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却不多。现实情况是一个班的优等生与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被教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中等生,特别是学业无特长、个性无特点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囫囵”视之,造成教师对他们的集体性疏忽并形成偏差。对这些学生,教师若缺乏应有的了解,则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向问题学生转化,影响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班级管理。中等生一般有以下3种类型:其一,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2.
柯强  曹田 《辽宁教育》2005,(8):34-35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却不多.现实情况是一个班的优等生与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被教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中等生,特别是学业无特长、个性无特点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囫囵“视之,造成教师对他们的集体性疏忽并形成偏差.对这些学生,教师若缺乏应有的了解,则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向问题学生转化,影响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班级管理.……  相似文献   

3.
罗晓路 《教育文汇》2007,(10):28-29
一片森林,树木总是参差不齐的。一个班级,学生也同样是有差别的。如果说优等生和后进生是班级中的特殊群体,那么,中等生可谓是最普通的群体。他们的普通在于学习成绩和诸方面表现平平,但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这就是被研究者命名为所谓“中等生现象”。在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中等生现象的研究与教育,实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主动的发展,笔者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通过教学,要使全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对于优等生,重视知识内容的拓宽和深化,为他们设计“发展深化题”,使他们脱颖而出;对于中等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鼓励跳跃.选做“发展深化题”;对于学困生,为他们设计“放缓坡度题”,课内多让他们回答“跳一跳””就能回答的问题,课后要…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科任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也是“两头”的学生,而很少有“中等生”。美国教育家称中等生为“灰色儿童”真的很贴切。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一般都很遵守纪律,所以教师不会特别关注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不受人注意的中等生会变得自卑、懒散、没有进取心。他们是最渴求关爱的,甚至于有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不惜做出违反纪律、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不同心理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学段的初期“中等生”在整个班级学生中占大多数,他们普遍能遵守课堂纪律;他们渴望进步,但又不够积极主动地勤奋学习.他们因处在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位置上,很难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少数毅力较强的中等生能较长时间保持在“中等生”的水平,大部分中等生因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努力后,没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而对学习丧失信心,  相似文献   

7.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关注学生差异与新课改的“面向全体学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是否有残疾,也不管他们对生命科学是否有兴趣,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五条,要求每位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这些话言简意赅,份量很重.它既是衡量学工作的标准,又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法宝,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一般来说,数师偏爱聪明而听话的学生,疏运调皮的学生.但是,这样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更不是一个真正的灵魂工程师.一位优秀的教师,必定受到自己所教的全体学生的爱戴,甚至成为他们崇拜的偶象,以致于能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或是今后职业的选择,使他们终生受益.为此,教师不仅用“言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用“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还要用“心教”来感动全体学生.使优等生品学兼优,使中等生力争上游,使差生更上一层楼,从而培养全体学生成为“四有心人”.  相似文献   

9.
江耀兴 《广西教育》2012,(38):21-22
学生由于受遗传、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上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忽视这些差异,在教学上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势必会造成“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后果。要扭转这种局面,达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尝试分层教学,使学困生能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中等生能发挥自身潜力,激发学习兴趣;优等生能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获得更快的发展。下面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四大理念中的首要理念。但无论何时、何地,一个班级的学生总是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他们学习的起点并不相同;而在班级授课制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授课,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让优等生拔尖、中等生争先、后进生过关,大面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以提高学习效益?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相同的知识依靠点,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要求,分层指导,使优等生“会想”,中等生“学会”,后进生听懂明白一部分,这不但能提高教学的质  相似文献   

12.
黄翠凤 《教书育人》2001,(21):29-29
在社会生活中,领导们常常忽视那些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任劳任怨的奉献者。在学校中,教师们也常常忽视那些遵守纪律、成绩平平的所谓“中等生”。在一个班集体中,“中等生”是占多数的,教育者如果能根据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措施,多给一些关爱,完全可以让他们上升到优秀的行列之中。“中等生”从小就处于被老师遗忘的角落,他们学习中、生活中的变化、成就往往不为人所重视。久而久之,他们普遍有一种不被承认感,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对自身认识不足,失去了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种性格是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的。为…  相似文献   

13.
“中等生”教育偏差的成因与纠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中等生”的群体特点,对“中等生”集体性疏忽偏差进行有效的纠正。“中等生”是一个听话、谨慎、中和、不缺智力的庞大群体,教师应针对其特点,采取积极措施,纠正对中等生的教育偏差,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对“中等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评价;掌握特点,分类教育;挖掘潜力,促其发展;创造机会,体验成功;“主体”倾斜,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4.
韦世万 《贵州教育》2013,(12):10-12
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很多老师对“优生”总是印象深刻、倍加关照,对“差生”也了如指掌,且有“恨铁不成钢”之感。然而,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群学生:他们缺乏主见、缺乏学习和活动的热情、缺乏竞争的意识和勇气,思想、纪律、学习表现既不“突出”,也不落后,他们往往占据学生中的大多数。这就是老师眼中所谓的“中等生”。由于教师的忽视,“中等生”教育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5.
心理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产生教师期待的结果。“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策略。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注意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相似文献   

16.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性质,小学语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相同的知识依靠点,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指导,使优等生“会想”,中等生“学会”,后进生“听懂”。这不但能提高小学语教学质量和效益,同时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发展的需要。下面笔就小学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施教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王艳格 《新疆教育》2013,(15):246-246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同一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接受的却是同一教学进度,这势必造成优等生不拔尖、中等生提高慢、差等生跟不上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吴晓虹 《山东教育》2002,(11):43-43
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怀每一个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智力或学习潜能等个体因素分析入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实现“四变”。  相似文献   

19.
李强 《教师》2011,(23):93-9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教师(包括学校)会不自觉地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落后三种类别。对于不同类群的学生,常规做法是“抓两头,带中间”,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方法却掩盖着不容忽视的弊端,即淡化和削弱了对中等生的教育。所谓“带”,实则是跟着走,出现教师“抓两头”精心,“带中间”随意的现象。而教育法规一再警示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的主要对象可以说就是这一大批中等生。若绝大多数中等生仅靠“两头”去带,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其自尊心,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一个班级中,优秀学生因学习成绩好并各方面表现突出而备受老师青睐,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问题多多也极惹老师关注。占比例较大的中等生,却好像进入了人们视野的盲区,成了一群“无人知道的小草”。 总体上说,这些学生学习也还算认真,也很少惹是生非,但他们也许从未体验或极少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感受的永远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日”的平淡,他们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和渴望提高的心理受到很大的限制,似乎,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中游荡荡,胜过天堂”的日子。 “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后进生的教育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中等生的关爱与呵护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