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长三角地区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已经蔓延到了北部城市,人才流入城市北京也陷入人才短缺境地. 2月19日,在中国科技会展中心举办的人才大市场招聘会上,旺旺集团北京总厂招聘人员对记者说:"我们年后已经参与了一次招聘,但是没有招到人,今天我们是第二次来,从接到的简历来看,适合我们所招聘岗位的人不多."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甲子”一轮回,人生在花甲之年回首往事会有多少感悟?望着《中日关系 60年》画册那“青花”镶嵌的封面,不由使人想起了伫立在彼岸的日本岛国。这个中国的近邻, 除了留给我们刻骨铭心的历史之痛之外,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今天“一衣带水”的称谓,除了 地理位置上的提示之外,我们还可能从这个邻居身上获得什么?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画卷图片展”以及《中日关系60年》画册,是外宣工作者在路途上留下 的一个深刻而清晰的脚印。 《对外大传播》记者在办展人员归国之后,跟踪、寻访、记录了此次活动在日本的展出实况, 倾听那些亲历于其中的人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以使大家了解在政治冷淡、经济摩擦的背后, 中日两国民众对两国关系真实的看法和真切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每年的“两会”历来都是亿万人关注的焦点,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全国“两会”见证着中国的发展进程。2006年三月,一年一度“两会”的召开,为首都北京增添了春的气息。有人说,今年的“两会”是中国人用智慧决策未来,用爱心规划家园,用责任拥抱世界。它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它给信息传递者——媒体,提供了一场“盛筵”。“两会”上,海内外数百家媒体、2000多名记者,齐聚北京,媒体之间的竞争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两会”的声音通过媒体传遍世界各地。记者的身影闪现在会场内外,构成了“两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结束了夜以继日的紧张采访,还带有一身的征尘,但谈起十多天的所见所闻,许多记者还沉浸在感奋中。我们向新华社对外部、《中国日报》、新华社上海分社、《今日中国》、中国网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媒体的上会记者们约稿,请他们谈谈是如何报道“两会”的,“两会”报道中涌现出哪些新的形式和内容,他们是如何在媒体大战中挖掘独家新闻的,他们在“两会”中的感受以及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难忘经历。我们把这些一一汇集起来,便有了这一组关于“两会”体会的文章。也许他们记下的并非都是重大事件的全部,有些不过是点点荧光。但正是这点点荧光,汇集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灿烂星河。同时他们的经验中也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希望能给在外宣领域中的工作者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4.
2006年8月8日,是距离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整整两周年的日子。此前,据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惠介绍,国外已经有很多媒体纷纷申请在北京的主要地方设置他们的直播点,向全球进行倒计时两周年的直播。而在这一天,境外媒体驻京记者和中国各路媒体记者近150人,走进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下简称“国新办”)发布厅,参加介绍北京奥运筹备工作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宣期刊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外国读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外国读者的口味是怎样的?相信不少人看过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所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也读过今天的美国人库恩写的《江泽民——他改变了中国》,我们试图从他们看中国的视角中,了解外国读者的需求。最终,我们发现那些曾被中国记者忽略的细节,那些不曾被中国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出现在他们的笔端。经了解,能经常有机会与中国记者同行,并不断亲自写稿的外国专家当属中国外文局各期刊社的专家为“最”。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专家,一次次走到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去,将自己看到的原汁原味的东西传递给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海外读者。中国外文局近几年来组织了数十次外国专家采访团,赴中国各地采访,他们采写的稿件的确有新的视角,字里行间透着对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份新奇,他们又将这份新奇传达给了更多的海外读者。本刊推出这组选题,就是要使我们的外宣工作者通过“外国专家‘写’中国”了解:中外媒体人之间,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表述,同一个过程不同的角度,以此进一步探讨新时期外宣工作“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北京奥运会已胜利闭幕。参加报道这次体育盛会的境内外记者超过2万人。这其中有一类记者,他们并不直接报道比赛,而将视线锁定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他们叫非注册记者,运用的是"大奥运"视角,而其中专程  相似文献   

7.
唐新勇 《职业圈》2004,(12):30-31
“大部分的时间里,人的生活都是冷漠和枯燥的,但一旦在某个特定时刻爆发,它的即兴之作却是超乎想象的,甚至能给一个人的命运带来戏剧般的改变。”这是龚淑桦——中国DIY香皂项目的创建人从自己的创业经历中感悟出的生活真谛。从选项、找日本人谈判、从他们手里拿到这个项目,再到把它做出声势并为自己带来百万利润,她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让我们一起走近龚淑桦,看看她是怎么做到的?  相似文献   

8.
要到俄罗斯去了,心里热乎乎的,这次总算有机会亲眼去看看心仪已久的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冬宫还有那艘不朽的军舰——地处圣彼得堡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了!2003年岁未,俄罗斯早已是个冰雪世界。我们一行来到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市(曾称列宁格勒),陪同我们的导游是位帅气的中国小伙子,名叫李明,老家在中国山西省太原市,他来到彼得堡已有7个年头了。现在他在中国远洋集团驻彼得堡办事机构工作,在彼得堡当中国人的导游,对他来说是个熟门熟路的活儿,无论是在冬宫还是在芬兰湾,他介绍起来总是滔滔不绝,回答客人的提问也总让你完全满意。他说…  相似文献   

9.
触摸时代脉膊,关注全球的经济文化走向,了解国际间的合作发展进程是本刊开办“高端对话”栏目的宗旨,自栏目开办以来,先后有贵族电视台的《论道》栏目和中央电视台二套的《经济半小时》走进本栏目。 世界粮食计划署近期发表声明说,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使全球一亿多人深陷贫困之中,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周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在这场挑战中,中国的粮食市场会不会受到冲击?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是否存在隐患?近日,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就这些问题独家采访了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失先生。专家的深刻解读,为中国人消除了疑虑。我们对此进行了编辑整理,以飨读者。 敬请大家关注“高端对话”栏目,并请各相关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提供线索,以便我们把此栏目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0.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