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十足的"京味儿",他的小说被看作"京味儿小说"的源头,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标志和象征。《茶馆》是其"京味小说"的代表作。从老北京话、北京人的闲适格调、老北京人独特的处事哲学人情世态和北京人的幽默等四个方面对《茶馆》进行解读,来具体品味独特的京味儿文化,以期对《茶馆》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灵性"是一个关于精神品性的概念,灵性诗歌是属灵生命的内在话语,任何精神品性都会物化为某种言说上的独特情态,一定会表现在它的言说语法上.灵性诗歌有谦卑的言说态度;灵性诗歌的拟想言说对象是指定性的,包含着对惟一者的明确指认.性灵诗歌以对惟一者的"信"作为根本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3.
"母亲"是中西方传统诗歌中经常涉及的主题。朱英诞作为一名笔耕一生的诗人,三千多首诗作中不乏以"母亲"为主题的作品。本文将选取《追念早逝的母亲》和《怀念母亲》两首"忆母"诗进行赏析,旨在领略朱英诞诗歌的创作特色,以及凝结在诗歌中的思母之情。  相似文献   

4.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至中唐时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运用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以《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为代表,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5.
陆游以"六十年间万首诗"名世,在他的众多诗歌中,"痴"字出现频率极高。陆游常自称"痴","痴"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陆游或寓自嘲自解于"痴",或寓高洁品格、执着精神于"痴",或寓今是昨非之叹于"痴",或寓闲适自在于"痴"。对陆游诗歌中"痴"字的具体分析,利于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陆游。  相似文献   

6.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唐代李贺与李商隐的"登仙"类诗歌,运用通感手法为"登仙"主题服务,可以引用通感理论来分析其具体艺术特色。另外,二李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愿意融入宗教核心。李贺宁可以艺术通感技法来"创造"一个生动活脱的仙境,也不愿深入宗教核心,这是他与义山最大的不同。而"登仙"对李贺而言是一种摹幻及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对义山而则为力图实践的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7.
海子的抒情短诗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意象,它们又以马意象为主导建立起了一个以乡村为依凭的意象体系。不过,一直以来,学者们研究海子诗歌的时候都只注意到了海子诗歌当中的月亮、麦子、草地等几个意象,而主导的马意象常常为研究者们所忽略。正基于此,通过对海子抒情短诗中主导意象“马”的分析,从中得出“追寻”、“孤独”、“野性”等几个不同而又相联系的精神内涵,它们代表了海子精神的侧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种诗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舍弃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相反,我们要继承其中优秀的东西.从"言"与"意"的转换出发解读传统诗歌教学方法,正可以将其特点和优势显现出来,使得师生更容易接受,进而在实践中促使学生透过形式悟出本质,获得言语的真意,将言语积累于内心,成为自己内在的生命,从而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孙茜 《保定学院学报》2011,24(6):127-132
"新保定诗群"是近两年兴起于保定的一个本土性诗歌群体,初步探讨"新保定诗群"的总体特征尤其是本土性特征,发掘诗人独具魅力的创作个性与其相互映现所呈现的诗歌多维映现,通过诗歌不同的经验层级来看诗群整体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高启诗歌了解"诗可以观"的目的在于找到高启诗歌中反映其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政治、军事等问题的元素,从而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本文介绍了"诗可以观"的内涵及高启的生平,分析了其诗歌中反映诗人个人漂泊际遇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问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非个人化"诗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诗学概念——"客观对应物就是表达特定情感的客体、情形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客观对应物"在约翰·邓恩的诗歌中也有着明显体现,他在其神学诗歌《在这圆形大地假想的四角落》、《我是一个小小的世界》、《丧钟为谁而鸣》中对"地理空间"的运用恰能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柏奕旻 《美育学刊》2022,13(1):17-24
"十四五"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愈发突显,乡村美育的思路、方法问题需要获得合致现实境况的回应。深入我国乡村审美文化经验,从中提炼标识性的概念命题,既富有理论意义,还将为引导乡村美育乃至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方向发挥有针对性的作用。现代日本的"民艺"方案作为他山之石,能够为我们思考当前的时代课题提供参照和借鉴。"民艺"美学发源于乡土,立足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批判,探索建立反思现代性"艺术"的审美范畴。这份方案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却为带动百年来日本乡村建设发挥积极持久的作用,由此为探询何为有效的乡村美育、乡村何以走向自我美育等课题展现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3.
由于莫言的生活环境所致,他所创作的小说作品大部分的基调是乡村生活。莫言在创作风格上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一般作为乡村生活中的第一主角,展现我国极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内涵与日常生活剪影。他所运用的意象写作手法,生动刻画出让读者宛如身临其境的生活片段,充满了对苦难的同情与美好生活的幻想,展现出我国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莫言以"乡村"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与其自身的生活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其作品中也存有一定的认知局限与缺失。  相似文献   

14.
有明一代,诗坛上学杜宗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诗人纷纷以杜甫为宗,提倡诗歌的社会作用,直至明后期诗坛上出现了一股厌唐心理和"批杜"现象。这种诗坛上的"逆袭"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对一个诗人作品接受史的演变,更是政局、思想等多方面演变的结果。对明后期诗坛上的"批杜"现象,我们应该用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吸取其中所提出的有价值的东西,摒弃无用的东西,这对新时代杜甫诗歌接受史的研究也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美丽乡村思想的"人民中心"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乡风文明、乡村致富、乡村宜居和乡村安定有序几个方面。通过总结归纳美丽乡村思想的价值意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美丽乡村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爱情诗歌的译介是苏曼殊诗歌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曼殊独特的生活、情感经历、文学创作、人生积淀和价值取向构成了他作为译者主体的"前理解"。在他对爱情诗歌的选择翻译上,"前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外来者"形象是"五四"以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物形象。通常是以"启蒙者"、"布道者"等身份出现在作品之中,来为当地传播新的思想,启发民智。而在沈从文的笔下,"外来者"这一形象被赋予了更丰富多样的内涵。在沈从文乡村题材的小说中,"外来者"这一形象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一形象将都市题材和农村题材结合起来,表明"乡村"与"病态都市"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乡村的淳朴民风人情已经发生了改变,某种程度上是"病态都市"的一种变相延续。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并以相关景物的描写来说明当时的季节。本文将以《诗经·国风》为例来探讨《诗经》中的"春天",从中反映出"春天"的体现方式"、春天"与"兴"的关系以及"春天"的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19.
"诗骚"传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跨文体的角度,阐释"诗骚"从诗歌到小说领域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与因由,概括总结其对"诗骚"传统的审美转化及其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运动中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的诗歌理论开创了新批评的先河。对其最重要的理论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着重讨论"非个人化"诗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其诗学理论的主要来源及其在创作中的实践,有助于讨论艾略特对中国诗歌理论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