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苇岸是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有作为的新生代散文作家,他始终关注着"大地上的事情”,关注着人类文明进程中物质与精神的相悖现象.他在自己的散文写作中所倾注的关于大地的伦理学和美学的思考,体现了他关注人类文明的永恒情怀和"关于人的改善的努力”,从而使他和他的作品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价值与文学意义.苇岸将在人们的阅读和思考中不断地被发现.  相似文献   

2.
龚紫斌 《文教资料》2011,(28):17-18
当人成为了自己的对手或反对者,人同人自身不期而遇时,人将何去何从?苇岸为此做了令人感喟的探索,他在散文里尝试了关于人的改善的种种努力:一是抛弃二元对立观念,将个体置入整体生态系统中;二是追求物质的简单化,保持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性;三是探寻"人的完整性",让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正因为如此,他和他的作品获得了独特的思想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苇岸是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有作为的新生代散文作家,他始终关注着“大地上的事情”,关注着人类文明进程中物理与精神的相悖现象。他在自己的散文写作中所倾注的关于大地的伦理学和美学的思考,体现了他关注人类文明的永恒情怀和“关于人的改善的努力”,从而使他和他的作品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价值与文学意义,苇岸将在人们的阅读和思考中不断地被发现。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我在生日那天收到了一个快递包裹。包裹的寄件人落款处是空白,寄发地是广西,此外就没有更多的信息了。我轻轻地打开包装,是一本书——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书里夹着一张书签,很精美,上面的风景是美国的圣轭山,背面有一段小字:"老师,还记得你给我们讲海子的诗歌和苇岸的散文吗?你说,再也不会有像他们一样纯粹圣洁的人了。你还说,你喜欢苇岸的散文,可惜买不到他的书。我一直想送你苇岸的书当礼物,现在终于如愿以偿。祝  相似文献   

5.
正德国哲人、诗人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写道: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人就会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诗人的"栖居"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在不断追求精神的存在价值,希望通过语文组课程文化建设,引领我们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苇岸及其生态散文创作是较为独特的存在。他的《大地上的事情》等散文是特别精粹的生态散文。他对大自然饱含爱心的书写,对现代文明负面性因素的峻厉批判,都显示出了明确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7.
"诗意的栖居",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里最早提出的,即"人,虽满有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诗人的诗句作了诠释,并提出"人应当诗意地栖息"的观点①."诗意的栖息"是一种精神诉求,更是一种生活理想.而纵观我国古人的一些人生追求,其中最彰显的就是这种"诗意的栖居".因此,这就为我们重新解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提供了一种视角,或者说,他的"陋室"为我们提供了"诗意的栖居"的一种范本.  相似文献   

8.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并将其中的“诗意地栖居”界定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在他看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一种与技术性栖居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他将挽救社会异化的希望寄托于诗性艺术,然而,技术与艺术本身的矛盾性表明“诗意地栖居”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孙迎光 《焦作大学学报》2002,16(3):73-74,94
“人在教育中诗意地涵居”,不是教育局部的(如文学欣赏领域)和偶然的(如教师的教育方法带有诗意)状态,而是教育的整体状态,人原本就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诗的本质是“让栖居”(让人诗意地栖居),即展示显示者与隐蔽者相互作用的人生境域,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者应该成为“让栖居”的诗者,使教育与本然的人生境域相契合。  相似文献   

10.
营建语文教学的诗意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母语,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其诗意原本就无处不在,理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栖居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随着社会的嬗变与课程的"改革",渐渐地在背离学生的精神家园,这不能不让国人痛心!  相似文献   

11.
李卉 《涪陵师专学报》2013,(4):69-73,136
自1930年代中期始,已有文章对何其芳的创作进行评论,民国时期的相关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何其芳早期作品《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的评论;对何其芳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评议;1940年代对何其芳散文及创作道路转向的评论。民国时期对何其芳散文创作的研究居多,有论者提出"何其芳体",因当时何其芳《画梦录》影响较大,成为不少散文写作者模拟的对象;而对何其芳创作道路转向,1930年代末期开始即有不少敏锐的评论者便已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一直延续到1940年代末;另外,何其芳创作的现代性、原创性及所受中外文化影响等论题,民国时期论者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20年代文人梁遇春的散文在"审美现代性"建构中有较大意义。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呈现出某种现代意味的"美的自律",他采用幽默与想象性、象征等笔法,既增进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在与传统笔法的继承与突破中表现了审美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人们对现代性的关注角度和认识程度,随社会变迁发生变化。张炜一度被认为是反现代性的,实际上他的创作正见证抑或预言了人们对现代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其作品中的某些犹疑、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4.
刘影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22-124
梁实秋以散文饮誉文坛。在雅舍系列散文中,梁实秋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或对故朋旧友的回忆追思,或对故乡旧物人事的怀想,特别是《雅舍谈吃》不仅举玑列珠地叙说了故乡种种美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美食的回忆寄托了梁实秋深深的思乡之情。梁实秋散文中的浓浓乡情是其流落异地思乡而不得归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林纾和魏易翻译了兰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后来林纾、陈家麟主要从奎勒-库奇《莎士比亚历史故事集》翻译了4个莎士比亚历史剧,但是《亨利第六遗事》包含了不分行的、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片段的翻译,有较多的汉化文言改写,而且林纾对莎士比亚的了解比现在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不仅包括“社会现代性”,是时间性质的一种命名,还包括“审美现代性”,是人类思想价值的一种基本类型。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激活了五四文学中的小传统,创造了日常现代性的基本形态,完成了散文现代性话语转换。她的全部作品,有一种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态度,它既蕴含了生活中的美,也涵盖了生活中的丑。后人标榜的现代与后现代派,在她那里都可以寻到踪影。  相似文献   

17.
皖籍现代未名社作家韦素园的文学创作大部分完成于1926年底病后,在内容上主要以病患者的独特视角,呈现由于疾病引发的各种心理体验,包括病患者的生命意识和爱情心理等。韦素园于病隙中的碎笔,既是二十世纪中国疾病文学的构成,也是读者窥视患病作家内心世界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8.
“近代湖湘诗派之魁首”王闿运,为文倡汉魏,论诗宗法八代兼采四唐,于晚清诗坛中别树一帜。学界多论其汉魏六朝诗学理论,尚未涉及唐诗研究。本文系统考察王闿运研究唐诗的缘由、具体内容及其唐诗学批评方法论,以作开拓性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