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12年10月3日,李福清先生——这位伟大的学者在创立了数座学术丰碑后,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润泽流长……就在李福清先生离世前的几天,9月26日,我接到天津大学的电话,说冯骥才先生希望能做一份中文的李福清先生著述(研究成果)的详细篇目,列  相似文献   

2.
李福清院士离开我们已经1个月了,但是他依然活在我的心中.这一个月来,一回忆起往事,李福清院士那充满活力而永远忙碌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最早知道李福清先生的名字,是因为他的那本著名的博士论文《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当时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结合起来研究的做法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特别是先生在《三国演义》小说与平话比较中对动作描写单元的对比研究更是给了我很多启发,甚至比母题分析还吸引我.后来我关注到李福清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在蒙古国做过本子故事说唱艺人的田野调查,发表过很多关于本子故事说唱艺人生平和东蒙古史诗传统的研究论文,于是就搜集他用俄文和德文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3.
国庆长假刚过,正值慵懒之际,却惊闻李福清先生去世了.虽然知道他身体不太好,但这个消息还是让人难以接受,去年还在北京见到大病初愈、欢声笑语的他,怎么这么快就去了呢?回忆起自己这几年的学术探索中,不仅是读到了李福清先生的著作,让我受益匪浅;更是有幸亲见到老先生本人,在学术上得到指点、教诲;尤其是我的硕士、博士论文答辩,都有幸请到他来参加,他还提了不少具体而翔实的意见,让我在修改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李福清先生对我这样的后学、晚辈、年轻人没有丝毫的居高临下,更没有嫌麻烦,反倒是抱着学术交流的态度,用一颗平和的心,与我非常认真地探讨.如今,这些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永驻在脑海中不会淡去,令我感谢和怀念这位亲切、平易的老先生.  相似文献   

4.
刚度过80华诞不久的老友李福清(Б.Л.Рифтин)10月3日离别了人世,消息从莫斯科传来,使我们感到十分震惊。今天,我们只能强忍悲痛来缅怀他,纪念他一生的丰功伟绩。我同李福清相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他先来华访问,后在校留学,我们虽然不同系,但仍是北大的老同学。不过我和他相知却始自80年代。  相似文献   

5.
[译者按]2012年10月3日,国际知名汉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因病于莫斯科逝世.2012年上半年,李福清先生应俄罗斯俄中友协约请为《俄罗斯友人眼中的中国》一书撰写了此文.这是他生前用俄文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艰辛而又辉煌的人生中,曾经与很多的中国学者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和真挚的友谊.无奈纸短情长,他还有许多往事未及回忆,还有许多友人未及感谢,便猝然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我们的只有厚重的著作和无限的哀思.  相似文献   

6.
在上一期杂志期刊上刊登庆祝李福清院士诞辰80周年的贺词时,我们不知道他与病魔进行了无形却是顽强的抗争,但病魔并没有放过他。2012年10月3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鲍利斯·利沃维奇.李福清,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中国文学、民俗学和民间文化的杰出研究者离开了人世。李福清院  相似文献   

7.
裘宗沪 《中等数学》2009,(4):48-49,F0004
与IMO失之交臂 1980年三四月份,邓小平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询问科学院院部:我们国家可不可以组队参加IMO?科学院院部就找到王寿仁先生和我,我们觉得既然有国外的邀请,国家领导也有所重视,表示可以参加并且应该参加。于是,在“大连会议”上,我们提到数学竞赛的第四个目的就是为参加国际竞赛做准备。  相似文献   

8.
<正>在波士顿的生活既简单又充实,当时我们每星期都要开一个团队会议,每次有十来人参加,其中有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学术气氛浓厚,每个星期都能看到学术进展,特别有意思。我初次见到先生是1994年在科学院遥感所参加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会议上。先生身穿黑色大衣,一进来先给大家发烟。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有点儿惶恐,没见过大名鼎鼎的学者给所有人发烟的。后来我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到UMASS Boston和波士顿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博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24日至8月28日,浙江省杭州少年科学院的9名成员受到日本岐阜长濑登先生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我作为代表团的一员,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  相似文献   

