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舆论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媒体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的重要桥梁,其在国际舆论引导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论文在梳理近几年我国在国际舆论引导中新形势的基础上,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媒体国际舆论引导所面临的瓶颈,尝试探讨我国媒体提升国际舆论引导能力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对主流媒体增强国际舆论引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媒介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国际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场域,正深刻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方式,也给国际舆论引导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我国主流媒体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舆论引导实践,提出在新的传播场域下主流...  相似文献   

3.
孙钰 《青年记者》2017,(24):41-4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壮大,我国政府正寻求在国际舆论场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①  相似文献   

4.
刘滢  陈明霞 《青年记者》2017,(22):87-89
随着国际受众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大规模迁徙,海外社交平台愈来愈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战场.不同国家的政府、名人、媒体、自媒体等多元主体账号各显其能,国际舆论生态纷繁复杂.对中国而言,最值得重视的变化是,“中国”本身成为热词,涉华新闻和信息成为国际受众的新的兴趣点.国际受众关注度高的涉华热帖或热门视频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引起广泛传播?如何将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关注度转化为“好评率”?我们精选了一些体现中国积极形象的涉华热帖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颜欢 《新闻战线》2022,(8):72-75
当今世界,国际传播格局正面临着深度重塑。面对国际舆论形势和力量变化,中国主流媒体积极主动设置议题,不回避敏感话题,以事件为导向,主动布局国际传播,有前瞻性地争夺国际话语权。本文以2021年7月至8月人民日报刊发的16篇“政治操弄难掩美抗疫不力事实”系列《钟声》评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探析主流媒体如何运用创新话语一方面坚定表达中国立场、消解国际社会的误解,另一方面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6.
史安斌 《新闻界》2012,(14):13-16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带动了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与之相比,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和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仍然较为薄弱,与日渐强大的“硬实力”不相匹配.另一方面,在“中国崛起”步伐加快的背景下,西方媒体针对中国进行的“议程设置”和舆论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国际新闻传播领域“西强我弱”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皮书作为一种具有鲜明话语特征并被国际社会关注和接受的智库报告,在政府决策、智库思想交流、社会推广、媒体转化、引导舆论、传递中国话语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其“专业”“前沿”“连续”“数据”“传播”等特征,已经成为关于“当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话语平台之一.皮书研创出版通过构建智库话语平台,为促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介绍中国发展经验,为提升中国在学术上的对外话语权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8.
牛晓民 《新闻战线》2023,(11):50-52
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海南的重要工作,也是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最大特色。海南成立主流媒体运营的国际传播中心,发挥体系、机制、人才、平台、渠道、话语等综合优势,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特色鲜明”等特点,努力讲好中国特色自贸港故事,为省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海南样本”。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由于文化、历史、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媒体至今还没有在世界上呈现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符的话语实力,“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对中国的发展极为不利。如何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话语平台,是中国媒体面临的历史性责任。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长期处于弱势,迫切需要提升我国媒体的对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对外传播媒体的平台化转型势在必行.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应依托海量用户资源和新兴媒介技术后发优势,通过传播渠道、媒介形态和文本样态等方面的场景转换,重构对外传播的内容生产机制和互动关系结构,重塑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进而增强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在活力和外向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水平、经济水平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行、“神州系列”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经济总量上升为全球第二等事件使中国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但在中国赢得高度赞誉的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对中国带有偏见与敌意的报道和评论也屡见不鲜.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营造对我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成为电视媒体不可推卸的要务.因此,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成为实现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李琳  周翔 《青年记者》2017,(9):43-44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巨大反响.由于国际关系背后的力量角逐和利益纠葛,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国际社会制造的话语困境,并力争“一带一路”话语主导权.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实现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手段,当前,中国的英文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进行了广泛报道与解读.针对“一带一路”对外报道,许多研究非常关注新媒体的传播和融合媒体问题,但是当前中国的对外传播最重要的仍然是理念问题而不完全是具体的传播方式和渠道的问题.①随着地方政府在对外交往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中,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对外合作更为直接、更具先锋开拓作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由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全球媒体的必争之地,也是国际舆论场最为活跃的热点话题,对国家形象的影响相当直接;它好似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身在国际传播中的主被动姿态以及话语权大小.本文拟以2003年"非典"事件与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的国际舆论交锋为例,来剖析我国在这两次重大突发事件的国际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差异与进步,揭示中国官方和媒体在新闻传播观念方面的渐进式变革和国际传播效果的提升,并反思国际话语主导权的争夺受到哪些主客观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14.
王若江 《传媒》2021,(16):81-83
在信息传播全球化、全媒化、全民化语境下,浙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抓住用好国际传播新机遇、新动能,创新实施节事活动传播策略、城市文化传播策略、媒企协作传播策略、平台整合传播策略,全力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传播影响力,推动党委政府、主流媒体、企业家、专家、自媒体等同频共振,组合传播浙江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对外交流、国际沟通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由于我国对外传播话语权的缺失、西方媒体偏见性的议程设置以及我国媒体与国际舆论传播规律不相适应,导致黄河文化对外传播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利用非官方身份的民间媒体来淡化政府"硬"身份、发挥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信息优势、注重理念与实践的双重落实,已成为新时...  相似文献   

16.
焦翔 《青年记者》2016,(24):11-13
在今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48字方针,要求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当前,国际舆论场上,西强我弱的格局没有变,中国经常面对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总书记对此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国际舆论场上准确、及时、响亮地发出中国声音,如何通过国际新闻报道,配合好中国的宣传和外交工作,服务大局,是国际新闻记者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我国政府着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中国国际形象和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推动  相似文献   

18.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有利因素越来越多,国际舆论竞争格局虽然没有根本性改变,但正在能量累积的关键阶段,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舆论竞争将成为全球舆论战的主要战场,创新国际传播战略势在必行.国际传播机制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全媒体传播,加大社交传播力度;推进本土化传播,切合对象国受众需求;推进特色化传播,突显中国媒体魅力;推进协同化传播,打造国际传播合力.  相似文献   

19.
出版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而“五力”建设正是新时代背景下这一工程的目标导向与重要抓手。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和国际舆论力是出版走出去的最高诉求,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则是着眼于出版走出去的内涵建设。扩大国际传播影响力关键在于有效出版;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要着眼于增强出版走出去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形象的亲和力,出版应力破刻板印象;增强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出版应重构话语逻辑与叙事策略;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则出版要提升舆论场的控场能力。  相似文献   

20.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