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我从1月29日到达巴林首都麦那麦转而到沙特,至2月27日进入科威特城,一个月的海湾战区采访,每一张照片几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摄影记者的苦乐也尽在其中。一巴林是个弹丸之国,还没有中国记者常驻。我到麦那麦,可谓“举目无亲”。到巴林不久,看到报纸上有消息说,10万副防毒面具已经进口,  相似文献   

2.
且慢感动     
我这个人容易动感情。从报刊上看到孔繁森口对口为藏族老阿妈吸出咽喉里的浓痰,看到吴登云36年如一日在环境恶劣的帕米尔高原救死扶伤,看到高建成抛别新婚妻子在抗洪中献出年轻的生命,我的内心都被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震撼着,灵魂得到了洗礼。 但是,近些年来,我也有不少激动被愚弄、被欺骗。比如,泰山脚下的“廉洁书记”李建学,多令我感动——结果呢?他是个巨资;姚晓红,原山西省绛县法院副院长,被誉为“山西十大新闻人物”、“人民的好法官”,其先进事迹也让我心潮澎湃过——后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却披露,他原来是个地地道道的“三盲”院长:文盲、法盲加流  相似文献   

3.
美国《达拉斯时代先驱报》摄影记者鲍勃·杰克逊,在报道肯尼迪总统遇刺这一事件连续工作了47小时后,已精疲力竭,这时他又在市监狱和其他记者一起等着被指控为行刺者的里·哈维·奥斯瓦尔德的出现。杰克逊这样描写当时发生的情况: “当奥斯尔瓦德走出门时,我把相机举到眼前,我已准备好了……当我从相机往外看时,奥斯瓦尔德走了8—10步,我看到有个人影进入我的视线……鲁比快走了3步,砰的一声开了枪,当他开枪时,我按了快门。” 杰克逊拍到了鲁比刺杀奥斯瓦尔德的惊险一瞬间,获得当年普利策大奖。 1968年在越南战争最紧张的时候,美联社摄影记者艾迪·亚当姆斯看见一个被怀疑为越南突击队员的男子,由越南海军陆战队和警察领着,那男子的双手被捆在背后,亚当姆斯尾随他们,见一警察头目举起左轮手枪时,亚当姆斯举起了相机。他解释道:“当他举起手枪时,我才举起我的相机,可是我当时没料到他会开枪,他开枪时,我按下了快门。” 这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深刻地揭露了越南战争的恐怖,也是越南这场悲剧战争的缩影,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样的民主,用得着我们用生命去保卫吗?这张照片的发表,使得美国国内掀起一股反战高潮,这照片理所当然获得普利策大奖。  相似文献   

4.
现在恐怕是新闻照片产量空前高的时期,原因明摆着,报纸多了,版面多了,摄影记者多了,加上方便的、无须担心浪费胶片的数码相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照片被人遗忘了,只有少数照片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少数被人记住的照片中,有一幅是《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拍摄的《孩子上学“走钢丝”》。 让人过目不忘的优秀新闻照片,大多是用“心”拍摄的。 杨小兵说,他1994年去陕北采访,路过安塞县谭  相似文献   

5.
万强 《新闻前哨》2008,(4):34-35
前年和去年.各有一起与新闻的职业有关的新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05年5月9日下午。厦门市大雨如注,《东南快报》摄影记者柳涛外出采访时,有市民相告:“前面有个大坑,已经有人摔倒了。”柳涛便在被雨水淹没的坑旁守候了40分钟。抓拍到一组骑车人摔倒的照片。图片见报后,网络上议论四起.虽然有人称他“恪尽职守”。但更多的人却指责他“缺少公德心”。  相似文献   

6.
不速之客的邀请:与画家朱屺瞻 1983年7月一个星期天。一位中年人汗淋淋、急匆匆在上海中心的成都北路问讯寻找,当他找到目的地,发现门户紧闭,只得在门上留了—张纸条:“老祁同志,我父亲找你。”便转身走了。这个“老祁同志”,是上海电视台摄影记者祁鸣。他晚上回家,看到留条,知道是画家朱屺瞻派人找他,以为有什么要事,所以赶紧去看望。原来是年已92岁的绘画大师朱屺瞻,应邀去美国出席他为旧金山新建的国际机场画的巨幅国画《葡萄》的揭幕典  相似文献   

