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诵读国学经典,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经典诵读为切入点,以身作则,重视课堂诵读积累,注重诵读感悟,以读促写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国学经典诵读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有所帮助,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基于此,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同时剖析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国学经典诵读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出国学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对国学经典作品的内容产生兴趣,以此来有效提升国学经典的诵读质量。  相似文献   

3.
诵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十分重要。如何把诵读这一环节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语文课应是先读后讲,多读少讲,多背精讲,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为辅。一些自读课文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感悟,对  相似文献   

4.
多数古老文明已经随着时代的洪流而消失,而中华文明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依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先人智慧及文化底蕴,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直接作用。如何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语文教学引入国学经典诵读要坚持的几点原则入手,提出一些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最近两年,我校开展以"读经典,启智慧;为人师,育才子"为主题的教师读书活动,以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激发教师兴趣,引领教师在诵读过程中感悟经典文化的魅力,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更好地提高学生诵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正>演读是一种以表演方式进行形象化朗读的方法,多用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的示范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在课堂上演读能通过分角色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从读到演,体验情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和表演天性,让学生在演读中感悟和积累文本的情感语言。  相似文献   

7.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及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能带给初中生思想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文章从激发诵读兴趣,助力国学经典诵读有效开展;创新教学方式,为国学经典诵读铺路引航;丰富诵读形式,让国学经典诵读绽放异彩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它是在语言实践中所获得的。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诵读吟咏触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积累,读是语言积累的第一步。教师要搭建朗读平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本、品味语言,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在解读经典作品时,我们发现不少作品包含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这些句子的感悟并非教师传授就能达到,而是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一、感知古诗文,积淀文化底蕴1.诵读积累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之一。可诵读的经典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情,要求七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接受精神熏陶  相似文献   

10.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字词积累和写作素材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通过适当讲解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引导学生把国学经典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都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推进。  相似文献   

11.
国学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中华民族优秀智慧的结晶,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承载的,它是祖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近年来,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让孩子读点国学经典”对于孩子以后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会有很好的作用.对此,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各方都在进行努力的实践和探索,以期从中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就在学校这一环境当中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能增加学生对国学的了解,让学生积累相当的古代语言,从中了解我国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客观上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可谓一取几得.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诵读体味音乐美古代诗歌具有音乐美,它节奏感很强,朗朗上口,韵律协调,特别适合诵读。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刺激感官,进而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兴趣。1.设置不同的诵读形式在古诗词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接近文本,去反复诵读感悟,比如个人自由读、学生示范读,教师示范读、听录音读、两人对读,教师个人读等,在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使学生每次读后有新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达到理解  相似文献   

13.
处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接触到的语文经典多以国学经典著作内容为主,采用诵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化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本文从经典诗歌诵读的概念范围、目的价值和具体操作方法入手进行诵读的策略研究,为小学经典诗歌诵读方面的教学提供一个有利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4.
国学经典包含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诵读这些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而语文是诵读国学经典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保持与时俱进,保证国学经典的有效传承。为了提高诵读国学经典教学实践效果,笔者在下文分析了其实践的意义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学习语文、积累知识、积淀语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感情诵读中享受语言的韵律美,了解语言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意蕴,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6.
国内阅读教学改革中,以读代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以读代讲中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朗读层次的设计与应用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以读代讲课堂中朗读层次的"四读"模式,即初读——读准读顺,感知大意;精读——点拨引导,理解感悟;品读——传递情感,内化语言;诵读——升华感悟,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17.
诵读课也是教学的最常见的课型,我认为一堂好的诵读课,就是以诵读为主,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乐于读,乐于诵,乐于思,乐于听,创设读的意境,营造氛围,基于对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声情并茂,口诵心悟,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教学。"因为在朗读过程学生能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能培养语感,能享受美好情感的熏陶。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疏于朗读教学,只注重精读和讲解,忽视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的初步感悟以及在诵读练习中的情感表达和语感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就会难以有自己的思维和认识,很容易依赖教师。针对这种现象,本人从自读感知、精读分析和诵读表达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吸收国学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由于学生在学前对国学经典接触较少,而且古诗文意思难懂,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缺少一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因此,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古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激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