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11月,大众日报记者部组织有关记者站开展了一次异地采访活动.威海是此次异地采访活动的目的地之一,笔者有幸陪同东营、德州、莱芜三个记者站的四位老师在威海进行了采访.这是笔者自2000年进入大众日报以来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异地采访活动,能近距离向各位老师学习,备感激动和兴奋.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大众日报2008年12月30日上的<寿光8万农民"寒冬"不失岗>一文,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信息性经济新闻,也是一篇提振信心的独家经济报道.它发表在全球经济危机袭来的关键时刻,对社会舆论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肯定和赞赏.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各种关于<红楼梦>的书籍频繁出版,据不完全统计,除各种形式的<红楼梦>文本外,2004年以来出版的关于<红楼梦>的图书在140种以上,单是2005年前十个月就有六十余种.这种"红楼"出版热潮在学术界和大众读者间形成了新一轮的"红楼热".2005年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栏目关于<红楼梦>的讲座更是由于得天时地利,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轮的"红楼热";出版界紧随这一社会风尚,大量出版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一时间出版界、图书市场、读书界和媒体热热闹闹.对这一现象如何分析,记者在市场调查的同时,采访了相关专家,以察其实.  相似文献   

4.
时评在国内媒体中"发烧"已久.说实话,我对时评越来越不"感冒",甚至有些讨厌有些时评家喋喋不休地"胡说八道".今年2月6日,发表在<大众日报>一版上的时评<忘家,只为望家>,虽然只有700字,却新意盎然,让人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5.
据目前新史料表明,古代"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人物志>之中,比学界公认的<搜神记·序>提前了近半个世纪.在近代,"采访"一词与新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采访"的称谓逐渐被新闻学界认可,特别是1928年周孝庵著<最新实验新闻学>出版后,"采访"一词始成为新闻学专业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2007年1月18日,<大众日报海外版>在北美地区正式出版发行.一年来,<大众日报海外版>先后在北美地区、南美地区和印度尼西亚地区落地生根,以<大众日报>品牌整合原有外宣阵地的举措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师永刚跟踪采访八年,遍访与<读者>杂志相关的几乎所有的人,试图站在人文的立场上揭示这本杂志的真相.书中首次客观地纪录了<读者>杂志从创刊之初到现在的每个令人无法置信而又奇特的发展历程.著名作家贾平凹、余秋雨联手作序,更为本书增添热点.这本书将告诉你一个由两个理科生在中国西北角创办的杂志,如何历经风雨成为发行量近千万,出版四个不同版本,年收入过亿元杂志的传奇史.首度权威诠释与美国读者文摘官司内幕,胡耀邦批示肃清<读者>精神污染事件,三次遭遇停刊的政治事故,<读者>杂志如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杂志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8.
我198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众日报社工作,先在大众日报做了8年记者,接着到农村大众报做了11年记者、编辑,然后到城市信报做了两年审稿工作,2007年4月来到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回头来看,我的每一步都是幸运的--在大众日报德州记者站,我跟老同志学会了如何到基层采访;在大众日报编辑部学会了严谨;在农村大众报学会了协调与策划;在城市信报学会了灵活与运筹;在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学会了利他与感恩……因而,通讯<"三把尺子"量政绩>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我有理由说:这是一个幸运者的头彩.  相似文献   

9.
"窥一斑而知全豹"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现在,多用此句形容通过局部了解全部.2008年12月30日,<大众日报>刊登的<寿光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就是通过"窥"到的"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这块"斑",知晓寿光市多年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流产的报道     
一九七六年夏天,<大众日报>的领导同志出发抓到几个所谓重头典型,回来就组织力量采访报道.我和编辑部的另一位同志还有记者站上的两位同志计一行四人,奉命奔赴菏泽地区的曹县.该县的朱老家大队,被认为是学习天津小靳庄的先进单位.这次采访中遇到的几件事情,是我在过去的采访中不曾遇到过的,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空穴来风"的讨论 2000年上半年,<中国新闻出版报>曾就"空穴来风"这一成语的用法刊登了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第一篇文章认为,"空穴来风"近似"事出有因",<文汇报>上的一则标题<普京语惊四座并非空穴来风>中的"空穴来风"用错了.  相似文献   

12.
一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之一贾平凹,在<<秦腔>台湾版序>中写道:"<秦腔>简字版在大陆出版后,我当然希望尽快出版繁字版,能使更多的华人阅读.这是汉语写作最起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3.
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大众日报2009年4月13日上的<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一文,被评为评论一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评论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肯定和赞赏: 一是故事讲得精彩吸引人.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写评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人.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两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5.
<唐山大地震>公映以来,票房一路高歌猛进,5天突破两亿(据<京华时报>).导演冯小刚最近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每次要拍一部电影,他都和朋友们在饭桌上讨论,开始是讲一个大概,后来越说越具体.  相似文献   

16.
在2010年6月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曾传出消息:"一册散佚海外的<永乐大典>重现于世并将入藏国图."近日经记者确认,这册<永乐大典>已经正式入藏国家图书馆.  相似文献   

17.
探究影视"档案"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档案界的工作者感叹档案无人问津,社会档案意识薄弱的时候,却惊异地发现"档案"一词频繁的出现在影视屏幕上,如江苏卫视的<黑白档案>、陕西电视台的<社会档案>、北京电视台的<非常档案>、安徽电视台的<记者档案>湖南卫视公共频道<折叠的光阴--话说档案>等电视访谈节目,以及<红色档案>、<梅花档案>、<清宫秘档>、、<档案里的故事>、<刑事侦缉档案>等电影、电视剧作品,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数十种之多活跃在电视、电影屏幕上,面对这两种巨大的反差和独特的档案现象,是我们档案工作者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还是影视界混淆视听,以桃代李,就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最近从<燕赵都市报>上看到一篇<未上天先自焚(肩题)合肥市一架自造飞机滑行时被烧毁(主题)>的报道.这则消息说的是一飞机爱好者用汽车和摩托车配件,花了一个月时间,自造了一架重达200多公斤的简易飞机在滑行时起火,被烧得面目全非的事.消息虽然新闻要素齐全,交代的十分清楚,文字语法上也没有多大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读了之后,让人总觉得心里不舒服.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肩题"未上天先自焚"这一句上.虽然作者在制作这一标题时费了点心思,写得也比较新颖幽默,然而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情味",没有"幽默"到地方上.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晚报>把"帮闲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对象,取得了一定效果. "服务今天"的办报理念 <平顶山晚报>创刊之初,编辑部就十分重视晚报新闻的服务性,全力以赴地做好"晚报热线"的建设和运作,以读者热线为纽带,组织专门采访小组,关注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类新闻,开设"百姓热线"专版,大张旗鼓地打出"有啥只管诉说,晚报帮你奔波"的宣传口号,为读者解决了大量的疑难问题.服务类新闻成为<平顶山晚报>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是关于采访提问技巧的学问.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采访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便是我们常讲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