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笑圆 《传媒》2021,(12):79-81
社交媒体时代是技术引领的时代,是平台化的时代,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品牌建构在移动互联网传播领域面临营销革命.本文尝试从品牌传播视角出发,结合符号学理论,探讨社交媒体背景下品牌形象建构的创意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
刘志  马芳菲 《东南传播》2021,(12):40-43
互联网技术的演进与社交媒体的普及重塑了媒介环境和信息传受方式.社交媒体汇聚了民间传播力量并对意见气候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官方和主流媒体主导的对台传播一直承担着两岸交流的重要使命,然而理论推演及现实状况都证明,对台传播既有的传统渠道正在消减传播力和影响力.研究从多元传播主体、渠道、内容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在这个全新场域中提升对台传播的能力,重新构建起对台传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时代,人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分享信息,这让突发事件相关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相关舆情也更加复杂。借助新技术报道突发事件,能有效提高传播力与影响力。技术应服务于内容,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通过积极互动引导不断壮大舆论正能量。  相似文献   

4.
李慧 《兰台世界》2016,(11):35-36
Web2.0时代,社交媒体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和空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档案馆作为信息源之一,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公众获取信息的平台,积极融入社交媒体的世界中。本文笔者主要从档案馆、社交媒体、公众三个角度阐述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了目前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档案信息的不足,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日渐完善推动了"自媒体"这一概念的诞生。从"自媒体"到"自媒体时代",原先只能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信息越发具有"亲民"的特性,这意味着自媒体时代下悄然转变的传播模式,正从根本上冲击着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网络社交软件应运而生,无论是微博社交媒体,还是微信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均快速增加.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谣言成本,而且还为谣言传播提供了速度和范围支持,谣言的传播机制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对社交媒体谣言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对社交媒体谣言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袁勇 《新闻记者》2007,(11):101-103
数字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传播手段的演进,颠覆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概念和媒体运作模式,丰富了信息传播文化,从而催生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时代。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始弱化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挤压传统媒体尤其  相似文献   

8.
张文东 《传媒》2019,(12):1-1
技术演进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新的媒介技术的兴起与普及,往往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规则在社会中的嵌入,在这种新规则的作用下,社会诸多方面将面临重组改造。互联网崛起以后,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PC时代到移动传播时代,整个社会的传播逻辑发生了巨大变化,场景、关系成为新规则中的关键词,公共传播实践场也随之开始转型,围绕公共事务,不同主体间公开的对话与沟通变得更具有可行性。然而,技术的演变并不仅止于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写着现有的传播规则,万物皆媒的泛媒体化时代即将到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定位系统、机器人写作等技术为支撑,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转变,这样的改变也在悄然影响着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重塑公共传播图景。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到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和互联网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电视剧传播同样离不开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交媒体,能帮助电视剧内容传播,提高电视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基于此,本文对电视剧传播媒介属性分析,并且以粉丝经济为例,重点讲述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实现电视剧传播效果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社交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互联网媒介时代受众进行数字化生存的重要传播方式。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对话)、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自我展示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自我的肯定性情绪,最终达到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目的。但是互联网媒介既能提供数字化的机遇,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威胁,正确认知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合理地、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介,才能在人与媒介"同构"的良性互动之中,增强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因此,本文从考察社交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之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所在,最终提出明确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传播的双重属性——机遇与危机并存,确实地提升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提升主观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姚靖 《传媒》2017,(18)
传播活动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社会性和人际性的双重特性.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传播活动的社会性不断增强,而人际性却不断弱化,甚至被社会性所遮蔽.直到互联网时代及其以后的媒介产生,为恢复传播的人际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力图阐释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是如何恢复被大众传播所遮蔽的人际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这种人际性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时代的漩涡中,不仅传统媒体正在改变自己“采编播”的流程、创新探索与其相适应的思想和理念,而且受众也因为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高度交互性、即时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多维度、多元化、社交化、高时效、短暂性(易遗忘)成为融媒体的主要特征,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方向、新的变化。因此,本文以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为切入点,对新闻传播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析,以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3.
乔敏 《新闻前哨》2022,(5):41-42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类信息传播的途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丰富多元的传播技术突破了媒介限制,信息的传播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随着直播、短视频、秒拍、H5等多种传播新形式的发展,中国传媒产业迎来融媒体时代.融媒体的发展不仅是传媒发展的新动力,还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阐述融媒体的具...  相似文献   

14.
当今我国互联网发展中,社交媒体已成燎原之势.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已形成了平台型、社群型、工具型和泛在型四种网络社交模式,并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生态.展望未来,互联网将进入社会化传播时代,社交媒体也会改变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为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新型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几类典型伦理问题的基础上,从技术异化、社会心态等层面探讨了个体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伦理问题的机理.治理社交媒体伦理问题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并创造性地转换和发展,并摆脱单一运动式治理逻辑,以底线伦理共识为基础培育绿色伦理,促进社交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胡祎 《新闻前哨》2022,(5):33-35
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出现与繁荣.舆论传播入口从"固态化"演变为"液态化",推动民间舆论场日趋中心化.在社交媒体时代,官方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正在被社交媒体所影响,舆论话语权正在被社交媒体分流.迫切需要官方主流媒体改变信息传播的表达方式,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全面提升主流舆论的影响力,从而重塑社会主流价值.在实践过...  相似文献   

17.
姚靖 《传媒》2017,(17)
传播活动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社会性和人际性的双重特性.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传播活动的社会性不断增强,而人际性却不断弱化,甚至被社会性所遮蔽.直到互联网时代及其以后的媒介产生,为恢复传播的人际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力图阐释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是如何恢复被大众传播所遮蔽的人际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这种人际性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技术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工作机制,需要考虑技术在宏观层面上的变化。新的互联网传播生态,是头已经进了"人工智能+5G"时代,身在社交媒体与短视频时代,而脚还在网站时代。构建全媒体传播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目的就是让党的声音成为互联网最强音,在这些变化下,要考虑技术发展的周期。全媒体传播舆论引导工作可分3个大周期来考虑,第一是PC网站时代,大约从1995年到2008年;第二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短视频"时代,大约是从2009年到2020年,包括前期的社交媒体及后期的直播和短视频;第三个周期是从2020年到2030年的"5G+人工智能"时代。  相似文献   

19.
主流媒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价值。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主流媒体传播形成一定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也冲击主流媒体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新闻信息的有效性多样性传播注入新的动力。对此,本文着重分析新媒体、主流媒体及社交媒体的概述,论述新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提出新媒体时代提升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对策。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传播角色.人们在社交媒体体现的情绪化传播则表现为人们对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传授的不理智状态.文章把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下,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病理现象归因为社交媒体的情绪化传播行为.社交媒体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困扰.本文对社交媒体情绪化传播症结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