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林功勋 《传媒》2015,(16):21-2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唐代诗人岑参的这句诗来形容当下“媒体电商”的热闹景象恐怕再准确不过了.2013年7月2日正式启动的央视网商城号称是第一个提出“媒体电商”概念的,此事无从考证,不过,确实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媒体电商”才开始成为一个热词.而2014年10月,“中国报商联盟”的成立,则可视做“媒体电商”成为媒体转型的新宠,正逐渐走到媒体转型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拓展了媒体人的视野,延伸了新闻生产的渠道,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但它归根结底依然是个工具。这就要求媒体人必须辩证地看待自媒体,对新媒体和新技术有敬畏之心,不能人为物役,滥用自媒体及其代表的话语权。遗憾的是,有些媒体人将自媒体当作炫耀个人形象的窗口,有些媒体人将自媒体当作宣泄不满的平台,还有些媒体人将自媒体打造成公关工具,与一些公司企业相互勾结,成为非法牟利、造谣生事、打击竞争对手的“黑媒体”。  相似文献   

3.
“传播”是媒体的功能,“传播”也是主流媒体电视人的职责,传播优秀的文化更应该是媒体人的使命。本文写下贵州省黔西南广播电视台一档电视文化栏目《金州文化传播者》的策划、实施过程,对基层媒体人如何履行职责,践行使命,做好地方优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对媒体而言,市场是希望,是出路,是未来;但是媒体人始终要清醒的一点是:市场也充满各种挑战、各种风险、各种危机和陷阱。一个媒体在市场上的成长和成功,既不可能是天赋的,也不可能是先验的。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笑到最后,才是媒体成功的唯一法则。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自强和媒体自律,如一剑之两刃,为媒体航船斩波劈浪,开拓未来。这是媒体“二而一”的行为范式:媒体自强,打造媒体无坚不摧的开拓市场之矛;媒体自律,则打造媒体无物能克的金刚不坏之躯。  相似文献   

5.
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是媒体和媒体人最基本的准则,但现实中媒体和媒体人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不时陷入商业策划的圈套.这不仅有悖于媒体客观真实的准则,同时也有损媒体公信力. 2015年11月,武汉地区几家媒体同时报道的“直升机求婚”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11月16日中午时分,有女士拨打长江日报新闻热线留言称:“我有一朋友今天下午2:00在青山奥山世纪花园用直升飞机向他女朋友求婚.”  相似文献   

6.
一、“责任媒体”的内涵要义。“责任媒体”是由媒体人精心打造的一种媒体品格和职责使命。责任不仅是一种坚守,还是一种智慧和创造。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和把握“责任媒体”的内涵要义,  相似文献   

7.
徐立军 《视听界》2010,(4):116-116
有了社会,媒体才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媒体人、媒体产品的价值,也都是由蕴含于其中的社会价值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栾轶玫 《视听界》2014,(6):126-126
"贩卖数据"的新型盈利模式将成为未来媒体获利的新型手段。刚刚过去的记者节,不少媒体人吐槽说"记者是最苦逼的职业","依靠卖内容为生的媒体遭遇最苦楚的时代"。回溯历史,媒体人以"卖文为生",媒体以"卖内容获利"已是约定俗成之事。直到智慧之人发现了可以将读者"打包出卖"给广告主的"二次贩卖"模式,才使媒体业能稍微离开一下对内容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左志新 《传媒》2017,(10):8-14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传播技术变革时代,也是一个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在“数”与“云”扑面而来的今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时代赋予媒体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在岭南广州,提起袁伟时,媒体人尤其是思想文化学术类的媒体中人,恐怕少有不知道的。他是中山大学的老教授,近代史研究专家,思想活跃、生产力强、“卖座”率高的作者,此外,他还有一个独特的角色,就是做为媒体牵线搭桥、延揽作者的“红娘”。“红娘”先生袁伟时口碑很好:人脉既旺,眼光又高,最难得的就是那副古道热肠。他一直为广州多家媒体做“红娘”,使不少媒体与作者结下良缘。其功虽不昭,影响却深远。因此,媒体人对这位“红娘”尊敬有加。要说袁伟时的人脉,据我所知,他与国内国外、知名或不知名、年老或年轻、或哲学或历史或文学或法学或政治学等方面的学者都有交往。其本身又是学术中人,熟悉学术界的情况,所以,说他是“作者信息库”一点也不夸张。他给媒体提供信息、帮助约稿或推荐文章,全都因了这人脉。利用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来牵线搭桥是袁伟时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方式,非有人脉者不能做到。中山大学是一群媒体人爱去的地方,那里常常会有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多半,讲座和研讨会是由袁伟时召集和主持,而主讲人则天南地北、海内海外都有。这种方式持续了多年,似乎已成了一种传统。媒体人经常参与学术活动,按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当它由一个人而发生,并长期坚持时,就非同...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我们一直在努力,做一份受人尊敬的杂志,不仅仅是我们的事业,更是为了理想,这是媒体人的追求。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内容才是读者真正喜欢的,而这个话题又是媒体人需要不断思考的,它也是媒体生命力之所在。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媒体,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媒体。很久以来,“信息系统工程”——在很  相似文献   

