症的幼儿不多,但或轻或重有所表现的却不少。具有较强孤独感的幼儿,其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不感兴趣。婴儿时期有人走近  相似文献   

19.
新入园的幼儿大多都会对幼儿园这一新环境感到不适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入园焦虑,他们会哭、闹甚至不愿意去幼儿园等,幼儿长时间的处于这种恐惧不安、沉默忧虑的状态,就会严重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笔者从幼儿入园焦虑的含义入手,介绍了幼儿入园焦虑的常见类型,并分别从家长、教师及家园合作等不同角度提出了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几点建议,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尽可能地回答幼儿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较易办得到的方法。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到很新奇,他们的求知欲也很旺盛,什么都想问问,什么都想知道。有的家长能够十分热情地、耐心地、郑重其事地对待幼儿的提问;有的家长对此却漫不经心,或者感到厌烦,甚至对幼儿加以斥责。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会对幼儿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前种做法不论其回答准确性程度如何,都会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一些满足。这种态度实际上是肯定了幼儿的好问精神,并鼓励和启发他们提出问题。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