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朱明明 《江汉学术》2021,40(3):85-94
自新文学革命至1923年前后,翻译和介绍外国诗歌、输入西方诗学原理的著作如井喷般不断涌现,中国诗坛显现出拥抱世界的气象.这些早期译介活动的意义和贡献主要是"放大了诗的眼光",而诗学原理与研究方法的引进,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训练了新诗人与读者们对待诗歌的眼光.从诗学层面看,依仗了世界风潮,或者说"西洋血脉与精神",中国诗...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诗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的诗歌创作,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借鉴了西方诗歌的现代性,对新诗由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闻一多是第一个倡导诗的形式美的诗人,他创建的新格律诗,在感性形式方面,探索节奏、韵脚、语调、重复、对偶等诗体建构;在理性形式方面,追求逻辑顺序、联想运用、意象和情感式样、用典等诗性构思。他的诗集《死水》充分体现了他在形式美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由此,中国这个传统诗国里发生了一场诗歌革新的大地震,格律严谨的古体诗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形式较为自由的白话居然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诗的殿堂。从此,中国诗歌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白话诗与文言诗大不一样,人们拿它与古诗相较,称它为“新诗”。随着新诗的出现,与之相应的新诗理论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中坚分子和代表诗人。他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概括地说来:第一,他自觉以诗歌为武器配合现实斗争,反映了农民的痛苦斗争,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第二,他有意识地提倡诗歌大众化,促进了诗歌与群众的结合,为探索新诗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可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的国度,汉字是象形文字,汉语天然具有诗性。而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一度以"声音"为中心,使得诗歌走向抽象化,后经过一代代优秀诗人的努力,终于恢复了汉字在诗歌中的地位,重拾了丢失的诗意。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也是诗歌翻译和创作领域的先锋泰斗。他不仅开译诗浪漫主义之先河,更创造性地提出"风韵译"和译者主观感情投入等诗歌翻译策略。从诗歌翻译的特点出发,探讨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对郭沫若翻译选材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尤其是唐诗英译,历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诗歌兼有意美、音美和形美。那么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三美”呢?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唐诗英译实践,提出译诗要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即译诗的“三美”原则。  相似文献   

8.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中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新诗创作及理论研究对现代诗坛产生了极大影响。其诗歌强烈的抒情特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深情拥抱,对祖国炙热的爱国激情,通过通俗大众的诗歌语言,呈现出刚健、质朴、明朗的诗风。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新派诗,指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诗坛上出现的一些表现力极强的诗歌.这些诗歌,突破了传统新诗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标准,一反传统新诗反映生活注重模仿的再现手法.而采取了象征、变形、艺术通感等具有再创造功能的,以表现为主的艺术手法.诗歌新,作者也新.这些诗歌的作者多为一些富有开拓精神的青年诗人,如顾城、北岛、舒婷、吕贵品、王小妮、才树莲、骆耕野、江河、杨炼、叶延宾等人.他们是在文艺界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诗歌的翻译一向争议颇多,这里涉及到诗歌是否可译的问题.应当说,诗歌有可翻译的部分,也有不可翻译的部分.一般说来,诗歌的内容是可译的,诗歌的形式一般是不可译的.通过翻译实践,并结合墨西哥诗人帕斯翻译的中国诗词,可进一步阐明我们对诗歌翻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与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诗创作中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文章从他们创作的承继与连贯,对新诗创作的影响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郭沫若与徐志摩诗歌创作特色的比较展示了浪漫主义在中国新诗的发展以及诗人对新诗繁荣的影响与推动。  相似文献   

12.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即格律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转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古诗英译"三美"论标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新诗革命"三美"论主张之间有承递的关系,"三美"论标准在许渊冲翻译实践中也有得失。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歌翻译,前人已有种种论述。本文首先从信息论的新角度,对诗歌的可译性以及翻译标准进行了探讨,然后结合作者本人的实践体会,阐述了英诗汉译的原则与技巧。文章还指出我国某些名家译诗的不足之处,并提供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朱湘是新月诗派和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的基调是浪漫主义,但含有象征主义倾向。朱湘早期的诗注重意象,揉以中国传统的"寄情于物"手法,借意象以抒情。后期则重视意象的隐喻暗示功能,意境朦胧,风格含蓄蕴藉,少数诗歌已是典型的象征派作品,表现出向象征主义归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王佐良诗歌译论与生态翻译学的巧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王佐良先生独特的选材观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适者生存"、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神似"原则与语言维的转换、译诗的文化意识与文化维的转换和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与交际维的转换等五个层面发现,王佐良先生的诗歌译论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文晓村迁台后才开始新诗创作,但其文学创作的渊源仍要追溯到河南偃师。即便两岸隔绝三十年,文晓村在精神上、文化上未与中原文化断绝联系,他的新诗中可见诸多北方意象,也直接表达乡愁。坚韧、忧患意识等中原文化精神也是其诗歌精神的重要底色。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中对原诗形式如何处理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神似派"与"形似派"之争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是因为诗歌翻译作为一门艺术本就应该流派纷呈。这里没有简单的对与错,只跟译者与读者的趣味有关。检验的标准仍然只能是实践。故本文不作玄奥的理论之争,只想以较有代表性的外国诗种——十四行诗的翻译为例,具体地通过对一些名家名译的考察,比较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做法的异同、利弊,看哪些值得仿效,哪些应予摒弃,同时结合笔者本人的翻译实践谈点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18.
与新月诗人一样,艾青对于现代新诗的诗美建构贡献巨大。他以诗的散文美建设为契机,为新诗带来亲切、自然、生动、新鲜的口语美的个性化语言;也带来错落有致、交互变化样态的具有真正的非格律化倾向与自由化倾向的自由诗旨趣的诗的散文美。他的绘画经历及其艺术家主体修养,使他给新诗带来色彩的美、意象的美、意境的美,把古典诗歌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造机趣赋予了新诗,从而使他的新诗达至文字的画的境界。在这些诗美探索的基点与高点上,艾青创作出了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和《我爱这土地》等具有了精工品格的自由体诗,把胡适、郭沫若以来的自由体推向了成熟,达到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两种在时间上紧密联系着的历史行为,诗界革命对于五四新诗运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主要是观念上的,具体表现于下述三个方面:()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革命”意识上;()对于诗歌功12用的认识上;()关于变革传统诗歌的途径和手段的思考上。诗界革命事实上是五四新诗运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3本土经验资源。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