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农民一直是倍受关注的人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有一定的影响力。农民这一称呼,凝聚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它在人类精神空间中具有丰富、广博的审美内涵。莫言的小说在描写农民的农村生活时,他不是刻意宣传农村生活的不易和艰辛,而是在描述乡土风情特色的基础上,真实记录中国农村广大农民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表现农民的成长历程。他在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后,在当下语境中塑造了一批性格更加多元,美学品质更加丰富,文化内涵更加复杂的新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是在传统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思潮的时峙中,采取现实主义直面现实的精神和再现生活的方法,同时又接受了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它在坚持"写实"精神的基础上,表现手法有所突破,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台静农是以鲁迅先生为首的未名社主要成员之一,其小说集《地之子》因真实、细腻地描绘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而被誉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重要收获。他在继承鲁迅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对三、四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繁荣以至70年代后期台湾的“乡土文学运动”都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以追求精神维度为旨归的现实主义题材陷入困境而新潮小说也趋于疲软的情况下,以追求实利为内核的新写实小说腾空而起并蔚为大观。作为代表人物—池莉,正是在新的现实主义原则下,描摹出了市民社会的庸常生活与凡俗人生,并提炼出了新的市民精神。因此,新写实仍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与传承,是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深化,并且其精神内核与写作风格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园地,并依然或隐或现地影响着当今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5.
吴组缃的小说以忠实严肃的创作态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动乱和农民的贫困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吴组缃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罪人”形象,但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罪人”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与黑暗;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美丑必露”而“心存泾渭”,同时也大胆灵活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6.
<正> 有些人认为当代乡土文学是社会的一根敏感神经。作为近年来最有成就的乡土文学作家,高晓声和贾干凹在他们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中,的确深刻而真实地揭示出了中国当代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民的精神实质,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们在观照、把握当代农民形象时,既有以相同为基础的不同,又有超越不同后的相同。  相似文献   

7.
从五四时期到80年代的我国乡土小说,约定俗成地将艺术视野局限于封闭的农村,局限于厚重的乡土气息,似乎这才是“正宗”乡土文学的样式。客观考察,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市场化带来的农民生存方式改变,使乡土文学逐步失去固有的生存发展土壤,从而面临严峻的资源危机。如果说以往的乡土小说只能写生活在农村的老式农民,那么,现今的现实题材创作就应当打破描写对象的自我限制,积极地介入“民工”这一新的生活空间,以大量涌入城市打工的农民为主角,描写他们在都市商业文化背景中文化心理的嬗变,从而促进传统乡土文学内在的转变。而对返回农村的民工的关注,不仅是反映乡村变革的一个窗口,而且是塑造新一代农民精神文化的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创作上偏重于现实主义而浪漫主义精神体现不足优美的湖湘文化特别是象征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屈原精神所构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酿造了我省文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美学理想,并基本上形成了他们的精神特质。关切现实,忧患人生,抒发真情,.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成为湖南当代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湖南文坛的政治型小说十分发达,乡土小说随之发展,题材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高度集中。由于政治文化的潜在制约及受历史的现实的影响,重视国家命运、社会治乱、政治得失的政治型小说成为了创作主流.尤其在革命现实…  相似文献   

9.
高晓声始终把农村生活作为自己小说的题材,坚持把普通人、普通农民作为自己描绘的形象,努力把中外有益的表现手法作为自己探求的对象,以严谨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出了高质量的苏南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10.
韦一凡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虽然在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艺术化的演绎,又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十七年小说创作模式,但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做了新的开拓创新。他的小说创作以时代性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情描绘了建国后风起云涌的社会时代变化面貌,这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转型中,传统农业文化的惯性对农民经济行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要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应该彻底改变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参与中的边缘性倾向,改善农村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步引导农民形成勤劳、自助、合作、自律等行为理念,建立农村生产生活新秩序。  相似文献   

1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需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提高认识,使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地保证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致力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对农村社区文化进行处境化理解和阐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农民唱主角;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化现实化和通俗化以及传播方式变革创新研究,用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是中国农民与其所面临的环境、从事的生产生活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土与乡,这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农民的精神活动提供了一种文化框架,正是这种文化框架为中国农民提供了生活和生产中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必要关注这些持续了几千年甚至仍在中国农民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伦理道德诉求。弘扬其精华,扬弃其不足,重视对农民传统伦理道德的利用与引领,是新农村建设中精神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健康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人们能够自觉追求健康生活与受健康教育程度有关联。在我国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具体体现在:它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农民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可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推广防病救灾工作的基本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协同多方、加大力度开展农村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作为从农村走出的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始终关注农村,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商州系列小说到90年代中后期的《土门》《高老庄》,及至新世纪之后的《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贾平凹用文学作品追踪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通过文学形象表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下中国农民的生活、情绪、思想观念、心理结构的变化轨迹。在对农村的变迁和农民命运的书写中,贾平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最初对改革的赞誉和认同,到世纪之交的批判与反思,及至2000年之后的新世纪,贾平凹以知识分子的怀乡意识,表达了对农耕文化失去根基后传统乡村的怀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广大的乡村依然处于封闭状态,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以及打工生涯的锤炼,在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的能力、素质和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增长了自己的人力资本。返乡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成功培育新型农民最有效的人力资源库。他们的返乡有助于把城市文明输入到乡村,必将给当前乡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带来一次较大洗礼,同时也有助于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东流去》文化价值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凖在《黄河东流去》中,从文化的视角切人,描绘了中原乡土的日常生活状态与风俗习惯,反映了中原农民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并透过中原地域文化辩证地思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现了支撑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道德力量,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坚忍品格;重视人格与道德教育的伦理精神;家族本位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滞后、生活单调贫乏、组织不够完善以及各种落后思想和文化的侵蚀等,是亟待突破的难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曾涌现出诸多积极投身于乡村运动与乡村建设的教育家。他们在领导乡村教育运动过程中形成了乡村教育家这一群体的精神特质,具体表现为他们以农为本,具有强国富民的教育理想;化民成俗,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投身乡村建设,具有浓郁的桑梓情怀;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具有探索研究的革新精神。以史为鉴,当代乡村教育家应具有引领乡村文化发展的开拓精神、涵育乡风的“乡贤”精神、革新乡村教育的探索精神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20.
西部小说《白虎关》和《凿空》描写了在中国社会全面转型之际,在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为表征的现代化的进逼之下,西部农民现实利益遭受到的损害:他们在乡村世界中的主体性日渐弱化,由此滋生了生存焦虑,并逐渐流露出失去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荒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