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注重落实说明文知识已形成固定模式,"语文味"尽失。如何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呢?一要明确"教什么"。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要在把握单元目标的前提下,围绕课文设计教学内容。二要明确"怎样教"。要上出"语文味",要重视文本的品读与咀嚼。三要明确"为什么教"。说明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用"课文"来教"语文",教"语言",说明文教学必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说明文结构严密、逻辑性强、说明方法多样、语言平实,这一类型的文章,很多老师认为难以设计出有"语文味"的教学方案。其实,这样的认识有些偏颇,说明文教学也能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才能使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呢?在此,我以《蒲公英妈妈有办法》教学为例,试作说明。一、教学过程1.导入:蒲公英妈妈会为她的娃娃准备什么礼物呢?(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蒲公英妈妈为她的娃娃准  相似文献   

3.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少些文体知识的讲解,多些思维能力的锻炼,少些机械性的分析,多些语言的品味,少些科学知识的传授,多些科学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给人以知识。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常常被师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认为说明文不美。但我却认为说明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等待着我们去雕琢。说明文中美的因素在哪里呢?我认为说明文美在形象、美在科学、美在结构、美在情感、美在语言。  相似文献   

5.
罗彩霞 《教师》2012,(7):78-79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而说明文的教学往往易发生偏差,它常常弥漫着浓浓的科普味,丧失语文教学的本真。其实说明文的教学应包含语文阅读教学的所有元素,无论是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当,还是揣摩表  相似文献   

6.
“教什么”,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根本不成其为问题,而对于语文课程尤其是说明文(“说明文”这种称谓是否合理。这里姑且不论)阅读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却是一个应该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就有可能滑向“非语文”的泥淖。时下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就存在着去语文化、非语文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常常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教学似乎就变成了知识课、科普课,缺少"语文味"。这里有两个最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那就是说明文教学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说明文教学就能够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李爱斌 《考试周刊》2012,(24):42-43
说明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常常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的教学课似乎就变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迷失了语文的自我。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教学的通病。如何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让说明文教学充满情趣呢?我认为设计科学的随文练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案例背景】说明文具有实用性.常常可见,也正因其实用性和常见性,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强调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或归纳其主要内容,上成了理论分析。然而,选人课文的每篇说明文都文质兼美,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那么,如何才能让说明文的教学彰显“语文味”?笔者以常识性说明文《鲸》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发挥说明文特有的优势,让说明文也姓“语”。  相似文献   

10.
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授知识,激发兴趣,训练思维,培养阅读能力的重任。因而,要在说明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教学。  相似文献   

11.
《太 阳》是一篇说明文。小学语文教学不强调课文属何种文体 ,也不单独讲解有关文体的知识 ,而是通过阅读实践 ,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文体的课文具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因此 ,教学《太阳》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 ,读懂每个自然段 ,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内容讲清楚的 ,这“一步一步讲清楚”正好体现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按照这一思路教学 ,就能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自然段的联系 ,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 ,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太阳”的 ,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一、抓住事物的特点 ,理解自然段的联系说明文是对事物或事理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12.
徐茹 《文教资料》2011,(30):63-64
语文教学必须充满情感才是有生命力的。但语文教学仅做到“情浓”还不够,还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是指由“语文”和“人文”共同调制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味”。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和人文的内涵,让语文教学情浓“味”更浓。  相似文献   

13.
“将常识性课文上出语文味”,这是一句很不时髦的大白话。谁不知道,常识性文章编入语文课本,自然就是语文的一部分,常识性课文的教学自然也是语文教学了。但是在实际教学或教学设计中,许多人又常常忘记了应将常识性课文上出语文味的简单道理,使此类课文的教学陷入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说明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应关注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四个维度,即教师的课堂语言"说"出语文味,课堂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在语言品味中"嚼"出语文味和在文章写法分析中"品"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就应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语文关.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领悟作者情感,走进文章意境.如何让语文课堂呈现浓浓语文味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其本真的味道——真实的“说味”“读味”“嚼味”和“写味”.那就是本文阐述的语文“四味”,即“说味”“读味”“嚼味”和“写味”.  相似文献   

16.
纵观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编排了科普类课文,其中科普说明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见,科普说明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独特,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科普说明文一旦进入语文教学中。它就应南“科”改姓“语”。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之外,应该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激发科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什么?我认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1.读出“语文味”中学语文教学中,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但是,诵读不应该被遗忘。  相似文献   

18.
卢飞 《成才之路》2009,(19):28-29
“大道至简”,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走过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的语文教学,终于期盼到“雨后见晴”的美好景象,但谁知蜂拥而至的却是对课程理念的曲解与泛化及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烦琐和无度.针对这些给语文创味、变味,泛泛而谈的语文课,我们有必要给其搭脉、会诊,运用语文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语文手段解决语文问题,用语文标准评价教学效果,用语文味评价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真正还原其精彩的、本质的有效课堂。那就是守住“语文味”,让语文教学散发本香,逐渐返璞归真回归语文的特点与功用的圆心上来!如果用具体手段表现的话.可以归纳为:浓浓的语文味意识、简约的教风、聚焦文本重点、外显成效增量。  相似文献   

19.
马峰 《宁夏教育》2007,(4):35-36
“语文味”一词曾出现在2001年第17期《语文教学通讯》上,即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0.
说明文以提供各领域的信息为目的,在语言与情感上不及小说、散文和古诗文有韵味。对于擅长以情动人的语文教师,教学说明文时存在不少困境。其一,说明文的内容是跨学科的,但又属于语文教学内容,应如何平衡跨学科的属性与语文味的要求?其二,说明文语言直白,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小。因此,说明文"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一直困扰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