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地理集中度、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80个区县2000年和2013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进行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县域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东部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集聚度高,西部高原高山区集聚度低的格局,东部集聚西部分散的特点.2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以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型为主,目前正朝人口经济协调型的区域类型发展.3四川省各区县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且集聚程度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5年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并运用ArcGIS可视化及HotSpot Analysis空间分析模块,从空间和关联性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结果表明,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各片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空间分布表现为西部低、东部高,且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ESDA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福建省各县域1995—2005年的人均GDP为背景数据,采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ESDA)对福建省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福建省县域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并且表现为起伏变化形式.最后对福建省县域经济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揭示了闽西和闽北地区经济低增长县域的空间集聚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分析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在捕捉房价空间自相关性时的局限性,基于高斯核函数针对截面数据提出非对称复合空间权重矩阵,使用这两种矩阵对比分析我国城际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非对称复合空间权重矩阵比地理空间权重矩阵揭示的住宅价格全局空间正相关性显著,住宅价格总体上存在空间集聚格局,集聚程度呈递减趋势;大部分城市住宅价格的局部空间同质性显著,"高—高"型显著性集聚位于东部沿海城市且范围变化不大,"低—低"型显著性集聚由中西部城市扩大至东北部城市,少数城市存在局部空间异质性格局但不显著,住宅价格呈现局部空间二元结构,并解析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云南省2000、2005、2010、2015年的人口与经济指标和云南125个县(市)的空间矢量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技术(GeoDa和ArcGIS),运用Moran I指数、Moran I散点图及LISA集聚图,揭示云南各县(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形态、集聚特征以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云南各县(市)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总体上变化不大,滇中地区、滇东北部分地区为高-高型,滇西北、滇西南地区为低-低型;经济空间格局与人口分布大致吻合。基于人口、经济的双变量分析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最终以人口、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把云南省划分为高-高型、低-低型、低-高型、高-低型4类,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域人口—经济结构形态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遗址遗迹丰富,探讨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网络关注度和旅游吸引力的动态耦合对推动名城文化赋能和旅游开发有重大意义。通过构建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吸引力指标体系,借助加权TOPSIS法、重心耦合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2011—2020年31省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网络关注度和旅游吸引力的时空动态耦合协调关系和空间关联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网络关注度和旅游吸引力两大重心均位于河南省境内,二者的重心轨迹不一致,网络关注度重心的偏移速度快于旅游吸引力,“十二五”以来,二者重心渐趋集聚;2.十年间各省域耦合协调度表现为波动上升、保持稳定、缓慢下滑,高度协调及较高协调层级的省份主要分布于巴蜀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吴越文化区;3.研究期内二者耦合协调度呈显著空间邻近性,局部关联来看,沿海省份为高—高集聚区,西北内陆及西藏为低—低集聚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10-2019年云南省的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为数据基础,以16个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标准差椭圆法、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对云南省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协调关系、时空演变、空间分布方向性及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经济弹性指数为0.04,经济每增长1%,人口增长0.04%,经济增长对人口规模的拉动作用较弱;(2)人口与经济集聚相对协调的地区占总量的62.5%,空间分布的不一致性情况有所改善;(3)人口空间变化不大,重心略向东北方向移动,经济空间集聚有所弱化,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4) Moran's I值较低,空间关联性较小,多数城市呈现高-高(H-H)和低-低(L-L)分布,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协调发展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基于第六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人口重心、不均衡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人口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10年来黄河流域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人口不均衡趋势加剧.人口分布东南高西北低,并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下游地级市形成人口密度高的高集聚区,上游位于高原和沙漠的地级市为人口密度低的低集聚区,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密度空间趋同趋势减弱.自然因素奠定人口分布基本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变化具有较强的正向牵引作用,其次是居民收入水平,而产业结构对人口变化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等师范类专业空间均衡布局是促进区域教师供给机会均等的重要条件。