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有三篇《扬之水》,分别属于《王风》、《郑风》和《唐风》。上博简《诗论》提到的《汤(扬)之水》究属何篇,是一个比较费解的问题。从诗旨上看,简文所指者当属《郑风》。由诸篇《扬之水》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深入地认识《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兴”与“比”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语》、《孟子》两者引《诗》内容的对比反映出孔、孟在引《诗》习惯、用《诗》内容与论《诗》观念上的差异。同宗儒学体系,孔孟《诗》学思想出现变迁,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诗》自身的传播发展是两大重要原因,而孔、孟核心思想的差异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诗》学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智军 《阅读》2008,(9):18-19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七绝《示儿》同为著名的爱国诗篇。前者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后者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生平的最后诗作。两首诗一“喜”一“悲”,表达的是诗人心中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诗作。多年来 ,人们对此诗的解读毁誉参半。再解读康桥和作者的独特关系及作者“诗从性灵深处来”的主张 ,认为《再别康桥》一诗流露着富含灵性的真性情 ;在艺术上 ,由于诗人表达上的含蓄和机智 ,《再别康桥》一诗达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从《离骚》和《凤凰涅檠》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比较中,看郭沫若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是钱锺书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编选的两部诗歌选本.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两部诗歌选本在选目理路、选本特色以及选诗标准等方面表现出互异性与一致性.在选目理路上,两者都有意勾勒断代诗歌史的演进脉络;在选本特色上,两者旗鼓相当、各有千秋;在选诗标准上,两者都以艺术标准为先.在钱锺书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指出《诗骚诗学与艺术》一书是对诗学思想的新探索,其对《诗经》“抒情人称”的研究别开生面,对楚辞研究重视文本,不务空论。  相似文献   

8.
陈衍讲诗论诗,精妙独到,诗学思想独开宗风,对后世影响甚远。文坛巨擘钱钟书、近代教育家黄曾樾均受教于陈衍。各自著书记录陈衍精见。《石语》与《陈石遗先生谈艺录》内容和写法上虽迥然不同,然陈衍诗学思想一致,比较二书,兼察陈衍自身著作,以再研究的眼光,跳出传统研究之拘囿,对陈衍与“同光体”的诗学研究将现另类突破。  相似文献   

9.
《云南映象》与《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是近年来云南最具代表的原生态歌舞集,然而,前者“得”(成功),后者“失”(失败),这主要是由于两者在艺术创作与舞台表演方面存在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思妇和游子两类主题的诗:在整体排列上呈现出各自相对集中又彼此相互间隔的情况,产生了类组诗和互相补充的效果,增强了整体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排列方式应该是出于《文选》编者的有意而为。  相似文献   

11.
社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天辞职携眷西行,到了秦州。在秦州他写下了五律组诗名鸽《秦州杂诗二十首》、《天河》等诗,其中多称说“天河”、“河汉”、“牵牛”等,同天水得名之义完全相合.而且从大体的地域方位上说.也是正确的.可见杜公对牛郎织女传说中“天河”在现实社会中所对应之水.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都有所认识。他后来在夔州时作了五古《牵牛织女》,在“托意君子进身之道.故感牛女故事而赋之”之外.诗中也反映了杜甫在青年男女关系问题上的一些看法。由此,我们也可略窥牛郎织女传说在唐代以后小说、戏曲中沉寂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被更具教化意义的董永的故事所覆代。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3.
《卖炭翁》与《致穷老妪》两首诗都从客观实际中提取材料,引领读者窥视各自时代的社会现实。人物描写都真诚、朴实,人物刻画有视觉上的立体感,很形象。但这两首诗对人物描写的侧重点、表现手法却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荀子》一书中,引用《诗经》有83处。除大量引《诗》外,还有一些论《诗》的内容,这都明确地反映了荀子的一些诗学观念。荀子既谈其内容和旨意,又将其统摄在圣人之道之下,视之为道的载体,指导人们修身、从政,很大程度地将《诗》道德伦理化和政治化了,为汉兴以来《诗》的经学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盛可以的《北妹》是她继《火宅》、《水乳》之后的第三个长篇,它秉承了作家一贯的朴素描写风格,为我们塑造了“北妹”的人物群像,作家从她们“直觉的生命”和“游戏的语言”两个方面去体现,前者让她们体验生命,后者显示她们在生命中的成长。就这一写作的姿态来看,它足当代文坛中的异质,为“70年代后”已程式化的写作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16.
先秦的乐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三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态,这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时普遍存在。在礼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经》更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作为《诗》之正经的《周颂》,为周王室在祭祀仪式中所用之诗歌,其大多诗篇就是以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存在的。其中的《武》、《象》两组诗歌更为诗、乐、舞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杜甫诗《登高》的具体分析,对本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18.
台静农小说创作受鲁迅先生影响很大,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集《地之子》与《建塔者》各有特色。前者主要通过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乡土文学的启蒙主题,后者侧重运用主观抒情的笔调讴歌了革命先驱者的献身精神。从《地之子》到《建塔者》,是作者自身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是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青年台静农的“精神证词”。  相似文献   

19.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编纂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而《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官方组织编纂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二者在编纂目的、方法及思想内容、学术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汇辑了中国漫长历史进程中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同样强调荟萃古籍,保证了文献的完整性,其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之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是从“身体”——这具体存在却又被人经常忽略的现象切入的。而这,正是鲁迅超越五四一代作家极显著的地方。《呐喊》中的诸多文本,都是通过展示各类“身体”——被异化的、被损坏的、被侮辱的身体,来传达其彻底的反封建的主旨的。正是通过这些“身体”,《呐喊》将封建宗法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邪恶展露无遗,将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文化上和精神上施加于民众的有形与无形的压迫加以“祛魅”。鲁迅文本关于“身体”的言说是具体的、夯实的,因而也是有力的。所谓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在鲁迅而言首先是“身体”的自觉,在这样的意义上,《呐喊》完成了一次对封建思想文化最具解构力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