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词学习,不能停留在"读与背"上面,要学会多角度鉴赏诗词。从形象入手,能够让学生深入领会诗词的情感与主旨,从而全面把握诗词的内涵。诗词中的形象,一般指人物形象与自然形象两个方面。一、人物形象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体人物形象与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通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依据应包括人物、环境、情节。鉴赏应以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为角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客体人物形象(少年英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2.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的经典之作,研究者大多从"原型批评"、社会学、语言学、美学等角度来分析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原生态(戏剧文本)角度来分析修订版《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还是应该考虑到作品文本实际具体的含义,对作品的理解较为客观,更能贴近曹禺所刻画周朴园、蘩漪、周萍等人物形象的生活逼真感,从而更能贴近领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文中写人叙事的文章占有一定比例,这样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便不可缺少。在具体篇章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主人公形象描写和刻画手法的认识、分析和赏析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一、文美处品读,感受其形有的文章是靠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的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文美之处,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  相似文献   

5.
吟咏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古往今来学习诗文的最佳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时的音韵美可以使读者提高记忆的效率,增大积累量;可以在抑扬、疾缓、刚柔、停连的音韵中,更深切地领会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内涵,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和活力,从而去创作更好的作品。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一、选取诵读形式读,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听录音、跟读、教师范  相似文献   

6.
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占据重要地位,舞蹈作品创作的关键在于舞蹈作品中的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物形象是舞蹈作品中的主体,它可以表达作品的思想,是传达感情的重要媒介。而音乐是舞蹈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一部舞蹈作品当中舞蹈语言和音乐语言共同承载着情感的传递,让观众进入人物的情感氛围,把观众带入到主要人物形象的情感氛围,与人物共同分享喜怒哀乐。音乐塑造听觉形象,舞蹈动作塑造视觉形象,两者有机结合统一,才是舞蹈形象塑造的全部。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它的舞蹈艺术形象与舞蹈音乐形象应完美匹配,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对舞蹈作品达到更深层的了解。舞蹈作品《孔乙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生动且深入人心,本文将以舞蹈作品《孔乙己》为例,浅析其创作过程中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音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自读导言】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解说:这个单元集中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栏目主持徐永平【自读程序】1…  相似文献   

8.
姜永慧 《考试周刊》2013,(42):24-25
在叙事性散文和小说等类的文学作品中,人是灵魂性因素,其间所塑造的各种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有力地支撑着作品。因此,在学校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并善于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和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客观的解剖分析,通过感悟文本人物的丰富内涵,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解析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9.
解读《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狄更斯的经典小说《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研究了作品中的3种人物形象塑造,即童话式人物、双重性格人物、内涵丰富的圆形人物的塑造;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这部作品的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而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主要以2010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散文教学中,学生要获得审美体验,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思想,为分析作者的理性之美做铺垫;可以疏通文章大意,梳理文章思路,为分析作者的逻辑思路的理性之美做铺垫;可以针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要求学生推敲品味,在字里行间体会情感之美;可以针对作品主旨,结合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和价值观念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  相似文献   

12.
《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同一个单元的选编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主要是为了展现中国人民的革命历程和精神内涵,在单元导读当中还特别强调学生掌握纪实作品与虚构作品的不同特点,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体会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小二黑结婚》与《荷花淀》两篇小说既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理念,又分别属于不同的小说流派,尤其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构成小说流派风格的一个关键因素,值得对比分析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3.
浅谈歌唱的舞台表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自己多年高校声乐教学和演出实践,逐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可帮助歌唱演员提高舞台表演的艺术手法,简单概括为"手、眼、面、身、步"五法。希望它能在塑造歌唱作品人物形象方面给歌唱演员带来一些帮助,让歌唱演员为我们塑造出更多的作品人物形象,也让作品人物形象实现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三言""二拍"是明代最为重要的拟话本小说集。在这五部作品中,两位作者塑造了风姿各异的女性形象,其中最有特点的一类便是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本身承载着深刻的内涵,一方面表现出了明后期对女性的尊崇和女性意识的萌芽,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作者本人的性别观。虽然"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学界已是老生常谈,但尚未出现以"双性同体"为视角的研究论文。本文力图结合荣格"双性同体"理论,重新审视"三言""二拍"中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透视该类形象所体现的女性人格特征和男性人格特征,尝试为"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中重要的经典名著,在宏篇叙事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改变了传统正面人物都善、反面人物都恶的叙事模式,作品中所应用的诗词对人物形象描写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与读者更好地了解《红楼梦》,本文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勾勒、人物命运暗喻、人物对照、女性意识展现几个方面对《红楼梦》诗词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学生反映读不懂小说,说读小说时不知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往往对小说中的人物更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本文简述了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理解与欣赏,可以用归纳比较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小说<活着>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和无奈.作者求真务实的创作追求奠定了作品真实动人的基础,作品体现的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以及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很好地阐释着"活着"的内涵和魅力.  相似文献   

18.
学生反映读不懂小说,说读小说时不知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往往对小说中的人物更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本文简述了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理解与欣赏,可以用归纳比较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审美的教育也源于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知文学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树崇高理想,整合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20.
范茂 《文教资料》2021,(3):31-32,38
分析外国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可以让人物变得生动有趣,不仅能让研究者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地记忆人物形象及人物塑造模式,提高研究者的文学审美水平。本文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外国文学中如何塑造生动形象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