研究基于空间布局视角,探析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师范类专业点空间布局及其对教师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师范类高校向华东地区经济发达省市和中南地区人口大省聚集;师范类专业点分布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高质量特色师范类专业点主要分布于东部发达省市;师范类专业空间布局对地区教师数量和质量供给均有显著促进效应;相对于师范类专业点在校生规模,省际人口虹吸效应更能解释教师数量供给水平;各省市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和经济水平能反映地区教师质量供给水平;由于师范毕业生的迁徙流动,省际呈现出师范类专业点分布与地区教师供给不匹配的现象。建议优化省属高校教育专业学位点结构,完善并延续“优师专项”等中西部支援计划,突出中西部师范专业点办学特色,并通过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外溢”属性逐渐解决地区教师供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对东台县域经济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东台县域经济的基本格局是204国道以西地区发展好于204国道以东地区,204国道以西地区内部差距大于204国道以东地区,东部还处于低水平趋同的状态;县域内部出现了几个较发达镇域的连续分布,但是这种连续分布内部还存在分化现象;中心城市实力偏弱,辐射和拉动周边乡镇发展的作用不足;乡镇企业与民营经济、交通区位条件、农业现代化水平和距离中心城镇的远近是东台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力。为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建议:重视重点中心镇建设;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集中的乡镇发展;其它乡镇要利用资源优势,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研究区域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时空匹配格局,有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保障粮食安全。结合河南省2000-2017年粮食产量等数据,在分析粮食生产和灌溉用水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基尼系数和不平衡指数分析二者的时空匹配格局,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玉米等耐旱作物种植比重持续增加且夏粮产量较高;河南省粮食灌溉用水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空间差异明显,其中豫南、豫东和豫北灌溉用水不断增加,而豫中和豫西则不断减少;河南省粮食产量与灌溉用水呈现“水量少,产粮多”和“灌水少,产粮多”的状态。从空间格局来看,粮食产量与水资源呈现“东部最优,北部、中部优于西部和南部”的匹配格局,粮食产量与灌溉用水则呈现“北部最优,西部、南部和东部优于中部”的格局,且匹配程度呈增加趋势,水资源量~粮食产量不平衡指数呈减小趋势,农业用水压力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2.
河南府,是明代河南西部的一个府。河南府行政区划的变动主要出现在洪武、弘治两朝。洪武朝,因河南府经济残破,政府对其所属的一些县进行省并和改属。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其下属各州县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弘治朝,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下属陕州卢氏县改为府属。河南府所属州县的省并、新设、改属、升格、降级等情况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各方面状况紧密联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福建省84个县级行政单元经济发展和民营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借用GIS技术,探讨福建省民营经济空间格局和发展态势。研究表明:福建省民营经济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自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突出地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一枝独秀,且明显表现为以闽江口和闽东南三角地带为中心的"双核"模式;从民营经济发展重心轨迹看,全省个体经济发展重心总体上向东南沿海转移,但私营企业发展却呈现出向西北转移的态势;从动力机制分析,因东部和东南部投资吸引力的下降,闽西和闽北在投资环境得到大力改善情况下形成了较高的投资环境评价;从民营经济发展响应分析,全省城市化水平、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以及经济重心和区域发展水平重心都呈现出西向、北向的转移趋势,反映经济梯度转移的规律,以及不同地区间投资环境和政策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对河南居民出游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居民出游力可划分为极强、强、较强、弱和极弱五种类型。全省居民出游力以郑州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弱,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郑州是全省居民出游力的极点区域,四大经济区居民出游力由强到弱排序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排序相吻合。经济能力、信息沟通、交通运输是影响河南居民出游力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耕地数量变化对于粮食安全和区域承载力具有重大影响.以湖北省17个市(州)2000-2011年间的耕地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省近12a的耕地数量变化、空间分异和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的耕地数量在2000-2003年期间呈递减态势,2004年后耕地数量逐年缓慢增长,全省范围内耕地数量变化表现出西部减少、东部增多的空间分异;人口、经济科技进步和政策导向是全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旨在为湖北省耕地保护和协调区域人地关系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学豫军"的崛起不仅是地域文学的兴起,更是地域文学人才的兴盛。本文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从人才地理的角度对1920-1999年河南作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河南作家人才指数在时间变化上呈"抛物线"型,20世纪60年代是其明显的峰值区;地区人才指数差值变化与河南作家总的人才指数变化相一致,而最大人才频度变化则与其变化相反,存在明显的"凹值"稳定区;河南作家在空间分布上区际差异明显,地区内形成文学人才区域极,西南部、南部多于北部及东部地区,人才重值区逐年变化,文学人才地域分布多极化增强;文学人才重心向东移动,并伴随南北摆动,波动幅度较大,空间稳定度不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使用明朝鲁西临清一带方言所写的明代小说名著《金瓶梅》中的语例为佐证,对现代汉语豫西偃师方言的一些方言词之意义和词性等进行了诠释,为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作参考的语料。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合理制定了区域发展战略,即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河南在中部崛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谋划、提炼、确立河南经济发展目标。推进“两大跨越”、“两大建设”,奋力实现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19.
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较之东部地区发展缓慢,这除了地域经济所导致的客观因素外,"软环境"建设上的落后也是其重要原因。中西部地区高职图书馆想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必须在建设硬环境的同时,大力强化"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