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明代洪武年间,中朝两国的官方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和互市两种。根据当时朝鲜国内政局的变化,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情况与特点有所不同,总的说来是处于反复与缓慢发展之中。其间问题最多的是洪武中期前后,表现形式为官方贸易时断时续,有失常态。贸易,离不开政治。明王朝从一开始就推行“国无大小”、“推诚以待”、“修礼睦邻”、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对朝鲜更是始终予以特别重视。然而,终洪武之世,中朝两国的政治关系却很不稳定,于是引致官方贸易屡生摩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在朝鲜王朝建立以前,朝鲜当权者在对待当时明朝最主要的威胁——“北元”的问题上,与明朝存在着根本对立的政治分歧。或者说,操演着两面讨好的政治游戏。同时朝鲜“贡不如约”,不遵守“常制”,态度又缺乏诚信,每每诉难,强调客观困难,尤其是朝贡和互市的商品经常存在质量问题。当然,明太祖的大国思想有时也加剧了双方的贸易纠纷。  相似文献   

2.
清光绪年间朝鲜平壤开港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清政府控制朝鲜和朝鲜反控制的外交意愿的体现。推动平壤开港的动力来自朝鲜政府雇佣的"洋顾问",相反中朝两国对平壤开港设关反应冷淡。朝鲜国内财政危机,朝鲜对黄海、平安两道经济发展的认识以及清日在朝鲜的竞争等,这些因素交织杂糅,决定了朝鲜政府、清政府在平壤开港问题上持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3.
清代,清政府与朝鲜在图们江地区的边境贸易往来大体经历了定期贸易、边境通商和商埠贸易三个阶段。这种长期存在的贸易关系,促进了图们江流域中朝边境地区的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经过倒幕维新运动后,明治新政府开始走向政治舞台。然而,羽翼未丰的日本却仿效欧美列强的方式,以武力威逼朝鲜签署“日朝修好条规”,从而迫使朝鲜开港。在此期间,日本还促成朝鲜对欧美国家的有限开放,一方面造成朝鲜乃“独立之邦”的事实,打击中国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宗属关系;另一方面在各国与朝鲜交涉中扮演了协调者的角色,进而彰显了日本在对朝外交中的主动性。日本政府出于控制朝鲜半岛的目的而以不平等条约胁迫朝鲜开港,这不但违背了朝鲜的意愿,也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经过倒幕维新运动后,明治新政府开始走向政治舞台。然而,羽翼未丰的日本却仿效欧美列强的方式,以武力威逼朝鲜签署"日朝修好条规",从而迫使朝鲜开港。在此期间,日本还促成朝鲜对欧美国家的有限开放,一方面造成朝鲜乃"独立之邦"的事实,打击中国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宗属关系;另一方面在各国与朝鲜交涉中扮演了协调者的角色,进而彰显了日本在对朝外交中的主动性。日本政府出于控制朝鲜半岛的目的而以不平等条约胁迫朝鲜开港,这不但违背了朝鲜的意愿,也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重叠需求理论说明中、朝、韩三国由于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伴随着朝鲜半岛民族统一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增长的朝韩贸易可能对中朝和中韩贸易产生的影响.提出在对韩、对朝的部分贸易领域中必须引起的高度重视问题。  相似文献   

7.
晚明福建与江浙的区域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福建与江浙之间区域贸易相当发达。江浙向福建输出生丝、绸缎、棉花、棉布、粮食等项商品,福建向江浙输出荔枝、龙眼、柑桔、木材、夏布、纸张及海外贸易中获得的白银。双方经济的发展。都有赖于对方的市场、原料和资本。而其依赖程度之深,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对晚明福建与江浙区域互动的考察中,我们已可看到中国近代化的一些端倪。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当其时,中国丰富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珲春与朝鲜罗先的现状,依托罗先经济区在朝鲜国内的特殊地位,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提出推动珲春市与罗先经济区合作开发的建议,建立中朝合作开发罗先经济区的新模式,为中朝贸易营造良好的综合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外贸依存度的快速上升,意味着中国受到国际经济冲击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外贸风险也随之增加。从商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宏观调控三个方面看,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加大了贸易风险,使得我国贸易风险可释放性差,国家的贸易安全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11.
7-9世纪是中韩交流史上划时代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社会制度,积极进行经贸往来,促进了韩国社会的飞跃发展和快速转型。隋及唐代早期两国经贸往来中朝贡贸易频繁,唐中后期民间贸易逐步发展并超过朝贡贸易,成为贸易的主体。频繁的民间贸易使两国航海和造船技术进一步成熟,并出现了中韩之间的海上直航。在此基础上,中外贸易的海上航线以中韩航线为北方起点,呈扇面向南、向西拓展,并由此开启了宋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边境小额贸易不仅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边境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途径,对稳定边境地区的安全也起了积极的影响。丹东是中国对朝贸易的重要边境口岸,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优势。丹东对朝边境小额贸易发展历史悠久,发展规模迅速。研究丹东对朝边境小额贸易的整体发展态势,不仅能够为丹东经济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而且能为中朝双方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当《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的签署之后,分析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对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很有必要。本文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法及静、动态效应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中日韩三国经济贸易的互补性和差异性,从而得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深化三国经贸合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韩饮食文化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等有不少差异。饮食习惯也就多种多样。韩国虽然地域相比中国较小,但也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美味饮食的国家。从中国和韩国的饮食生活文化进行比较可以总结中韩两国的一些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印度洋地区商业和文明在10世纪之后由于中国海上贸易的崛起和伊斯兰世界海上贸易的持续扩张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宋元时期,作为联系中国东南沿海与印度洋贸易的泉州港在与印度洋地区的贸易联系中,发展为印度洋贸易体系的重要港口。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子口贸易在协定关税的范围内被列强控制,是列强渗透到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要方式.芜湖开关后,子口贸易成为芜湖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呈现出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子口贸易的发展对芜湖区域性商业、民族工业等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15世纪初叶,在国内战争压力下,明朝政府积极发展中朝两国关系,派遣使团进行了首次境外大宗官方贸易。中朝两国就马匹的价格、数量、质量和交易方式进行了成功的商谈,使此次易马具有了明显的商业特征,为明代中朝贸易提供了一种新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温州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温州就出现了原始港口的雏形;唐代以来与日本有贸易往来;南宋一元时期设立市舶司,海上贸易兴起;明清时期受“海禁”政策影响,温州港闭关,直至1876年签订《烟台条约》,温州港再次被迫开放;抗日战争时期温州港曾出现过畸形繁荣。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事件给温州港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温州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港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关系日趋紧密,但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升级。从美国数次大规模贸易战的史实出发,分析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动因、途径等,在此基础上,探究中美贸易摩擦的国内外原因,以及中美贸易战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对我国应对美国贸易战及贸易摩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