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要受到来自原语的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将外语彻底汉化,这就产生了“翻译体”。“翻译体”是指那些没有完全摆脱外语语言风格的译文,与“杂合”和“异化”有相似和相通之处.“翻译体”是客观存在的。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都不会消失,并且还在不断丰富着汉语的词汇和文化。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翻译观凸显女性性别意识,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的认识,其倡导的“双性共体”更是解决翻译中性别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翻译与价值关系进行“求善”的说明与建构。翻译研究的现实形态是建基于翻译事实之“求真”,且在“求真”过程中获得翻译价值之“求善”的互释:翻译事实与翻译价值是彼此关联的。前者是指“翻译是什么”的内在规定,后者是指“翻译意味着什么”与“翻译应当成为什么”的价值意义。以求善为视域,翻译价值既要求“翻译是什么”服务于“翻译意味着什么”与“翻译应当成为什么”,从而关乎价值本体论之域;又兼涉翻译评价与翻译规范,从而渗入了翻译合法性、规范性与伦理性的哲学思考。作为广义的翻译价值论,它是对翻译合法性、规范性与伦理性的哲学思考,由翻译价值、评价、规范共同组成一种求善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4.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2):170-176
翻译系统作为整体,具有非生物学意义上的广义“有机体”特征,因为该系统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内在规律的有机体系。《易经》是中国文化中用来解释整个宇宙人生的“经典中的经典”,完全可以用来诠释“翻译”这个“生生不息”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5.
翻译讲究“信”、“达”、“雅”,不同文体的翻译有其各自的翻译标准及策略。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遵循忠实、通顺,真实地反映原作的艺术现实的艺术性原则及符合译作的本民族的语言习惯的原则等。因此就要探讨文学翻译的标准、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6.
异化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其被采用所产生的翻译文本中有可能会出现翻译腔、翻译症和翻译体,许多学者都把这三者等同,相互解释替代。文章主要将三者在异化翻译中与翻译文本结合紧密度以及读者的接受度进行区分,以厘清三者的微小差异,更好地认识异化翻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与目前遇到的重重困境说明翻译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自下而上”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遏制了师生对翻译课的兴趣,严重影响了翻译教学效果;而有着“自上而下”教学模式的功能翻译教学观为翻译教学在翻译选材、翻译纲要的设定、原文分析、翻译问题的确定等方面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合理而固定的理论指导,能使教师真正做到教有所为,学生学有所用,为深化翻译教学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见仁见智。在翻译界内部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归化一。一派主张“异化”.美国学者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他反对译者的。隐身”.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以使译者“显身”,译作“显性”。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解构主义的反对译文流畅的翻译策略。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突破了西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束缚,从西方批评理论、解构理论、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为西方翻译理论建构了新途径。但他的理论也有着本质的缺陷。后殖民主义思维下的理论基础缺失.翻译方法与文化霸权的联系有些牵强。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对后世翻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但影响了后世翻译的翻译理论、方法、形式,甚至是汉语言的词汇和文法,而且促成了中国文学新体——白话文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午代兴起的翻译研究“化转向”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将性别纳入翻译研究中,颠覆了建立在结构主义基础上的传统译论,以新的视角审视了翻译中的“忠实”、“对等”、“译者的隐身”等概念。本文除了对这些观点阐释之外,还将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翻译策略、局限性及受到的批评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文人学者。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家,他不仅从事过翻译实践和翻译组织活动,也进行过翻译研究活动,形成了“翻译为政治和革命服务”的翻译思想,在翻译的态度、“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译文的可读性要求和译名的统一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孙贝妮 《考试周刊》2009,(34):39-40
翻译界一直呼吁“翻译科学”或者“翻译学”的建立。然而,关于建立这一学科的重要问题——翻译的本质问题,学界却始终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本文通过梳理翻译本质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进一步讨论了翻译的本质问题,说明了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使用跨学科方法研究翻译的趋势。归纳认为翻译并非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翻译研究或可视为一门科学,但翻译活动却是一种语言技能。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已经无法解释诸多的翻译现象,遭到众多学者们的质疑.翻译的“伦理转向”是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翻译忠实观作出合理的阐释.它认为译文忠实的对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局限于忠实于原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不忠实”具有矛盾性和相对性,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外,“忠实”与“不忠实”都具有一定的伦理理据.  相似文献   

14.
“翻译腔”也称“翻译症”、“翻译体”,是翻译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其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原文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因此,增强译者的责任心,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加强逻辑思维和汉语修养,注意英汉比较语言的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以期为新闻标题翻译研究做些补充,对今后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功能翻译理论对于广告语篇翻译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和方法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并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对广告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它的提出也为旅游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不同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加注释、增译、省译、归化和释义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旅游文本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突出其“呼唤目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翻译选材独辟蹊径,风格迥异自成一家。从“别求新声于异邦”到“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鲁迅的翻译思想走过了从以文学启蒙国民思想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的艰难历程,经历了翻译文学化、翻译文化化和翻译政治化三个阶段。他的翻译从根本上说归属功能翻译,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文字之间的转化,而在于要完成社会与历史所赋予他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9.
调查表明:一些高校英文网页中存在语言性、文化性等类型的翻译失误。为了使分析更加客观,笔者参考了国内8所知名大学的英文网站,提取了大量的实例,并运用“翻译目的论”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失误的实质、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翻译学界对“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差异的过分强调导致人们将非英语专业学生排除在翻译教学之外,将教学翻译等同于落后的英语教学方法.本文厘清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可以在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阶梯式翻译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将大学非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大学英语教学和高年级的翻译教学有机地衔接在一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可以提高其翻译素养,满足翻译市场上对“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