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特别是特殊的学生,更多需要老师的教育引导,不要吝啬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点鼓励,要真正地去了解孩子的心灵,用爱感化他们、溶化他们,使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是老师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认为:"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莫要当作死的。"把孩子当作活孩子,是教师理解、宽容、赏识和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的前提,当教师的"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相当的辅导和引导,使他一天进步似一天"。  相似文献   

3.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予他们适宜的爱,利于他们发展的爱,有原则的爱。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因此作为班级的"老大"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要像父母,关爱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哪怕是问题学生,有疾病的学生,调皮捣蛋的学生······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她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感到老师对他的爱,从而更好地做人、做事、生活、学习。  相似文献   

5.
陈凤爱 《知识窗》2013,(3):66-6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教师的情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和谐共振的过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就能形成反馈.使爱在师生之间流淌.即“动情效应”.它能使师生的人格得到升华.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和潜能。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教师对  相似文献   

7.
"和融课堂"就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创造的一种气氛融洽、关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每个孩子获得高效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中,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个教师都是情感教育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应该不局限于一节课、不限制在一首歌,使我们的音乐课能够延伸,成为一条长长的线,牵出孩子对音乐的爱,栓住孩子对音乐的情,与音乐审美成为挚友,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社会性、终身性、实践性,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相伴终身。因此,我们在音乐课的教学中一步步探寻——新"小先生"。  相似文献   

9.
爱,蕴含的意义很广。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让幼儿感受到并学会如何去爱,要想懂得这一点,就要先让幼儿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去感受爱的存在。"爱心"和"同情心"是生活中我们对别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关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生活中的随机教育,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更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0.
小学低段学生打"小报告"的行为较为常见,学生频繁打小报告,不仅会使他们同学关系变得紧张,耽误教学,还影响班级管理。针对学生爱打小报告的毛病,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找到打报告的行为动机,再适时引导教育,以解决低年级学生好"告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更是智慧的教育。作为一个德育导师,不但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如春风、似细雨般一点一滴地浸润孩子的心,还要善于运用教育的智慧,利用身边的资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着想,在心与心的真诚接触、沟通、交往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引导学生走出偏狭,走出自我,回归充满爱的集体中。  相似文献   

12.
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情感、行为、需要,善于发现其优点、进步与可爱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并创造条件,使之扬其"长"而获得成功体验,继而焕发自信,用自己的"爱"引领孩子找到与同伴相处的正确方法,修补他们心灵的困惑,令其懂得欣赏他人之"长",感恩他人之"举",宽忍他人之"误",从而让孩子迈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成为一个阳光少年。  相似文献   

13.
每个班级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潜能生",要"拯救"他们,教师首先既要做到尊重、关爱他们,又要做到"赏识""、惩罚"并举;做到认识学生,更要让学生认识自己,家长认识孩子;既用措施防反复,又建立潜能生跟踪档案。  相似文献   

14.
陆书红 《知识窗》2011,(5X):31-31
<正>案例回放:晨间活动,幼儿三字经广播如灵动的音符,流入校园的每个角落,流进幼儿的心间,他们无意识地听着、跟读着……两个月后,中、大班的孩子就能边游戏边跟着广播吟诵,有的开始不自觉地翻阅老师摆放在阅读区的"三字经"读本。那图、那画吸引着孩子,有些胆大的孩子簇拥着老师唧唧喳喳地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啊?""那画的是什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很火的文章——《妈妈在这四点上越懒,孩子越成功》,作为一个教育者,深有同感!有时候妈妈为孩子做得太多,反而把孩子教"懒"了,教"笨"了,聪明的妈妈不会帮孩子包办一切。其实,老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时候,老师讲得越细,学生越不会思考;老师讲得越多,学生越是依赖;老师管理越严,学生主动性越差。有时候老师"懒"一点,学生反而会"勤快"一些,"聪明"一些,学习也更越主动些!一、在课堂上"懒"一点  相似文献   

16.
音符虽简短、单纯、轻微,但却能表达出音乐的绵延、丰富和厚重,当教师把一颗灼热的爱心撒向孩子的时候,同样会感受到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本文从沟通、放手、适度、氛围四个环节阐述了"爱"的音符。  相似文献   

17.
师爱的力量     
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师爱",因为"师爱"就是让儿童感到惊奇和赞叹的力量。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师爱,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大张旗鼓地表扬,让学生体会到热情的表扬是最爱。  相似文献   

18.
"爱是教育之本",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奉献,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爱,可以让我与学生的心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去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般宠爱,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爱“。现在的独生子女,无意中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孩子和老师接触最多,所以,要让孩子深深体会到“爱”,并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爱,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在娱乐中愉快地体验更多的“爱心”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