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压题片随想     
肖春 《青年记者》2004,(3):43-43
照片处理中,没有什么比压题片更自由的了。你可以用一幅新闻片,一旁作字说明,也可将说明放章后。还有一种压题片是和章无关的,编辑拿来,不过是为了点缀版面,当然,其画面也必须暗合了章主题,否则,就真的是张冠李戴了。看起来,后一种压题片自由度大,只要“暗合”即可,你可以候选一千幅照片来对  相似文献   

2.
黄顺铭 《新闻记者》2004,(12):71-72
2004年11月12日,《南方都市报》第A05版(第一重点)报道了一则新闻:《阿翁走了》。上半版是一幅压题通栏黑白照片,照片右下角有三行文字说明:"在这张2000年摄于巴勒斯坦伯利恒阿拉法特官邸的资料照片中,阿拉法特(中)正远离镜头而去。"文字说明中的"资料照片"是过去某个时候拍摄的,从时间的角度讲,它也就是"历史照片"。这是一幅精彩之作,堪称历史照片化为新闻照片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今年5至8月,在几家报刊上相继见到这样一幅新闻照片:一位女民警站在两位傈僳族妇女中间,比着手势在同她俩交谈。看了文字说明,才知道这位女民警就是今年6月荣获“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的武警云南总队怒江支队上帕边防派出所的干部李碧开。这张照片,看来是拍摄者经过导演摆布一番之后照的,又一稿多投。这且不说,值得一提的是同是这一张照片,至少用了四种内容截然不同的文字说明。请看:5月3日的云南法制报和5月29日的中国法制报刊登此照片时的说明是“她在向傈僳族群众了解户籍情况”,6月26日的中国妇女报的说明是“她在向傈僳族妇女了解计划生育情况”;《民族工作》杂志第八期的说明是“李碧开同志向傈僳族群众了解致富经验”。这里我们要问:到底让读者相信哪一个说明呢?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文字报道是这样,新闻照片也是这样。一张图片只能是一种新闻事实。而这幅新闻照片的拍摄者,为适应不同报刊的需要,竟胡编乱造,这是不能容许  相似文献   

4.
照片与文字的结合作为一则完整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字弥补照片的不足就象照片弥补文字不足一样。在这一点上,照片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这不是照片和文字竞争的问题,而是照片和文字怎样配合才能最有效地传播事实和思想。克雷克在研究中发现:图片说明往往着重于提供评述,图片本身往往着重于提供吸引力。虽然图片说明的效果通常能与拍摄者所预期的一致,但有时图片说明产生的含义与照片的原意却是相反的。因为图片说明能改变或修改照片的含义,尤其当照片本身令人费解或模棱两可时。图片说明能使一张照片“快乐”或“悲伤”,“褒”或“贬”。当图  相似文献   

5.
一张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的别字,一张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语法不通的句子,一张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就像一段随意堆砌的文字,而在版面上没有得到妥善安排的照片就像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在版面众多图片中,编辑要善于多做“减法”。  相似文献   

6.
1月2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了一张照片,标题是《翻译误译引出笑声》。说明为:“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o”同一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登了同一张照片,无标题,说明是“邓小平会见布伦特兰夫人”。看到国内版的读者都说:这条照片新闻真好。照片好,说明好,标题好。正象新华社总编室表扬这张照片的通报中指出的,它“画面生动,形象自然”,“使读者对两位领  相似文献   

7.
在报界,好像谁也没有说过照片不能唱主角.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照片却常常唱的是配角.有些报社编辑和老总经常这样说:“给这篇消息配张照片”.一个“配”字,道出了照片在报纸上的地位.这仅仅只是达到了前10年“图文并茂”的要求,这种对照片的认识,还是只停留在“美化版面”、“活跃版面”.“增加花色品种”上,同样是文字的陪衬.要想实现从“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这个重大跨越,首先是要解决版面编辑和总编辑的认识问题.就目前各报杜情况来看,我觉得笼统谈新闻改革的较多,单独谈新闻摄影改革的较少;在实际操作上,强调文字、版面、事业、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的更多,面对新闻摄影则是要求一般化,顶多也只是要数量而忽视质量.在新闻报道中,照片是一种独立的新闻语言,有文字取代不了的作用.与文字比较,照片新闻更直观、更具体、更强烈.好的新闻照片,胜过千言万语.近年来,襄樊日报把“图文并重”落实到报纸版面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实现了重大  相似文献   

8.
有些新闻照片如果挂在某某展览厅或陈列馆似乎更合适一些。什么原因?不新。这里,录下一张照片说明: “宁夏贺兰县农民陈秀华(中),1981年承包一个小农具厂,现发展成规模较大的汽车改装修理厂,去年创利润100多万元。”这张照片是1987年11月6日某报上发表的。“说明”中包括两方面的事实:一是陈秀华1981年承包了一个小农具厂,二是1986年创  相似文献   

9.
《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4期刊登陈安强文,指出了拙著《禁锢与超越》中的一些文字错漏。我们深为贵刊对读者和社会负责的精神所感动。也正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我们想通过贵刊说几句心里话。平心而论,拙著中确实出现了某些错别字和笔误,例如“焚琴煮鹤”误为“煮琴焚鹤”,这是不应有的。但书中错讹疏漏,绝大部分是校对失误,亦属事实。漏字不必说,一些明显的词如“利己”误为“利已”、“竞争”误为“竟争”、“敝屣”误为“敞屣”、“面目”误为“而目”等等,明眼人一看即知,多系形近而误排。当然,我们无意推卸责任,只是想说明一下,对  相似文献   

