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什么是成才的决定因素有人说逆境成才是一条规律。也有人认为“优势积累”决定成才。“顺境成才”论认为,成才者要具备三个优势:一曰“社会经济出身。”要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要么是专家、学者之流,要么是厂长、经理之辈,即要有一个名门富豪之家。二曰“受教育训练情况”。要上过大学,且有博士学位,一句话,“从无名之辈一举成为科学大师的人是从来没有的”。三日“在享有盛誉的导师培养下,迅速取得优异成果”,与此同时,社会及时地承认其才能和功绩,各种奖励和职位晋升随之而来等等。这  相似文献   

2.
《招生考试通讯》2010,(10):I0002-I0002
同学们、朋友们:好一句“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规律在我看来,就是环境能够影响人的成才。也许有人会问:环境有“顺”、“逆”之分,哪种环境出人才呢?我说,是环境就影响人,逆境也好,顺境也罢,都可以出人才。  相似文献   

3.
早在80年代初,匡亚明同志在一次报告会上就强调“兴趣成才”,他认为:要想使学生登堂人室,首先应当培养他们“登堂入室”的兴趣;没有兴趣,他们的学习就只能是被动的、应付的,就不能真正成才。匡老的话对我启发很大。我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总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听讲、爱读书、爱思考,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的学者,都把“交道结合”作为一条普遍的教育原则,主张在“授业”一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传道”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做人,教书育人、成才成人两者不可偏废。前两年清华大学学生“伤熊”、最近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四位室友以及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青少年伤人恶性事件都说明我们现行教育中人格教育的严重缺失和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经过了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高效课堂确实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最佳途径.如何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真正实现“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呢?我认为从教师的角度要做到“少教”,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们的教育目标必须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能成才。我们的教学原则也必须是开放式、启发式的,要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改变过去那种只强化智力因素、弱化非智力因素的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单靠“题海战术”、按考分评价学生的方法显然不灵了,取而代之的是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教育是要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那么在自…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关爱学生外,还应该以一种最佳的姿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人”的同时又“成才”。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达到上述目标,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是这样的姿态:  相似文献   

8.
做好一件事情有许多重要因素——能力、效率等等,而心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我在围棋比赛中,曾经遭遇过“滑铁卢”和“诺曼底”。它们告诉我,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需要正确调整好心态,学会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9.
齐月胜 《学语文》2007,(3):23-23
学生的“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染的火花”。激发学生对世间万物力求甚解的欲望,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显著。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潜能发展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青岛一中学教师的文章:“当今学生不缺沟通,不乏激励,少的是管教。”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学生欠管教”的讨论。文中所列举的种种情况我也遇到过,我也曾有过迷茫。但有18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我,更多的是在寻找对策:一是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教育方式要适应变化的情况;二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希望学生成才,他们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当社会试图用同一种激励、赏识的模式来规范学校教育,而学校按照这一模式实施后发现不见效,想严格管教学生又得不到理解,尤其是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时,我们是不是该回过头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在全省推进的“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树文明校风”的“三让一树”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思想在我省教育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树立文明校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成才”。那么,基础教育如何使学生“成才”呢?它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是作为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从各方面为其发展打下较为广泛的基础,“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体现在广大学生身上,即为:为身心健康成长打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对“成才”作一简要的界定:“让学生成才”即是  相似文献   

12.
注重激趣,善于激趣,作文教学之路才可能柳暗花明,春光灿烂。 一、趣读 女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说,她学生时代能写出几百字的小小说,全靠勤奋而广泛的阅读。女作家的成才经历启示我们,要酷爱读书,善于读书。 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趣读”的:  相似文献   

13.
眼下,在我们学生之中经常流行一种说法:“可惜我的父母不是大学毕业生,也不是教师,否则,我的成绩绝对上乘。”仿怫成才全靠父母。真是这样吗?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诚然,古今中外“将门虎子”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要读大学!不读大学也可以成才的!”这是很多教育专家对学生的建议。可是,这种不读大学的成才建议,在现实中,行得通吗?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为什么会“东南飞”?我认为有两种原因: 第一是“东南”方对“孔雀”们有吸引力:或是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工资待遇(此为硬件),或是有利于青年成才事业发展的环境气候(此为软件)。当然也不乏二者兼而有之者。我不认为“东南  相似文献   

16.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过时,新大纲要求我们:教学重心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也即,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我认为,课堂提问不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必要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7.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的起步阶段,大一新生能否尽快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和人际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预测一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超前把握他们思想发展变化的脉搏,推测他们思想发展的动向和可能出现的行为,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农业院校要紧紧围绕“三农”和国情、省情、校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8.
一、过程选择与终极选择的置换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已日益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价值观之中。前一时期,高等学校掀起一股报名赴海南的热潮。时隔不久,当新闻媒介披露了海南“人满为患”的信息之后,“海南湖”随即平息。如同退潮之后岸边总会积淀一些东西一样,“海南潮”所留下的积淀物上,鲜明地留下了当代大学生成才价值观变化的印迹。当我们问起当初曾一度想弃学赴海南的同学,“你们的激情从何而来”之时,他们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我想在那里会更有利于我的发展。”在他们看来,成才的期望值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多元评价体系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郭丽娜 《成才之路》2011,(26):98-99
随着人们教育观、成才观的转变,班主任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过去班级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好的“引路人”要有哪些妙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