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涛 《中国档案》2006,(9):19-20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表现为:(a)口头传说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空间理论出发,阐释文化空间与节庆类非遗的联系。即节庆类非遗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产生、发展与延续,并且在节庆类非遗项目中要依托特定的文化空间才能长期存续。以国家级非遗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例,阐述中国传统节庆端午节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分析节庆类非遗保护的实现途径,为推动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非遗保护走向全面深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亚敬 《兰台世界》2012,(28):77-78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节庆活动.古代节庆活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的行为方式、心理以及性格等都通过节庆活动体现出来.古代节庆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节庆体育是节庆活动的最重要元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古代节庆活动通过历史的变迁,对现代体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档案》2006,(4):60-60
非物质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和化意识,承载着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化生命的密码。根据联合国教科组织《保护非物质化遗产国际公约》的定义,非物质化遗产具体表现为: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物质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非物质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庙会是一种社会风俗,它就像一面镜子,展示着当地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太昊陵民间传统庙会节庆体育活动依附在庙会祭奠有关的宗教仪式活动中,渗透于庙会众多的游艺中,反映着当地的民俗、民风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着娱神、娱人、自娱的活动特性.作为一种体育性质的文化娱乐活动,延续已久且富有生命力. 一、太昊陵民间传统庙会节庆体育活动历史源起及变迁 相传淮阳是远古时代东夷族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的都城,远古时代人兽共存.  相似文献   

6.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域的人文记忆,是无形文化遗产的典型,是一种民族文化象征,它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精髓的根源,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曲艺、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是民族历史的积淀,被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内外节庆旅游的迅速发展,关于节庆旅游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首先对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关于节庆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特点和分类的探讨进行了一个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节庆旅游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节庆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介年年面对的一个特殊报道领域。近几年“五一”与国庆长假的实行,使节庆新闻报道有了更多的话题和可供开掘的资源,同时也使传统的节庆报道方式有点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受众。因此,如何做好节庆报道,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我们选择国庆报道为切入点展开这个课题的探讨,是因为国庆节历来是我国新闻媒介浓墨重彩地报道建设成就和庆典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的最佳时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报纸在国庆报道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舆论的“策源地”与“发酵池”,面对中国传统节庆的媒介化存在与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方法】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文章基于社会行动理论,以抖音平台上的7家主流媒体春节短视频为案例。【结果】从场域、行动、功能三个方面,对主流媒体节庆短视频的舆论表达进行分析。【结论】场域方面,主流媒体通过短视频镜头拼贴、后现代话语应用、他塑叙事,构建舆论表达的公共性场域。行动方面,多样化的视觉框架丰富节庆内涵;时空关系的直接呈现强化了节庆结构;数字化符号初建赛博化节日盛典,实现节庆文化的再生产。功能方面,实现了引导传统节日现代化转型的文化整合;“亲亲”与家国情怀互嵌互构的情感整合,增强了社会稳定性、维护社会和谐的价值整合。  相似文献   

10.
弹指之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已经举办22届了。20余年来,孔子文化节已成为一项融纪念先哲、交流文化、旅游观光、学术研讨、经科贸旅合作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旅游节庆活动,成为纪念世界名人孔子之盛典、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之舞台、开展中外交流合作之良机、联结四海友好情谊之纽带。去年11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节庆协会有关会议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从来不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节庆文化传统,过年无疑是所有传统节日的集大成者。而就是这个本民族最神圣、最重要的节日,现在却面临着从形式到内容的缺失的尴尬。很多人在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受众需求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认知度较低、受众减少、对外传播效率低等问题,而新媒体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少数民族文化闭塞传播的窘境。"三月三"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节庆,借助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三月三"的影响力,营造了浓厚的"三月三"传统节庆的氛围。本文旨在以广西壮族"三月三"为例,从传播内容、媒介特性、传播效果等方面探究新媒体对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激发了受众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有效提升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力,有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形象,使广西少数民族形象在区域内外得到重新认识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3.
郑骋 《东南传播》2021,(6):87-90
文章通过集体记忆理论,阐释了传统节庆与依托节庆开展的烟花火龙的关系以及内在逻辑,春节是文化记忆和传承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的重要栽体.以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民俗为例,阐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春节开展烟花火龙民俗活动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因素.推动节庆和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从烧龙——村落塑造的集体记忆;春节——烧龙活态传承的载体;非遗——节庆保育和文化的传承;节庆——赋予非遗社会文化功能4个方面探讨如何借助节庆优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模式,以此为其他在节庆举行的非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现代节庆活动与城市文化传承——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展示着城市的风格特征,反映着城市的整体精神风貌,为现代节庆提供动力和支持.而现代节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形成的集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一种新兴产业,发展节庆产业,不仅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利于产生强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改善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以青岛国际啤酒节为例,对城市文化和现代节庆的关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节庆报道思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庆报道历来是新闻报道的主要着力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上至国家下至各市县区的各个行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无疑为节庆报道提供了极丰富的素材和非常广阔的舞台。根据我国节日、庆典,重要纪念活动从年初几乎贯串全年的实际,成就报道也成了新闻报道构成的独特部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闻报道样式。 所谓节庆报道,就是在节日、重要活动、重大会议前后,把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所取得的成绩集中进行“盘点”式的总结宣传。 节庆报道的特点:一是宣传时段相对固定,大都安排在节庆或重大纪念活动前后,因为是集…  相似文献   

16.
朱颖  熊洛琪 《今传媒》2020,(2):68-70
节庆报道是新闻媒体最常规的题材类型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主流媒体的节庆报道存在着内容与形式同质化的现象,如何更好地进行节庆报道的创新,成为各大主流媒体亟待突破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公众号建国70周年系列报道为例,分析其报道特色和不足,进而探讨主流媒体社交平台的重大节庆报道策略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节庆电视晚会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中秋节是海内外华人的团圆节,央视中秋晚会从1991年《神州一片月》为始,已走过30多个春秋,在弘扬时代旋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人是节庆电视晚会的核心审美元素,是晚会实现传播价值的重要支撑。现以央视中秋晚会中的主持人为例,分析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审美构成和实现路径,意图为新时代背景下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会展经济》专刊始创于2004年,是《青岛日报》编辑部与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市节庆办联合主办的,报道青岛地区乃至全国会展节庆活动的周刊,是当前全国副省级党报中唯一以报道会展节庆活动为主的专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李钢 《视听界》2009,(2):84-86
节庆从来都是收视市场的一针强心剂,更多人的闲暇保证了电视市场的开机率。缘于此,传统春节成为了历年的收视高峰期。  相似文献   

20.
从周边传播理论视角看,“做好文化周边传播,是做好‘一带一路’周边传播的主要内容”。①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民族身份的表征,做好“一带一路”国家传统节庆文化的周边传播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唤起丝路文化记忆、展示中国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