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河洛文化与当代河洛文学研究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河洛文学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沉潜着河洛地域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特质.以河洛文化为视阈研究当代河洛文学,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象和风格特色,绘制补充当代中国地域文学的完整地图.河洛王都历史、伊洛理学、道教文化是揭示当代河洛文学文化身份的重要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2.
河洛文化导扬——试论河洛文化建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洛为古豫州腹地 ,禀中和之气 ,性理安舒 ,尤其适合人类的发展与繁衍。古人讲天人合一 ,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的理念源发和成就了河洛文化的主流文化 ,即易文化。易文化缘启于河图洛书 ,河图的最初采撷者是上古圣人伏羲氏 ,河图发明的最后完成在黄帝时期。北宋学者在汉代研究的基础上还了古河图洛书的本来面目。孔子说 ,伏羲氏没 ,神农氏作 ;神农氏没 ,黄帝尧舜氏作。这些“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的圣人 ,都曾活动于河洛大地。伏羲氏发明原始饲养业 ,袭神农之号的炎帝则把原始农业推向顶峰 ,黄帝则是因洪水而利导之 ,发明了原始的畜牧业。此后 ,经禹、汤的经营和周公的制礼作乐 ,进一步完成了人文递嬗的教化与垂范。河洛古圣贤所发现的“天得之揭日月而常运 ,地得之载河岳而不倾”的弥纶天地之道 ,就是古代易学的理论基础 ,这些被周代的柱下史老子继承了下来。“德者道之功” ,道为本 ,德为用 ,道与德为河洛文化建构了内核与灵魂。程颐说 ,“人之蕴蓄 ,由学而大”。河洛文化的蕴蓄亦是如此。其以易为源 ,礼乐为根 ,以汉学、洛学为流 ,实惟由学而致。至于因“清议”而一风俗 ,明至道而存天理 ,使“忠义叠见”、“民性安舒”的高风蕴成 ,则是河洛文化的又一特征。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应该常谈、常宣传的问题,否则,河洛文化的性质及其研究意义就会被忽略,甚至会走样变形,使河洛文化失去原有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曾长期居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较之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更具有成熟性、丰富性和典型性等独特品格,引起了学界同仁尤其河洛地区学者的重视。在近20年的河洛文化研究中,各种有关河洛文化研究的会议相继召开,也发表和出版了许多论著。其中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河南科技大学薛瑞泽、许智银先生的新著———《河洛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10月版,以下简称《研究》)。该书由著名历史学家高敏先生作序,约35万字,共分为八章,即“河洛文化的研究概况”、“河洛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河洛文化的滥觞时期”、“河洛文化的形成时期”、“河洛文化的发展时期”、“河洛文化的繁荣时期”、“河洛文化的持续发展时期”和“河洛地区的对外交往”,不仅对以往研究作了全面总结,而且对诸多研究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都提出了作者的独到见解。细读《研究》,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内容的丰富和生动。在第一章中,作者从河洛文化研究的缘起开始,一方面介绍了河洛文化的研究组织和已有研究成果,一方面展望了今后河洛文化研究的趋势。作者指出:“总结河洛文化研究十余年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用成果不少、问题颇多来概括。”而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代民间歌谣十分丰富而生动,以其鲜活、独立的民间姿态保存着社会生活和民间普遍社会情绪的原生态。它的传播与流变准确地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和民众情感与审美倾向。随着人们对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视,也愈来愈重视在文化视角下对文学现象的全息研究。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积淀丰厚,其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而民间歌谣是河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民间精神生活的活化石,在河洛文化视野下研究它,无疑是我们对河洛文化的全息化观照。所以调查和研究民间歌谣,对于丰富河洛文化的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地关系系统,要具备内部的统一性和区剐于外部的特异性。从地理角度看,每一区域都可以分为“核心”和“边缘”两大部分。河洛地区的核心区域包括伊洛盆地、沁河冲积平原和黄河第一级冲积扇等地理单元,黄河中下游交界地带的地理环境是河洛文化核心区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黄河及其支流沟通了河洛地区核心区各地理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其以相同的文化面貌,共同构成河洛文化核心区,保证了区域内部的统一性;黄河第一级冲积扇前缘的湖沼带形成了河洛地区和华北大平原的分界,有利于保持湖沼带以西河洛地区文化的均质性和内聚性,保持河洛地区区别于其他文化区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荆楚文化与河洛文化差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楚文化与中原河洛文化存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核心文化.荆楚文化则是诞生在江汉地区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其主源仍是河洛文化,二者存在悠久的渊源关系。然而。河洛文化与荆楚文化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地理差异、性格差异、学派差异、信仰差异及成熟差异五...  相似文献   

