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从化与历史的视角考察了清教徒在新大陆的“清教实验”,分三个层次,即“清教信仰”、“清教徒人格”和“清教信仰的衰落”,阐述了在清教徒神圣的宗教使命感。章着力揭示:“清教思想”是美利坚民族创业时期的精神支柱和北美化的滥觞,它对“美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清教徒们所肩作的开创“荒野中天国”的使命,既是上帝的召唤,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1612-1672)是美国首位女诗人.清教徒主义提倡在这个世界生活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深受清教徒主义影响.因此她诗歌中的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经常处于对立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对立同时反映了其思想状态,即作为一名清教徒的安妮和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女人的安妮,这两个角色的冲突和交战,从而使她的自我与超我处于被迫分裂的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冲突也显示了她对于上帝及所处的父权社会的一种质疑,从而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Bradstreet,1612-1672)是美国首位女诗人。清教徒主义提倡在这个世界生活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深受清教徒主义影响。因此她诗歌中的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经常处于对立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对立同时反映了其思想状态,即作为一名清教徒的安妮和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女人的安妮,这两个角色的冲突和交战,从而使她的自我与超我处于被迫分裂的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冲突也显示了她对于上帝及所处的父权社会的一种质疑,从而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藏族基本上是属于全民信教的一个民族,藏传佛教几乎渗透到了藏族群众生活得一切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藏传佛教是信教僧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折射,是精神世界的核心。藏区寺院把佛教教义中的转世成佛与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天国理想世界与世俗社会结合起来,把天国理想境界和世俗需要结合起来,积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慈善救助功能。  相似文献   

5.
神灵信仰以对神灵的崇拜与神圣的仪式体现出宗教性,世俗信仰则以人际关系中特有的虔诚与执着体现出宗教性.世俗信仰的宗教性通过宗教关系反映出来;世俗信仰中的宗教关系不只是指宗教实践中普遍意义上的人际关系与集体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个体之间建立在信任和忠靠的基础上的精神依存关系.世俗信仰实践通过消解人际关系的危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个...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物质利益与精神信仰、天国真理与世俗权力、为善与作恶这三个价值对立面的角度分析了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三个时空,即现实中的莫斯科,历史上的耶路撒冷,魔王的超自然世界,并通过分析大师与玛格丽特和别兹多姆内的悲剧命运,而试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说中的现实是丑恶之极的,甚至天国之善面对它也无能为力,人类只要能弃除自身最大的罪恶——怯懦,真理和正义主宰的国终将会到来。  相似文献   

7.
《苔依丝》是19世纪初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苦修者巴福尼斯和虔诚信徒泰奥道尔的人物性格和信仰的分析比较,以及阐释作者对与天国相对的世俗生活的否定和批判,试图揭示出作品中所蕴涵的基督教意识,从而完成对作品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清教徒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文章从清教徒的起源、信仰、教义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通过对《简·爱》作品中简与约翰性格与宗教信仰的分析,阐释清教徒思想在《简·爱》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近年出版的有关宗教与信仰的学术著作中,何敦培<和而不同--神俗信仰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显得与众不同,既不专论宗教,也不单纯谈论信仰,而是从宗教与信仰出发,探讨宗教信仰与世俗信仰的关系,从整体上构建了一个关于神灵信仰与世俗信仰的学术体系,并在二者协调与融合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构想,议论精微,立足实践,论证角度令人耳目一新,为解决现代人的信仰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在他的许多剧作中直接或间接地书写英国的瘟疫。《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关于瘟疫起源的叙事,既来自于基督教的神谴论,又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剧中关于瘟疫应对措施的叙事,既强调早期现代英国世俗统治者的隔离政策,又从精神领域强调基督教的忏悔祷告。基督教会,尤其是激进清教徒对当局的隔离政策既有反对又有妥协。剧中瘟疫叙事所体现的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与世俗统治者及人文主义精神既对抗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实际来自莎士比亚本人对基督教的矛盾态度及其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11.
薛宝钗在她的<咏白海棠>诗中,以花拟人,实际上描绘了自己的形象.她自夸身心俱洁,是"淡极"而"花更艳",俨如道德的形象化身.但曹雪芹却委婉喻示宝钗其人"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工于心计,矫情做作,挟德与术收拢人心,不动声色地争夺那"无情"的"金玉良缘".宝钗其人虚伪得"动人",其诗亦虚伪得"动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英诗How do I love thee和汉乐府民歌《上邪》的对比欣赏,阐释中英诗歌的异同与爱情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3.
《诗·豳风·七月》中“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如何解读 ,古今研究者多有不同看法。正确解读这一诗句 ,要结合桑林社祭习俗和文本内容来理解  相似文献   

14.
屈原<天问>叙事,确有5处因错简而致结构紊乱、次序不清的现象.重新整理原文的叙事层次,并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尝试分析其韵式,对读懂<天问>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安·阿赫玛托娃的一生,无论从普通女性的角度讲还是从诗人的角度讲,都极其坎坷艰难,甚至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这既是诗人个人的命运悲剧,更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时代悲剧.在黑暗的岁月里,阿赫玛托娃创作了叙事诗<安魂曲>,记录下了历史的真实.诗歌以亿万人民的苦难,以宗教的庄严,祭奠了生命本身的尊严.诗人因历史和人民的永恒而永恒,所以她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17.
论《天问》独特的立体结构与抒情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问》错简难题的背后,存在着怎样理解其内在结构和抒情方式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不仅属于艺术范围,它直接影响着对本的正确理解和阐释。笔发现,《天问》并非如以前学所理解为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二元对立转化的立体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两两对立的双方相互结合、相互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如太极图的黑白转化、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全部架构贯穿着一个精神——对宇宙万物根本规律不懈的追寻探索。《天问》不是叙事诗,它的主旨是抒情,可以说是一篇特殊的抒情诗。渐强、高潮、重复、错位,再加上问题和爆发,这就是《天问》独特的抒情方式与情感逻辑。  相似文献   

18.
徐淑是东汉末期著名的女性诗人.《玉台新咏》最早选注了秦嘉、徐淑的诗作.徐淑的诗文“往还曲折,具载诗中,真事真情,千秋如在”.她的爱情生活细腻,忠贞,炙热,永恒,成就了“夫妻诗人”的爱情佳话;其人格精神素雅贞静,行谊高卓,刚毅自立.她不仅是一个东汉末年卓越的女性诗人,更是我国女性觉醒的先驱,用真实行动捍卫了人的尊严、独立和光荣,对自己的爱情生活完成了一次理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丘处机是金代全真教“北七真”之一。他的山水景物诗是他修道的心路历程的诗化表现。修道是宗教体验,作诗是审美活动,二者结合的契机主要在于丘处机的心性修炼走着一条感物体道的途径,具有古代传统思维天人合一、观物取象的特征,而这也正与古代诗歌“感兴”创作思维相一致。因此,他的山水景物诗中艺术蕴含较多,一般宗教诗的说教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