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爱莲说     
周敦頤 《广西教育》2010,(20):F0004-F0004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 子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  相似文献   

2.
①阅读古文,按要求答题: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闻,有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啗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弥子色衰爱驰,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啗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韩非《说难》)  相似文献   

3.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春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小品散文。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从语言上分析,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以“爱”衔接,言近旨远。全文共八句,七句言“爱”。“爱”字的频繁出现, 没有罗唆之感,但觉一气呵成,抒情自然。起句开宗明义,指出“水陆草木之花”的可爱,一个“爱”字  相似文献   

5.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① 三年 ,景公召而数之曰 :“吾以子为可 ,而使子治东阿 ,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三年不治 ,臣请死之。”晏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 ② ,景公迎而贺之曰 :“甚善矣 ,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对曰 :“前臣之治东阿也 ,属托③ 不行 ,贷赂 ④ 不至 ;陂 ⑤ 池之鱼 ,以利贫民。当此之时 ,民无饥者 ,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 ,属托行 ,贷赂至 ,并会赋敛 ,仓库少内 ,便事左右 ,陂池之鱼 ,入于权家。当此之时 ,饥者过半矣 ,君乃反迎而贺。臣愚 ,不能复治东阿 ,愿乞骸骨 ,避贤…  相似文献   

6.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历久传诵不衰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现了爱君子之德的主旨,言简意丰。本文章法极为严密,首段“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提,接下来分别说“到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第2段开头又进一层,依次赋予“菊“”、牡丹”、“莲”不同的象征意义。结尾再“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表明不同的人生态度。写文章是要注意前后照应的。但《爱莲说》第1、2段开头都按照“菊—牡丹—莲”的顺序安排,而结尾却将牡丹放在后面,变化为“…  相似文献   

7.
【原文】孟尝君舍人①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或以问②孟尝君曰:“为君舍人而内与夫人相爱,亦甚不义矣,君其③杀之。”君曰:“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其错④之,勿言也。”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⑤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⑥,愿君以此从卫君游。”于卫甚重。齐、卫之交恶,卫君甚欲约天下之兵以攻齐。是人谓卫君曰:“孟尝君不知臣不肖⑦,以臣欺君。  相似文献   

8.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9.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10.
梁远才 《湖南教育》2007,(10):37-37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历久传诵不衰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现了爱君子之德的主旨,言简意丰。本文章法极为严密,首段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提,接下来分别说到“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第二段开头又进一层,依次赋予“菊”、“牡丹”、“莲”不同的象征意义。结尾再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表明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将下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夜往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二、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  相似文献   

12.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特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13.
君:译为您。“别君去兮何时还”(《梦游天姥吟留别》)子:译为您。“此方有辱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  相似文献   

14.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家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15.
物各有短长     
李世荣 《初中生》2008,(12):52-53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日:“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骤弭,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相似文献   

16.
翻阅书报,经常读到由“借分”、“还分”而演绎的故事。相似的故事情节,毫无二致的“借分还利”的结果,自然会使人想起“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俊才,以后再把女人比作花的人便是庸才”的经典论断。不唯于此,细忖之后未免浑身遗汗:这“分”果真可以随随便便如物一般地借来还去吗?“借分”究竟挑战了什么? 有些东西不能借,事关育人的规则必须循而蹈之,这一点连一向浪漫而“想得开”的“老外”们也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易安居士却说:“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刘禹锡更是由衷地赞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对于赏花,三人志趣各异,周君爱菊,爱其中通外直之品格;李清照  相似文献   

18.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诟,人尽来贺。子独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 ,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 ,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 ,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 ,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子君、涓生所生活的 2 0世纪 2 0年代的中国社会 ,虽然已从封建帝制中解放出来而成了“民主”的社会 ,但封建思想 ,封建礼教还在深深地有形或无形地统治和禁锢着广大人民 ,作为刚刚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和行动的资产阶级的新女性子君来说也不例外。子君和涓生交往后 ,每当涓生送子君出门时 ,他们俩“照例是相离十…  相似文献   

20.
翻问书报,经常读到由“借分”、“还分”而演绎的故事。相似的故事情节,毫无二致的“借分还利”的结果,自然会使人想起“第一次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俊才,以后再把女人比作花的人便是庸才”的经典论断。不唯于此,细忖之后未免浑身是汗:这“分”果真可以随随便便如物一般地借来还去吗?“借分”究竟挑战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