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聪聪 《科教文汇》2013,(29):67-67,69
童年是人发展的关键期,是人一生最美妙的阶段。但是由于童年时问的缩短、童年空间活动范围的缩小以及童年性质的扭曲导致童年的消逝。成人应该尊重儿童,保证儿童的自由,给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还儿童以健康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2.
《科学生活》2013,(5):48-52
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障碍的知晓率不足五成,就诊率更低。现在,神经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20%。  相似文献   

3.
维悌 《科学生活》2013,(4):20-23
精神病学作为一门相当年轻的临床学科,在过去100年中发展迅速。近20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进步及社会对精神卫生的关注,精神病学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0年1月,《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浦·坎贝尔(Philip Campbeu)提议,将未来的10年定为“精神障碍的10年”。这并非指精神障碍在未来10年将出现大流行,而是说因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进步,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将极大地改变。  相似文献   

4.
主编寄语:精神障碍和精神疾患对于病患及其家属而言,似乎都是讳莫如深、难以示人的,一般人了解更少。其实,它只是一种疾病,就像咳嗽感冒一样,病发有因,也能治愈。为此,本刊4月号和5月号推出特别关注专辑,除个别文章外,均为采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写成,希望读者能够有所得益。在此也要特别感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宣传科的大力协助。  相似文献   

5.
张茹 《科教文汇》2008,(7):29-29,41
现今的社会,国外有人提出了媒介使童年在消逝,而在中国,大量的事实表明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盲点。媒介并不会使童年真正消逝,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树立科学的现代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从而摆正儿童的立场,塑造出儿童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对于喜欢饮酒的人而言,喝酒往往是一种习惯。但是请注意,当你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酒,不喝不自在时,你可能已经产生酒精依赖,甚至有发生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可能。请诸位随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物质依赖科主任杜江的介绍,从精神卫生层面来了解一下过度饮酒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儿童护照》争章活动是我区推进世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一项举措。实现儿童友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聚焦,保障儿童权益、幸福儿童童年。  相似文献   

8.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对家庭教育的最大影响在于它把家长所犯的错误从无意识领域提升到意识层面上来.笔者认为此书对家庭教育有以下三点启示:家长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敏感期;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能促进其发展的适宜环境;家长应客观分析孩子的需要,正确对待与儿童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对家庭教育的最大影响在于它把家长所犯的错误从无意识领域提升到意识层面上来。笔者认为此书对家庭教育有以下三点启示:家长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敏感期;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能促进其发展的适宜环境;家长应客观分析孩子的需要,正确对待与儿童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对家庭教育的最大影响在于它把家长所犯的错误从无意识领域提升到意识层面上来。笔者认为此书对家庭教育有以下三点启示:家长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敏感期;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能促进其发展的适宜环境;家长应客观分析孩子的需要,正确对待与儿童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精神专科医院开放式儿童青少年心理病房患者疾病状况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精神病专科医院开放式儿童青少年心理病房住院患者174例,就其性别、年龄、精神障碍种类分布,使用精神药物种类、愈后等进行回顾性资料统计分析。结果:174例住院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诊断前3位依次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非器质性精神障碍;药物治疗为主,综合治疗为辅;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占使用频度的前3位。结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逐渐增多,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3~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经早期系统治疗预后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各个城市生活水平的差异不同,很多地区由于儿童的家庭条件的限制而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小孩不能得到应有的照顾,享受不到童年的快乐和幸福。连他们的生活都很艰辛,他们的童年里面充满了孤单和忧伤。所以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本文针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朱忍 《科教文汇》2014,(5):64-64,66
“儿童是成人之父”和“营造适宜的,而且是属于儿童的环境”是《童年的秘密》不断呼吁的观点,该观点引带的成人角色,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本书静态的呼吁在实践中如何应用起来?这些思考都鞭策我去教育实践中寻找答案,在一个非正规的游戏小组中,笔者读《童年的秘密》收获了一条“放权给责任”的秘密。  相似文献   

14.
采用儿童视角来反映生活是狄更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儿童与童年是狄更斯的小说题材和艺术想象力的核心。他在处理儿童形象方面独具匠心,并成功地通过孩子纯真的目光来审视冷酷的现实世界,他笔下的儿童形象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采用儿童视角来反映生活是狄更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儿童与童年是狄更斯的小说题材和艺术想象力的核心。他在处理儿童形象方面独具匠心,并成功地通过孩子纯真的目光来审视冷酷的现实世界,他笔下的儿童形象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何菲 《科教文汇》2009,(11):75-76
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认为成年人无意识犯的错阻碍了儿童的发展;成年人应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儿童“发脾气”是由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不仅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三者的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教育资源最优化,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成效,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构建儿童的幸福童年。  相似文献   

18.
汤靓亮 《科教文汇》2011,(17):99-100
笔者在儿童习作教学中,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匡正了教师的儿童习作观,建构了儿童习作教学的策略体系,让儿童在习作的广阔天地里张扬个性,收获美满童年。  相似文献   

19.
我们来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在绿树葱茏、百花争艳的公园一隅,有的儿童三五成群地在放飞风筝,欢声笑语在天地间回荡;有的儿童挣脱母亲的手跑到树旁,天真的眼睛出神地去端详着缓缓爬行的昆虫;还有的儿童在用稚嫩的嗓音放声歌唱。儿童无疑是很幸福的,他们无忧无虑的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时刻面临着看不见的危机,只要在网络连接状态下,人作为个体每一个状态都被看不见的眼睛观察着。越来越多缺少辨别能力的儿童,被带入以手机、平板和电脑为媒介的互联网环境之中。尼尔波兹曼《消逝的童年》一书中指出电视媒介的产生使得成人原本对知识占有的权威性被破坏,儿童对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只依靠成人,电视揭露一切秘密,儿童这一概念正在逐渐消逝。对当下新媒体环境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儿童生态面临的危机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童年仍旧会逐渐消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