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格物致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朱子哲学的特质。朱子“格物”之学,其物理层面的意义从属于生命之理,而生命之理是贯通物理的。把人放到生命的共同体的关照下去体认事物之理,是朱子“格物”之学的独特之处。由此生发的具有深层生态学意义的“格物说”,要求人们视万物(包括人类)为自然界生命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求知物之“至理”即“仁理”,由客体回归主体,以达到主客内外之至善,从而实现仁者爱物,“无一物不被其泽”的普遍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教学每遇词句多解。为了帮助学生比较确切地理解其意,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别异, 择善而从之。本文从课文中挑举数例试作辨析,分别说明之。一、分析语法功能。例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之虏”,是“被他们俘虏”呢,还是“做他们的俘虏”呢?这可以从“之”的语法功能来辨别。“之”作代词,一般只充当宾语,很少充当定语,即使充当定语,也只作指示代词用,而极少作人称代词用。这里的“之”是人称代词,宜视“为之”作介宾结构,说作“被他们”;而不宜视“之  相似文献   

3.
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勤 《天中学刊》2001,16(3):56-59
歇后语有外在表层结构和内在深层结构,其内在深层结构才是歇后语安身立命之点,构成歇后内在深层结构的前后两部分是矛盾统一体,两者有“同”有“异”。“同”与“异”科学地结合于一体,才构成规范化的歇后语,无“异”不能使歇后语既形象,生动,风越又表达一定的意义,无“同”则不能使其前后两部分合乎逻辑和谐地统一起来,有无“同”是鉴别是否是规范化歇后语的试金石,不合深层构造规律的歇后语是不规范的歇后语,应该沟汰。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通过一种“圆而神”的悟觉思维实现的。它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相同的,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同样追求“圆”之美。从表层(“象”之审美层次)而言,是追求着一种外在形式与结构之“圆”或完整的“空间境象”,包括特定的物理空间之圆,而从深层而言,则是要达到“气”圆与“理”圆。  相似文献   

5.
文化具有表层和深层之分。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表象,而美籍华人孙隆基先生的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正是通过对“仁”——“二人关系”的解剖,挖掘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二人”关系,即把个体价值消融于群体关系,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之谜。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来看,道德情感化的心理结构形成了缺失个体人格和价值维度的群体性观念,孩子不被认为是“独立的个体”,而是需要依赖于人的“附属物”。强加期望、溺爱无度、打骂教育等家庭教育误区都是植根于这种深层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7.
两种“的/之”隐含前置的情况;从深层和表层、形式和表达、对前置的成因和效用进行分析,探讨与前置有关的骈合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这种社会结构下基于“君为至尊”和“父为至尊”基本伦理观念形成的忠君之德,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力,是传统爱国主义情感产生的深层心理基础。忠君之德的形成机制,对当前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课文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字斟名酌的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工之侨献琴》一文中“使国工视之”和“乐官传视”的“视”的翻译时,从这个字的翻译上发现这则寓言有几个问题值得商讨。教参“译文”把“视”译为“看看”,笔者认为这里的“看看”包括下面两种理解:一、不负责任地随便看两眼教参“课文评点”上说:太常、国工、贵人、乐官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稀世之珍”。正是根据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课文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字斟名酌的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工之侨献琴》一文中“使国工视之”和“乐官传视”的”视”的翻译时,从这个字的翻译上发现这则寓言有几个问题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1.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信息结构理论为指导探讨叙事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和焦点结构,可以提出以下理论设想:叙事语篇的信息结构可由宏观信息结构和微观信息结构共同组成。其中微观信息结构由叙事结构中较小的叙事单元及其组成部分的信息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宏观的信息结构由叙事语篇完整的叙事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信息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焦点结构以Asher的关于语义关系决定篇章焦点结构理论为依据,叙事语篇的焦点结构由两个层面构成:在结构上,焦点结构由"特定"的信息结构和"特制"叙事结构相结合而构成;在语义上,焦点结构由叙事语篇中的对比关系所决定。  相似文献   

12.
莫言小说的叙事有与先锋叙事一致的一面,如叙事方式的主观化,叙述情景的自由转换,强烈的作家介入倾向以及叙事结构方面对双声性内结构、复调性内叙述结构等的使用。但对叙述本文意义的重视,对中国叙事文学结构传统性内核——外结构的借鉴,使其创作充分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哈利·波特》是一部叙事性强的系列魔幻电影,它采用"项链式"叙事结构,从第一部到第七部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进行,这便是"项链链条",然而每一部又有各自鲜明的叙事结构及叙事事件,犹如"项链珠宝"和"金银配饰"。七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的"项链链条"按照"社会契约+违背+抗争×n+社会契约的重建"的方式拼接,每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的"珠宝"则按"βγδεηθABC↑DEHFRs↓"这一排列顺序展开、衍生和变化。同时每颗"珠宝"周围布满了"突变"与"悬念"的别致配饰,这些配饰经过导演匠心独运的巧妙安排,恰当地营造出契合观众心理的观影氛围。  相似文献   

14.
经典叙事学认为,《都柏林人》的叙事在故事层面,如人物、环境、情节的设置都具有传统小说特点。但在传统叙事结构掩藏下,它还存在着叙事逻辑层面断裂特点,构成了双重叙事结构。双重叙事结构的对比衍生出强烈的现实矛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5.
李锐小说叙事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小说作品的叙事结构极有特色,综合来看,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钟摆式结构、众星拱月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和多线并置式结构。通过对李锐小说叙事结构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隐藏在文本结构背后的丰富意蕴和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期间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存在一种以正反面人物截然两分的模式为基础的叙事结构,它具有与中外文学、文化经典中的"神话"叙事结构形式相似而意义迥异的特点。在形似的叙事结构中,前者的正、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替代了后者的神、魔和被诱惑的神造物,相应地,前者的人性局限也被置换为超验的神性和魔性。这种形似而质异的关系,显示了"十七年"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深远的传统渊源背景和普遍的社会现实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提出叙事学(也称叙述学)这一术语开始,它的历史才30多年,但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辐射到世界各国。这里借助于叙事学的一些理论,从叙述结构(叙事的线索、外结构、内结构);叙述语式(叙述幅度、时距、频率);叙述语态(叙述视角和人称、叙述态度)三方面来研究分析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珍品之一《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多丽丝.莱辛作品的巨大魅力就在于浅显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深邃意义,作者采用貌似混乱无序的结构,其实就是她精心设计的一份小说主旨示意图。其多维的叙事结构主要从三个方面叙述:独特的网状结构,传统与非传统形式的交汇和非线性布局。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已被碎片式的叙事语言所代替,这种多维非线性布局更进一步表现在时间安排的复杂性和结尾、开头设置的循环上。  相似文献   

19.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重新梳理了以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为高潮的中国叙事文学传统,并将之概括为“神话——史文——明清奇书文体”。华夏神话非时间性、空间化的叙事原型与史传文学以人物为纲的复合结构,对明清长篇小说的叙事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以事件为中心的西方叙事观念截然不同,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人物为焦点,事件的叙述极为简约、松散,并未形成完整单一的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小说在叙事上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尤以《十三步》为甚。这部小说是莫言作品中使用叙事技法最为复杂的一部。叙事视角不断转换而营造的语言迷宫,使小说更具有陌生化和荒诞感。分析和梳理《十三步》的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可以探寻到作者复杂与生涩叙事的意义在于揭示现实失序与荒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