8.
第十三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13日在台北举行。会议总结了河洛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会议探讨了河洛郎的含义和名称的来源,认为河洛话中保存了古汉语语音和词语上的许多特点,总结了河洛郎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出台湾地区不仅受到了河洛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响;闽台文化是河洛文化与闽台地区土著文化相互融合、不断发展的成果。会议讨论了台湾朱子学与洛学的渊源,认为儒学在台湾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探讨了岭南文化的产生及在海外的传播,考察了客家文化在世界播迁的情况,并将河洛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会议成果丰富,进一步深化了河洛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河洛文化、汉人南迁及其有关史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成为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在洛阳和河洛地区,至今保留了许多有关的遗迹、遗物。  相似文献   

10.
河洛地区的地域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河洛地区的地域范围 ,实际上是确定河洛文化发生的地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学术界经历了以有无明确地理界限为标志的“模糊说”和“四至说”两个阶段 ,而明确地域范围是深入研究河洛文化的必需。从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差异以及交通形势的变化等方面考察 ,我们可以确定河洛地区指的是以洛阳为中心 ,东至郑州、中牟一线 ,西抵潼关、华阴 ,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 ,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的地理范围。不过 ,作为一个文化区域 ,其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文化中心影响力的变化 ,文化区域的范围要呈现出或大或小的扩张或收缩 ,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那种用僵化的观点看待文化区域的范围 ,只能阻碍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以后现代理论为视域反思近年来的河洛文化研究,需要克服自我独白的价值判断,以周边地域文化为镜像进行跨文化比较,既确立独特的河洛文化身份,又发现彼此"共同的诗心"。从新历史主义出发,河洛文化研究存在"重史轻文"和"厚古薄今"两大问题。要从"小历史"与"小传统"切入建立河洛文化的"地方性知识",以在当下天际不断延伸、边界不断消融的世界里,找到回家的心灵感觉与学术皈依。  相似文献   

12.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多元及文化的多元无不昭示祖先文化的强健与活力。河洛文化的兼容性,表现为内在的阳刚与形态的阴柔、多元的灵魂、文化与政治联袂以及随地生根的活力。本文拟从她的兼容性特征入手,分析其兼容性的基石、形态、表现与途径,为实现祖国统一及现代化进行学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河洛地区生动的黄帝传说,密集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是该地区十分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河洛地区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和文化旅游的圣地,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和人民群众获得历史知识及增强爱国热情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一书保存了我国上古社会最丰富、最珍贵的社会信息和历史资料,是研究上古文化的重要文献。其《山经》部分记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有大量关于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记载。以《山海经》的相关记载为主,结合其它古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研究成果,可说明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古地理,并明确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鲧、禹是华夏族的人,夏代的统治中心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颍水谷上游及伊洛地区,也即司马迁所说的夏代的中心是在"河洛之间"。濮阳地区是华夏族、夷族和商族的相互错处地区,不是夏代国家统治的中心地区。我们要探索的是夏代国家的夏文化,不是"夏族"的文化。今后探索夏文化的重点,仍将继续放在豫西和晋南地区,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6.
乔峰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9(4):321-324,329
探讨了河洛文化产业园的规划目标定位,对其整体的场地布局、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并结合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自然的景观构建模式,针对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洛先民的原始崇拜及夏、商、周三代流行的鬼神敬仰是道教产生的心理基础;战国、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是道教产生的内在动因;老子在洛阳所著<道德经>与黄老学说的结合是道教产生的哲学基础.<太平经>在洛阳的问世,表明道教理论的确立;发源于洛阳的"五斗米道"的兴起以及"太平道"在洛阳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道教理论中的思辨哲学、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以及善恶报应观念是道教被河洛地区广大民众接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谈河洛大鼓的艺术风格与其文化生态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大鼓是洛阳唯一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统音乐。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六代艺人将河洛大鼓从草创发展到成熟,并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形成并保存了河洛大鼓特有的地方艺术风格,编创积累了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作品。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经受现代化、全球化冲击的今天,河洛大鼓借助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以复苏,同时新兴的文化旅游产业也拓宽了河洛大鼓艺人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