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百年来研红名家及其代表性著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阐释,认为百年<红楼梦>小说批评接受研究应分两条线进行:一条是对学者即红学家的<红楼梦>研究的认识与评价;一条是对作家或作家兼红学家的<红楼梦>研究的认识与评价.这两条线共同构成了百年<红楼梦>研究史即<红楼梦>小说批评接受史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2.
周洁 《考试周刊》2008,(14):197-199
<红楼梦>的回目在其小说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就从修辞这一方面来说明回目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凡搞文艺写作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不读<红楼梦>的.红楼梦的价值和影响难以估量.其问世不久,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连旷世奇才毛泽东也对<红楼梦>推崇备至.在国际上,为一本书而专门成立一个研究机构的,<红楼梦>恐怕也是唯一.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题名问题的学术争议大多集中在<红楼梦>题名与成书的关系、<红楼梦>题名本义与寓意(文化意义)、<红楼梦>各题名的取舍等方面.对<红楼梦>题名问题的学术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与把握<红楼梦>的题旨与精神意蕴,也对当今的通俗小说创作具有显而易见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诗歌渗透于小说,形成诗意化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是最富于诗意的.诗意化小说的表现,诸如小说中大量诗词歌赋的存在,创造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以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等.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都表现得非常突出.但<红楼梦>诗意化最突出的表现,其他小说未能企及的地方却在于,一方面是<红楼梦>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另一方面,<红楼梦>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把小说诸元素都诗意化了,诗意化的叙事和故事以及诗意化的人物塑造是<红楼梦>非常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可谓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蜂,这在学术界已达成了共识,就连广大读者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喜欢<红楼梦>?<红楼梦>的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笔者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在成书传播过程中,"程甲本"出版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乙本"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136年后,从1927年胡适发现1754年脂本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多种脂本,这种文化现象,是红学中的"鲁壁古文"现象.<红楼梦>真伪问题沸沸扬扬,争论不休.在争论过程中又发生一些令人深思的作伪现象,如曹雪芹佚诗、河南郑州博物馆的<曹雪芹画像>、南京出现的"靖脂本",这些情况都促使人们要求还<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刘心武的"学术小说"是创作,不是红学研究.红学研究呼唤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提倡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解决"鲁壁古文"式的"脂本"中的种种疑问.只有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红楼梦>和曹雪芹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红楼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红楼梦>是曹雪芹用生命铸成的舍利.如何品味这一文学大餐?怎样打开这座艺术的宝库?高中语文课中,编者打破章回结构,根据故事的完整性要求,选了<林黛玉进贾府>一篇.这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思考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一书涉及的方面很多.本文考证的内容有<红楼梦>程本后四十回、"白首双星"之谜及<红楼梦>的创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以上内容是我对本班全体同学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 从调查表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我们的读书量太少;第二,有许多同学读过这些书后并不喜欢.就拿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来说吧,在读过的人当中竟超过半数不喜欢.我想这并不能说<红楼梦>不适合我们.<红楼梦>、<论语>、<呐喊>、<雷雨>、<复活>、<巴黎圣母院>……这些书都是各个时代的经典之作,每部作品中都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这些优秀文学名著呢?据我的调查,有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陈琳 《华章》2011,(18)
本文从<红楼梦>的言语对话来分析其语言行为理论,首先分析了<红楼梦>的语言特点,继而以典型人物角色-王熙凤的对话来分析其语言行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刊出,到今年正好是一百周年.一百年来,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不啻汗牛充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红学家,你尽可不必也不可能把这些文章著作都读过,但是你却不能不读王国维的这篇<红楼梦评论>.  相似文献   

13.
脂砚斋批语中有关信息指明:脂砚斋的身份是江宁织造府中的书童,<红楼梦>原作者的伴读.脂砚斋对<红楼梦>原作者的家世生平、内心世界、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过程一清二楚.曹雪芹的友人都认定雪芹诗人、画家身份,<红楼梦>原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红楼梦>的题材、典型化途径,命题旨意,写作方法等四个方面,评价鲁迅论<红>的主要论点.并就<红楼梦>及鲁迅<红>评发表一些粗浅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5.
安政同志研究<红楼梦>大约有十余年.当我初知他有这个计划时,我有些怀疑;当我在<红楼梦学刊>读到他的第一篇论文时,我不免惊喜;当我在<红楼梦学刊>和一些高校学报连续读到他的一些论文时,我兴奋了,深感他已经踏上了红学家的道路,急切地盼望他在这条道路上扎扎实实地走下去,不要回头.现在,他研究<红楼梦>的第一部专著面世了,我读过书稿后不仅兴奋,还要由衷地表示祝贺.我之所以要表示祝贺,是因为安政同志这部著作,在<红楼梦>研究中取得了新成果,它的出版,无疑是当今红学研究的一个新收获.这部著作不仅证明安政同志在红学家的道路上走过来了,而且走得很扎实,很有成绩.这部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这十几年来,学者们或从文艺学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语言进行欣赏、评析,或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某类词语、某些具体词语的运用情况和所用的修辞方法做以阐述,或从文化学、社会学等其它角度对<红楼梦>语言做了审视.疏理这一期<红楼梦>语言研究的成就,对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这部旷世伟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对<红楼梦>中的"被"字句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归纳了<红楼梦>中"被"字句的句法结构,同时探讨了<红楼梦>中"被"字句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也说《红楼梦》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中学教科书多有节选.然而,人们对它的作者颇有争议.笔者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一人所作.根据遣词造句推断它另有作者的方法不科学.  相似文献   

19.
苗苏莉 《文教资料》2009,(26):69-70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正在拍摄过程中.编剧黄亚洲先生表示,此次新编他以120回全本<红楼梦>为蓝本,以15集左右的篇幅来反映高鹗的后40回,网友们对此争议颇多."87版"<红楼梦>电视剧使用"探佚学"的成果作为底本,遭到了很多批评:"探佚学"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此,使用120回本作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底本具有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年来,中古近代汉语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而论,其进步主要体现在断代词典、专书语言词典的编写以及单篇论文的刊布上,断代词典有<宋元语言词典>(龙潜庵1985)、<明清小说辞典>(张季皋1992)、<近代汉语词典>(高文达1992;许少峰1997)、<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翟建波2002),专书语言词典则更为丰富,<水浒传>有两部:<水浒词典>(胡竹安1989)、<水浒语词词典>(李法白、刘镜芙1989),<红楼梦>有三部:<红楼梦辞典>(杨为珍、郭荣光1987)、<红楼梦词典>(周汝昌1987)、<红楼梦语言词典>(周定一、钟兆华、白维国1996),<金瓶梅>也有三部:<金瓶梅辞典>(王利器1988)、<金瓶梅大辞典>(黄霖1991)、<金瓶梅词典>(白维国1997),至于单篇论文,散见各学报杂志,数量众多,难以列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