12.
媒体人的媒介素养与媒体责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姚治兰 《新闻界》2008,(6):88-89
在传播实践中,因缺乏媒介素养而造成了媒体责任的缺失,如媒介主体形象的失衡、以知情权的名义侵犯隐私权、“克里空”“见空就冒头”等等。媒体人应该从保持庄严的距离、质疑的精神、严格的自律等方面加强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展江 《青年记者》2016,(28):66-70
有论者发现,历史总是常常重演.当下我们认识模糊、难以置评的事情,其实在新闻职业规范较为成熟的国家,也曾经发生过,不过,经过争议和讨论后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自律,并且为多数人认同.①尽管如此,既然是各执一词、充满争议的伦理议题(话题),认同也只能是相对的,而此起彼伏的争议才是常态的,只不过研究者不能像媒体消费者那样常常忘记已发生事件的相似性,要特别冷静地看待在生命伦理面前不忘记者本分即报道天职的那些媒体人.反过来说,救人优先是不是一定要求记者在众目睽睽之下表现出救人姿态,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具体情境的.  相似文献   

14.
马利 《中国广播》2014,(10):101-101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央敏锐把握媒体变革大势,着眼未来媒体发展全局,做出了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媒体人,将如何在这场变革中走出特色之路、引领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5.
邓志云 《青年记者》2017,(21):56-57
经历了初期的迷茫,当下的地市级媒体人已经明晰,只有凝聚受众、发展受众才能坚守阵地、赢得市场.在遭遇网上网下各路媒体围攻、影响力弱化的情况下,地市级媒体如何将受众变为用户,如何巩固用户、发展用户、凝聚用户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用户思维强化媒体的服务本质 媒体语境下的用户思维,首先要确定为谁而存在、因谁而发展.明白自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这已经回答了地市级媒体的生存发展之惑.  相似文献   

16.
地震、海啸、飓风、核泄漏……一次次巨大的灾难发生后,公益往往成为媒体报道的核心内容,很多媒体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甚至发起成立公益组织.和“公益”二字紧密联系的媒体,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然而,公益不是一句华丽的口号,更不是如烟花般绚烂、喧嚣却转瞬即逝的梦幻图景.在世界的很多角落,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一直在思考:媒体参与公益,如何才能留下一串坚实的足迹?如何才能成为一项长期的事业?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影响力的“公益之魂”?美国纽约时报和它的“最需要帮助基金”,或许能够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有媒体人高喊"拒绝偏见",殊不知"拒绝偏见"就是一种偏见.没人能够拒绝偏见,因为人是一种有偏见的动物.媒体人只有认识到偏见的普遍性、承认自己是有偏见的动物,才有可能警惕偏见、削减偏见.  相似文献   

18.
现在,危机事件成为许多企业、行业乃至政府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重要工作,危机公关也日益被提到这些相关当事主体的议事日程上来。“危机如火.水火无情”,然而相关当事主体往往比较重视“火中”的如何灭火和“火后”的如何自救,却往往忽视了“火前”的防患于未“燃”,尤其在这团火中可能“助燃”也可能“注水”的各类新闻媒体。如何对媒体进行“事前”性的危机公关,这往往需要相关各方在构筑危机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过程中,建立稳定正常、沟通顺畅的互动性“媒体通路”。只有在此基础上,“事发”后,面对媒体的危机公关,才可能临危不乱、从容应对,找到危机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9.
柴跃胜 《视听界》2012,(4):47-49
2011年,凤凰卫视10周年,出版了自述体文集《501个疯子》,讲述凤凰卫视董事会主席刘长乐和吴晓莉、阊丘露薇等500位“凤凰人”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凤凰卫视、“凤凰人”和“凤凰精神”是内地广电媒体人津津乐道的同行范例。在队伍建设方面,凤凰卫视呈现了一个理想的“彼岸”。客观地说,我国内地广电媒体在队伍建设方面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距离理想的“彼岸”还有不短的距离。本文拟就当前广电媒体在队伍建设方面如何走出困惑,作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20.
刘照耀 《青年记者》2010,(17):52-52
身为媒体中人,其实常常为自己这个群体的一些道德迷失和职业冷漠所困惑所纠结。媒体有自己的独立性吗?很难,在现代社会里,媒体是各种关系网络的一个中心节点,各种势力都想控制媒体。有人巴结你,有人打压你,所以媒体人很多时候也是“自傲和自卑集一身”,再加上文人帮闲者居多,有担当的人却少,媒体人有独立人格的也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