10.
原新华社记袁克忠,退休以后利用空闲时间,将几十年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册。在“淮海战役”那一册照片资料中,他特别选出两张照片向我们介绍,一张是“露宿老乡门口”,一张是“冒着炮火冲锋”。摄影门金中在他拍完“冒着炮火冲锋”这张照片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关于门金中,他只知道他的名字,家是哪里?年龄多大?他都一无  相似文献   

11.
照片档案的标题和文字说明是照片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提供利用档案的必备条件。照片档案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影像为主要反映方式,辅以文字叙述来记录历史的,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等特点。因此,照片档案使人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但是,一张照片如果没有文字说明材料,利用和保存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如果注释不准确,说明的文字与照片所反映的事实有误,将会失去照片档案的保存价值。对此,我们就照片注释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1、注释的内容繁简要恰当。一张照片所表现的形象只是一事件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图片是报纸的窗户、版面的眼睛。有人说:图好一半版。一张好的报纸,应该是文图并茂。而一幅好的新闻照片,则应当是图文俱佳。好照片配上好文字,就如同锦上添花,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相反,一张好照片不能配上好的说明文,就会使照片显得平庸。那么,要写好图片配文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新闻人物肖像的魅力─—《克林.伊斯伍德》漫笔张敬云一个人就是一部小说,那么他或她的脸则是这部小说的“封面”。人们可以通过文字来熟悉这部小说、认识这页“封面”,但只有摄影是了解这负“封面”最直接的形式。自从1826年尼普斯拍摄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起,摄影...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开展了“建立家庭档案,传承社会文明”为主题的“档案进家庭”活动。我在参加“档案进家庭”的宣传、指导示范户建立家庭档案的同时,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档案。在收集整理家庭档案时,引起许多往事的追忆。我的家庭档案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一张12寸黑白照片,这是一张1945年7月10日我父母结婚时穿婚纱、礼服与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的合影。这张照片距今已57年,照片中的多数人已与世长辞了,但照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都在延续。每个家庭摇篮仍延续着人类生命的永恒。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有这样的想法,在家庭档案整理就绪后,静下心来,续编家谱…  相似文献   

15.
摄影记者应该下功夫拍好新闻照片,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照片又脱离不开文字的作用。文字不仅可以补充照片画面形象之不足,而且可以为照片提供“画外音”,两者相得益彰。为什么必须重视新闻摄影的文字手段呢?一。新闻摄影固然有“一图胜千言”之长,却也有“天文不成图”之短。没有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不可能成为新闻照片。“让照片说话”,是强调抓好新闻现场瞬间形象,拍出更好、信息量更大的照片来。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轻视文字写作。二、同一幅新闻照片,好的文字说明为照片增辉,文字平平也会使照片失去进力。三、文字可以弥补照…  相似文献   

16.
15岁的英国少年乔纳森偶然看到天空中一颗橘红色的“火球”向远方飞去,眼疾手快的他立刻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将这一瞬间捕捉了下来。事后该少年通过电邮将照片传给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这张照片则被专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棒的流星照片。”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张1925年8月陈云与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执委的合影照片。在“中国工人运动史料展”、“陈云故居陈列馆”里都有这张照片的展示。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想起其中后排右一的姚先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与这位叫姚松柏的先生有过近一年的接触、交往,并断断续续地听他讲述陈云同志年轻时在商务印书馆的一段革命经历。  相似文献   

18.
文字和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是同等的。因此,作为报纸的总编辑,应像抓文字报道那样来抓新闻摄影。新闻图片是图片新闻新闻摄影不同于山水摄影、人像摄影、静物摄影,它是通过照片来传播新闻,说明一个事物、一种现象,因此是某种行为、某种事件在进行过程中的瞬间记录。一张好的照片,应该是摄影记者独立发现线索,独立进行采访而拍摄的照片,而不是文字新闻的插图。事实上,凡是得到好评的照片几乎都是独立的图片新闻。图片新闻是最有说服力的新闻。文字报道的失实,非当事人不容易发现。而图片新  相似文献   

19.
3月25日,我拍摄的照片《光膀赤脚穿“火海”》在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获奖.获奖的是一张照片,背后是千万倍的付出——我前后花了5年时间关注“炼火”,最终从1万多张图片中选中了这张. 磐安“炼火”起源于远古时代先民对火的崇拜,是古代“拔除”习俗的遗存.在民间,“炼火”含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美好愿望.有关“炼火”活动的文字记载可上溯到宋代.宋代以后,“炼火”年年举行,成了当地仪式最隆重、参与面最广、场景最壮观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20.
曾璜 《记者摇篮》2006,(4):46-46
在图片编辑的过程中,图片编辑要尽可能地回答以下这些问题:照片是否达到了媒介所接受的技术质量?倘若技术质量不够好,是否影响到图片的信息传播?后期的加工处理能否改善图片的视觉表现?剪裁能否增加图片的表现力?这张图片的视觉信息是否为文字所无法表达?这张照片视觉有意思吗?说明怎样写能增图片的信息量?照片在版面上不影响读者接受视觉信息的最小尺寸是多大?什么样的版式可以最好地表现图片?一张图片够吗?是否需要二张?或多张照片来补充?哪张是抓拍的照片?哪张是摆拍的照片?哪张是可信度最高的照片?这个场景允许摆拍吗?哪张照片最真实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