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亲自创建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革命学校。她是毛主席的伟大教育思想和伟大教育实践的丰硕成果,是无产阶级教育的光辉典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是我的百岁寿辰,又迎来了建党90周年的纪念日。这些日子,我浮想联翩,思绪又回到七十多年前在"抗大"的那段峥嵘岁月…… 1937年1月,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延安成立。广大爱国青年为了求得抗日救国的真理,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记得第二期开学时,全校还只有8个学员队600多名学员,  相似文献   

3.
5月8日,由河北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尚宝英带队,全体党员干部齐赴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和内丘县岗底村,开展"追忆抗大历史,学习抗大精神,为办好今日老年大学贡献力量"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在抗大陈列馆广场,鲜艳夺目的党旗和国旗铺设在阶梯中央,生动逼真的抗大学员群体塑像巍然矗立.由副校长赵文华带领,党员们齐举右拳,庄严宣誓...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20,(1):52-54
近年来,抗大陈列馆团队团结合作、敬业奉献,采取多种形式传播、践行抗大精神,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做出了重大贡献。抗大精神的"熔炉"作用,职业神圣感的鼓舞作用,团队归属感的吸引作用,内部管理制度的约束激励作用,共同构成了抗大陈列馆团队传承抗大精神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1940年11月~1943年1月抗大总校移驻华北敌后,在这里抗大利用百团大战胜利后相对安定的环境,大力推进学校的正规化建设,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办分校,从而开创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不仅是河北邢台抗战和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篇章,而且为中国革命和教育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前身是红大,即“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一九三七年初改为抗大。校址原在陕北瓦窑堡,后迁至延安。一九三九年,抗大师生分批挺进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十二个分校,在山东建立的是一分校。我是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日开始到抗大一分校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在为我党我军培养大批干部的过程中,抗大的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①内容上的针对性;②方法上的启发式;⑨形式上的随机教育;④测验方式上的开放性。这些特点对我们当前的学校政治教育工作不无启迪。我们应学习抗大政治教育工作优良传统,结合新的形势,认真做好学校政治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8.
依据档案文献与当事人回忆史料 ,订正所谓“抗大太行分校”之误说 ,阐述 194 5年 3月 ,以抗大太行大队和太行军区参谋训练队为基础组建的抗大分校 ,仍沿用了六分校之名称。并对分校校首长、隶属关系、学员来源和学校驻地等进行考实 ;对《抗大史》敌后总校组织序列的疏漏与错误给予补正 ;并对 1936年 6月 1日创建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首长、教育委员会和抗大总校军政委员会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追溯抗大一分校的历史,回顾抗大一分校的历史贡献,深入挖掘抗大精神与抗大红色基因,探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办学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注入了强有力的人才基础、文化基因与思想根基,抗大精神是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与沂蒙精神根脉相系。抗大一分校扎根沂蒙大地办学六载,与滨海中学、滨海建国学院、临沂大学文脉相接。临沂大学上承抗大一分校之学脉,下续抗大精神与抗大红色基因之精髓,两校精神相承、血脉相因、基因相续,抗大学脉及抗大红色基因历经洗练而由临沂大学传承弘扬,成为新时代革命老区大学努力走在前列的不竭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论"抗大"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举办的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在教学原则、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探讨这些办学特色,对于确立新时期我国成人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成人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大一分校是抗大深入敌后办学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办学成果卓著的分校,被誉为"敌后办学的先锋"。在山东革命根据地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一分校采取战教结合的策略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完成教学任务。在大青山突围战中,他们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成功地掩护山东党政军机关和群众突围。同时,他们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参加政权建设,发动群众抗战。配合革命斗争形势需要,精心传播革命文化。一分校办学对山东教育事业亦有着重大影响,抗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办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当时的学校,并在解放后的教育实践中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2.
诞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抗日军政大学(下文简称抗大),其办学目的是把来自不同背景、思想觉悟参差不齐、文化水平不一的爱国青年,培养成肩负起民族解放重任的优秀军政人才。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不仅将学校办了起来,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实行全新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圆满完成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最革命、最进步的”,是“一个被国内外人民所称赞的学校”。 抗大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和关怀下成长壮大的。毛泽东同志不但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的主席,还亲自去抗大讲课作指示。毛泽东同志在抗大的教育实践,给我国无产阶级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高度物质文明与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地处沂蒙老区中心、素有“山东小延安”美称的沂南县岸堤镇,自1938年就诞生了享誉省内外的“山东省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也称“抗大一分校”),在“抗大一分校”旧址创建的岸堤镇中心小学,1993年为扩大规模搬迁到现在的新址。学校辖12个行政村,辖区人口15000人,占地16万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435人,41名专任教师,教师学历达标100%,其中68.5%具有大专学历。  相似文献   

15.
谷瑞雪 《教育与职业》2007,(24):184-185
1940年,抗大移驻邢台浆水,与延安相比,办学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抗大联系实际,在继承延安抗大光荣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敌后实际,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实行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办学方式,创出新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使抗大"越抗越大".文章主要研究了抗大总校在敌后的办学情况.  相似文献   

16.
坚定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和勇于自我牺牲的责任担当是抗大精神鲜明的理论品格。抗大精神是中华之魂、胜利之本,在中华民族教育史上起到了无法磨灭的推动作用。传承抗大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追寻历史足迹,弘扬抗大精神;加强实践教学,厚植抗大精神;拓宽教育渠道,宣传抗大精神,不断寻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抗大精神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根据中央指示,挺进华北敌后办学。于一九四○年十一二十二日到达邢台县浆水,抗大在浆水共培训了第六、七、八三期学员,达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一人。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四日奉命重返延安。抗大在浆水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她之所以能顺利地完成各项教育任务,为党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军政骨干,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教育作为中心的一环,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了第一位,不断开展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抗大在浆水纪念建校五周年时,曾对五年来的政治思想工作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其中有《关于培养知识青年的政治工作》、《抗大在各种情况下的政治工作》、《关于抗大知识分子的政治工作》、《抗大政治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等等。深刻而系统地介绍了抗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方针、方式、方法和特点等,至今仍然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为了继承和发扬抗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现将有关经验分别简述如下: 一、关子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做好知识青年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首先了解知识青年的基本特点,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绝大多数出身于受压迫的经济地位不可靠的小资产阶级,一般都富有革命性  相似文献   

18.
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培育军事干部的先河。抗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抗日战争伟大实践淬炼中,形成了历久弥新的抗大精神:听党指挥、忧国忧民的必胜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躬行实践、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作为红色文化谱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抗大精神蕴含着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加强对抗大精神的理论教学研究、借助实践增强体验效果、创新方式方法等形式,探究抗大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路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邢台学院学报》2019,(3):59-61
1940年11月-1943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转移到邢台西部浆水一带办学,浆水是抗大总校敌后办学驻留时间最长的地方。究其根源,在抗大总校到达之前这里已经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在"反摩擦"斗争中进一步巩固的抗日民主政府是抗大总校长期驻留的政治保障和组织基础;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良好人文资源,是抗大总校长期驻留的必要前提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5-17
抗大总校第七期,是敌后办学"正规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保证培养军政干部教育任务完成,总校在浆水不仅召开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保证抗大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而且还采取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周密教学计划,建立健全教与学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并取得巨大成功。这不仅奠定抗大敌后办学的特色,而且在抗大发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