10.
"你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李镇西先生的评价。我认为,镇西先生受之无愧。二十多年来,他一直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以心灵赢得心灵,是一个潇洒的语文教育"诗人",一位杰出的班主任,一位具有人文关怀和民主情怀的校长。  相似文献   

11.
<正>尊贵的科学院的先生们:承蒙诸位盛情厚爱,邀请我向贵院写一份我所经历过的猿猴生活的报告,我深感荣幸。然而,遗憾的是我恐怕难以满足先生们的要求。我告别猿猴生涯已近五个年头。这一段经历在时间的长河中仿佛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我仍感到,时光真的流逝起来却是极其漫长。诚然,我的生活中不乏好人、忠告、喝彩和音乐的伴随,但是总的说来我还是孤独的,因为所有的伴随者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都远远地停留在铁栅前。虽然如此,  相似文献   

12.
<正>我之读书缺少批判性精神,基本是照单全收,对权威人士的著作更是如此。或者有疑也仅是存疑,根本不敢质疑,更不用说公开发表异议了。同事送我一本北京教育科学院王晓春老师写的《教与学的秘密》,这是王老师读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写的读书笔记,有些文章大胆质疑了佐藤学先生的某些观点。很是敬佩王晓春老师的批判性读书精神,也特别感谢我的同事能推荐这本书给我读,这不仅有助于我对佐藤学理  相似文献   

13.
朱永新 《天津教育》2007,(12):13-14
最近,在天津大学参加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织的“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聆听了王蒙、冯骥才先生以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等著名学者的高见,很受启发。在全球化、商品化时代,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应该作为人文精神“堡垒”的大学,也日益远离人类的崇高精神。所以在这次讨论中,十个国家的几十位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呼吁,应该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战火纷飞、外辱频仍的年代里。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怀着为国为民求福祉的宏愿,在重庆北碚创立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之后在短短几年里.西部科学院克服了经费短缺、科研人员匮乏等方面的困难.在自然资源的勘查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对西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圣陶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受圣陶先生的挚爱深,自然更加悲痛。我认识圣陶先生已经39年了。1950年,圣陶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我在教育部工作,由于圣陶先生的提议,我从教育部编审室转到总署的编审局。圣陶先生提携后进的事例很多,我就这方面谈谈自己是怎样受到圣陶先生的提携的。我只谈两件事。第一件事。有一天下班后,我吃过晚饭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过了一会,圣陶先生来了,他是特地找我说几  相似文献   

16.
2003年3月23日,这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我坐在了科学院赵玉芬院士的身边,聆听她的谆谆教诲.  相似文献   

17.
一件小事     
1927年到1931年间,我在杭州教书,寒暑假中得空,就到上海去看望鲁迅先生。1929年8月底,我又到了上海。这时候鲁迅先生住在横滨路景云里。28日那一天,因为鲁迅先生约我晚上去吃便饭,所以我是单人去的。我到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四日,日本专修大学教授斋藤秋男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在科学院和省社联同志的陪同下,到歙县参观陶行知先生少年读书的故址“崇一学堂”。当时,他兴致勃勃地吟诵了陶先生  相似文献   

19.
2019年的8月6日,是先父逯钦立先生去世46年的日子,我全家祖孙三代一行六人,赶赴长春九龙源公墓祭奠先父。途中,突然接到任继愈先生的哲嗣、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任重先生的来电,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在任继愈先生的遗物中发现了先父的资料,我颇为惊喜。返京后,我立即约见任重先生,并准备去任府查看先父的资料。任重先生称“三哥年长,不宜多劳,我亲自奉上”。见面后,我大喜过望。  相似文献   

20.
飞行猪、牛仔猴等一行5人一到法国,刚下飞机就立刻被记者包围了。在科学院,约瑟夫请他们报告环球旅行的经过。聪明的近视的猫先生,我已绕太阳飞行了25圈,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您今年25岁了,因为您每年都随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报告会上———人们高兴地把他们5个抛起来,称他们是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