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逸 《家教世界》2010,(11):48-48
"家""舍"这两个词用在称呼中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谦称。"家"作谦称,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家尊",对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哥哥为"家兄"。这里说明一下,对人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和"家慈"取的是"严父慈母"这一意思。"舍"作谦称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这样一个提法特别有感触,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说:"教师要在课堂上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进"的地方,"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自己要"退"的地方.在"有所为"的地方"退了"叫"缺位",在"有所不为"的地方"进"了叫"越位".  相似文献   

3.
老师放下"道德霸权",才能看到真实;只有看到真实,才能有真的教育。什么是"自己的话"一儿童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干活,用自己的眼看世界,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用自己的嘴说话。儿童有"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话"写作文,极为平常,极其正常。然而儿童作文里却少有自己的语气、语调。为何?用的不是自己的话。  相似文献   

4.
不少老师在谈及自己的职业时,习惯地将自己戏称为"教书匠"。自然,这样说话的人大多并未不知天高地厚地把自己抬举到"宗匠"、"巨匠"们的行列中去,充其量也就是将自己算作"能工  相似文献   

5.
关于"自己"这个词,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主要是从"自己"作为非单纯的反身代词的语法功能的角度着手,而很少有学者从其发展演变的历程探讨"自己"一词的形成机制。本文旨在通过对"自己"的演变过程的溯源来揭秘其形成并简要介绍其作为反身代词的不单纯之处。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崇尚怎样的生活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主张与思想,最终主张成了人、课、世界观的融合。"自在语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然之美的教学风格。我们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语文,用最朴实、最无痕、最自然的方式在"自在"的课堂里助力每个儿童建构自己的语文意义世界,完成从自在的"自己"到"会己用、有己见、能己立"的另一个"自己"的摆渡。  相似文献   

7.
亢小峰 《教育》2011,(32):27
在大学里,学生会本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组织,这个组织最重要的就是代表全体学生自己的意见,维护全体学生们的权益,并能够独立自主的开展各项活动,学生会成员所拥有的权利自然不能"凌驾"于全体学生之上。事实上,当学生会被贴上干部标签时,不能不说,"群众"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做教师应该有三个定位:"匠""师""家",教师首先应该做好"匠"——教书匠,用10年、15年把所教的学科教材、内容掌握好;第二层次才是成"师",就是不久要把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掌握好,还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设计、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理解;第三层次才是"家"——教育家,站在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国家民族大业的角度,跳出教育来考虑问题。与"匠""师""家"相对应的也有三个层次。做好"匠",就要练好"术"——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懂;做好"师",就要有"器"——手段、方法和思路,比如,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我专业化成长的路上,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参照物",常常以此激励自己,催促自己以"参照物"为榜样,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0.
麦克今天,一个中国叔叔向我Dad介绍他的儿子时说:"这是犬子。"我当时就觉得很纳闷,"犬"不是狗吗?怎么说自己的孩子是狗孩子呢?西西哈哈哈,这你就不懂了吧!那个叔叔在你爸爸跟前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并不是不喜  相似文献   

11.
郭军 《中国德育》2011,(7):65-66
在当今社会,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备受溺爱。而孩子自己也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认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紧紧结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创新思路,开辟了教育新途径,引领学生写"道德日记",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写成道德日记并让它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2.
曹爱清 《辅导员》2014,(15):52-53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建校于1957年,从1986年开始进行"快乐教育"的实践研究。28年来,学校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这一宗旨,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需求,整体把握教材,合理选择学习方式。近几年,一师附小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一直进行着"四段式"教学方式实践。这种学习方式让教师更多地成为了"引导者"与"帮助者",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己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自己动手实践,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思起来、问起来、辩起来、动起来,在快乐的学习中增知启智。  相似文献   

13.
说是"重申",既不意味着我的态度非常严肃、决绝,也不是说以前我已就此"申"过一遍。本文所"申"更多的是,为人们已经论述甚至"确证"过的,我充其量作了一点梳理、概括,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李镇西老师不久前给我发来一篇文章——《所谓"著名教育家"》。他说:"我从来就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实践前辈教育家  相似文献   

14.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建校于1957年,从1986年开始进行"快乐教育"的实践研究。28年来,学校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这一宗旨,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需求,整体把握教材,合理选择学习方式。近几年,一师附小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一直进行着"四段式"教学方式实践。这种学习方式让教师更多地成为了"引导者"与"帮助者",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己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自己动手实践,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思起来、问起来、辩起来、动起来,在快乐的学习中增知启智。  相似文献   

15.
2012年是"90后"大学生的入职元年,2013将有更多"90后"大学生步入职场,开始自己的职业之旅。在这一新的"考场"上,他们将如何逐鹿人生、畅想未来——这是社会各界特别是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90后"大学生在求职时由于工作实践的匮乏加之职业浪漫主义色彩的侵扰,往往有些"不靠谱"。一位"90后"大学生说自己定义的"好工作"是:"位高权重责任轻,钱多事少离家近。"另一位"90后"大  相似文献   

16.
宫英海 《辽宁教育》2012,(12):75-77
素描:他是教育的真诚实践者",关注每一个"是他的教育信仰。他的教育风格:爱而充满梦想,快乐而执着坚定。我常常叩问自己:为什么当校长?答案很明确,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致力于改变一所学校的精神和面貌。毫无疑问,人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人更需要精神的支撑。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必须满怀教育理想,做一个理想的守望者。校长不仅要把理想珍藏在教师的梦中,更要把理想播种在学生心中,用理想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在西岗这片充满大气与教育智慧、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热土上,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即"大气成就大器"。  相似文献   

17.
陶林 《辅导员》2012,(27):1
在新的"师道尊严"观中,教师需要正确处理师德、师职与师尊的关系,即教师要取得职业上的尊重("师尊"),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出色履行自己的"师职"。高尚的师德体现在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与精神,保持正直、纯洁、独立的价值立场,不随波逐流、不见利忘"道",充分尊重、理解、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以教师博大的爱,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18.
每当遇到家长向我诉说自己的宝贝在家里如何不听话,如何令自己头疼恼火,自己又无计可施时,我都在思索一个问题:如今的孩子怎么了?难道都变成了家长口中的"熊孩子"?难道这些所谓的"熊孩子"都是天生的?难道真的是孺子不可教也?我们一般这样理解"熊孩子":调皮捣蛋、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本身应该是满怀善意的孩子。熊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按照常理出牌,他们在一些常规的事情上.  相似文献   

19.
正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铺路石子,是吐丝的春蚕,是献身的蜡烛……这些说法都正确,我们也见过许许多多的教师,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他们为了学生,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老人带;为了学生,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上全托;为了学生,自己的孩子病了,不能亲自照顾。这些我都有亲身的体验。因为,我就是一位乖巧女孩的母亲,同时,我又是一名普通教师,是60名学生的班主任。但是,这"1"和"60"在我的心里同等重要。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1"和"60"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曾经听教过一年级的教师发表自己的教学感言:如果你想知道"地狱"是什么样的,那就教一年级吧;如果你想知道"天堂"是什么样的,也来教一年级吧!起初只觉得太不可思议,不以为然,直到自己身临其境才有了切肤之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开学前几周,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孩子像雨后的青蛙,每次上课前几分钟都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站在讲台上,孩子们竟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