7.
著名美国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这句话被很多摄影记者当作座右铭。他的这句名言忠告摄影记者要离火药味近些,离新闻现场近点。然而,对我们来说,战争不是天天都有,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不是随处可遇。如何离“炮火”更近些,拍到“够味”的好照片呢?这是很多摄影记者感到棘手的问题。我根据自己的采访实践认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身进、心入。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防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记者冲到第一线,用他们的职业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据《中华新闻报》4月25日报道,2月13日,《新快报》摄影记者王小明因1月到广东中山近距离采访“非典”病人被感染而病情发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已经治愈出院恢复工作。他在病中还想着他见过的其他病人,“在病床日记里他这样写道:‘其实我一直不以为然……但当我想起那次在中山采访时看到病床上那位小姑娘,当时她躺在床上剧咳不止,整个身体在咳嗽中颤抖,面带泪水,表情痛苦。想到这里,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网民发帖评论道:“这和…  相似文献   

9.
1958年8月6日,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宣布成立了。就在这天的上午10点钟左右,毛主席乘专车来到这里。作为一个地方报社的摄影记者获准跟随采访拍照,令人终生难忘。当时跟随采访的记者很多,但摄影记者只有新华社记者侯波和我。 侯波很平易近人,她嘱咐我说:“不要乱走乱照,主席很不喜欢记者照他的吸烟和吃东西的照片。”并让我跟着她走,不然,保卫人员会有意见的。 进入8月,正是霏霏雨季,被雨水滋润的大地上一片生机。大面积的棉田、玉米、谷子和高粱长势喜人,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相似文献   

10.
8月5日中午1时35分。深圳东方明珠酒店。采访完深圳太福公司资产拍卖会的深圳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正围在一桌吃饭,同行们谈笑风生,情意浓浓。突然,一声巨响,餐厅的天花板被震得掉了一块。当时我以为是中央空调出了毛病,没在意,刚来深圳特区报的摄影记者王军笑着说:“可能闹地震了”。坐在他对面的金融早报的摄影记者张克稚接上说:“你们北京人太敏感了,闹了一次地震,一有风吹草动,总以为是地震”。说完,他的BB机响了。老张放下筷子,走出去了。  相似文献   

11.
我急于向大陆的同行介绍一位香港摄影记者。他叫张景宁,30岁。几年前我从香港《文汇报》和《摄影艺术》上看到他的作品。四月,他作为《文汇报》摄影记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影展,一个休息日,我采访了他。△香港新闻有什么特点? 竞争激烈。香港传播媒介发达,电台半小时播一次新闻,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报道,”很多都是现场报道,普通报纸20多份,其它专业报纸五,六十份。新闻摄影要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时兴的词语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目前在摄影界,“数码相机”是摄影人经常谈论的词汇,是最令人关注的新兴器材,至少对新闻摄影界来说是如此。 数码相机是从90年代初进入我们视野的。记得当初一些新闻单位的头头听了一些公司的介绍后,大多数人感到今后的新闻摄影将被电视摄像所取代,摄影记者的末日将要到了!此后,我们不停地听说外国的摄影记者如何使用数码相机,经常听外国厂商介绍数码相机的好处和不断的技术进步。1995年,一位推销数码相机的外国大老板疑惑不解地问我:“中国的摄影记者为什么对数码相机如此冷漠?甚至是无动于衷?用数码相机既可以免去购买胶卷的支出,又可以大大提高时效,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新闻摄影记者使用数码相机?”到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极少数配备了数码相机的中国新闻单位竟然出现了摄影记者极不情愿使用数码相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今年6月,王建民军事摄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厅里,悬挂着反映我军面貌的各种题材照片一百一十六幅,其中绝大多数是对越自卫还击前线的战地新闻照片。这些作品吸引了首都新闻摄影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一位女摄影工作者面对这些照片泪流不止,她说:“我看到了真正的战地新闻照片,发现了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在留言簿上,几位大学生写道:“拍好‘最可爱的人’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来自云南边防的战士们写道:“军功奖章也有你一枚。”(一) 王建民是新华社的军事摄影记者。去年夏天,他在对越自卫还击前线拍摄了两千多幅战  相似文献   

14.
素质基因析     
1988年一个寒风初起的日子,我和美联社华盛顿分社首席摄影记者鲍勃在华盛顿街头漫步,我们边走边聊,话题集中在如何当好摄影记者?当我问他一个驻外记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位资深、有丰富驻外摄影经验的老手放慢步伐,深思片刻缓缓地回答说:“这个问题提得好,但不是很容易回答,也不是一两句话讲得清楚。一个驻外摄影记者应该具备多种优秀素质。但依我看最重要的素质怕是“新闻敏感”。鲍勃的回答我是赞成的,我也经常琢磨这个问题,围绕着它,作了些探索,这儿说的,也仅仅算是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业余摄影者愈来愈多,对摄影记者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日本一年一度的例行纪念日特别多,节日里,男女老幼身着漂亮的服装出外蹓跶,大多数人胸前都是挂着照像机,连小孩也不例外,遇到合适的景物,便咔嚓、咔嚓地拍起来.这就给摄影记者增加了难度,千万不要使读者看了报上的照片说这样的话:"呀,这照片不就同我拍的差不离么!"记者要拍出高人一等的照片,就要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因此,日本有的报社对摄影记者一般提出六个须具备的条件.首先,摄影记者应当是"物理学家".业余摄影者按按快门相当容易,而对摄影记者来说是件难事,因为他起点高,要求高,他必须懂得各种照相机的性能、结构,懂得如何根据被摄体的情况选择广角镜头、望远镜头.摄影记者出去采访时,耍带好几架照相机,同  相似文献   

16.
坚持业余新闻写作数年来,我多次被省地党报党刊评为“模范通讯员”或聘请为“特约撰稿人”.人家问,文章该从何写起?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7.
日前,一名摄影记者去外地采访,深夜归来,自火车站存车处取出临去时存放的自行车,发现车轮没气了,推车至附近警亭,心想:有困难找民警,兴许警亭里有气筒.谁知,被警亭里的三名民警盘问不休:“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记者照实回答:“是记者”“采访归来”.“记者有什么了不起?”民警吆喝:“把工作证拿出来.”看过记者证、身份证后非要“工作证”,记者说:“记者证就是工作证”,民警说:“记者证是假的,没有钢印.”此刻,又困又累的记者被纠缠得好不委屈,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好说了一句:“钢印绝对有,没有我负责.”一民警听后,当胸就一拳,随后按着记者的肩膀让他蹲下……  相似文献   

18.
我一向爱好摄影,但在当摄影记者以前,平时有机会摆弄摆弄相机,那只是“好玩”,而今,自己当了一名省报摄影记者,感到手中照相机的份量大大不同了:这是我的工作。如果说文字记者写新闻报道时会有“语出千钧”的沉重之感,那么在按动手中相机快门的时候,这种责任感也同样常在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9.
篇篇有回音     
几年来,我给《新民晚报》投寄了不下数十篇消息、通讯、社会新闻,尽管见报寥寥,但该报在处理来稿中,真正做到了篇篇有回音,稿稿有着落。其“认真”程度,令我这个老通讯员既尊敬又感激。凡寄给《新民晚报》的每篇稿子,如若不被采用,那么不出半月,定能收到编辑部一封简短而又热情洋溢的回信。或建议改寄他报,或指出稿件已失时效、或提议修改补充材料……。尽管是退稿,但心里总是热乎乎、喜滋滋的。  相似文献   

20.
痛失战友 2002年3月14日清晨,一上班,我就从编辑机里看到一条消息:“一名意大利摄影记者13日上午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采访时,被以色列军队的枪弹击中,抢救无效死亡”。这使我产生了一股莫名的悲伤。不单单是因为又一名摄影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