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互联时代下,推进纸媒编辑模式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转型,这为纸媒编辑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纸媒编辑应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自身工作重新审视,以先进技术的有效性运用,实现自身编辑工作模式的变革,进而达到编辑自身职能工作的转变.对此,立足于移动互联时代下纸质媒体编辑工作的变化,分析移动互联时代下对纸质媒体编辑职能的发展要求,提出移动互联时代下对纸质媒体编辑职能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黄馨茹 《新闻世界》2014,(2):122-123
移动互联时代,编辑职能亟需转变和加强。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具体媒体运营案例,对移动互联时代的编辑职能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朱杰 《新闻世界》2021,(4):72-74
担负公益传播和产业发展双重任务的各专业少儿频道,必须在媒体融合的形势下完成大小屏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全新表达,打赢融媒体改革攻坚战。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对交通广播的生存发展构成了严峻的危机和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移动互联时代交通广播面临的挑战,提出交通广播应该整合自身优势资源,推广碎片化精品节目,构建大交通信息平台,开发手机应用市场,探索多元化产业经营之路,最大程度地创造媒体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当下,我们正处于被移动互联技术深刻塑造的时代。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沟通渠道,而且对整个传播格局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移动互联时代下传播格局的演变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变革,探讨其传播效果、社会影响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媒介、内容、受众以及产业变革进行深入剖析。同时,通过对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发展态势,评估传播效果的实时化、精准化以及社会影响的深化、广泛化。最后,针对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分散问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挑战以及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议题,提出应对策略。【结果】研究发现,移动互联时代传播媒介呈现多元化与碎片化趋势,传播内容更加创新与个性化,受众细分与社群化特征明显。产业方面,传统媒体产业正在转型升级,新兴媒体产业迅速崛起并加剧市场竞争,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成为大势所趋。此外,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效果更加实时化与精准化,社会影响日益深化与广泛,文化交流呈现多元与互鉴态势。【结论】移动互联时代为传播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与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为应对这些挑...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传受行为,媒体的发展更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整合创新传播方式和结构运作,以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对于媒体行业而言,“场景”概念的兴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由此引发对场景传播与媒体转型关系的思考,立足于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之下,讨论场景的相关理论和传播实践如何在媒体变革中有效运用,为当前媒体的转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朱珊 《中国广播》2018,(4):67-69
移动互联时代,音频类客户端(App)飞速发展。本文聚焦传统广播移动音频客户端发展之路,引用"喜马拉雅FM""蜻蜓.fm"和"阿基米德FM"等案例,分析研究传统广播媒体应如何运用人才资源、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权威等方面长项,制作优质声音产品,打造音频社交平台,让广播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撼动,为了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迎头直上,传统媒体融合成为必经之路。虽然部分媒体抓住了移动互联时代的机遇,并在媒体融合路径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大部分传统媒体仍然停留在媒体融合的初步尝试阶段,为了保持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会权威,仍需深入探索融合路径,并不断创作出高品质的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的出现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空间,催生了在社交媒体中的社交阅读,这是社会化阅读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新体现.社会化阅读的技术条件、阅读环境及其所蕴含的可能性深刻影响着阅读体验,本文引入可供性理论,以微信订阅号"在看"为例探析社交阅读相较于纸质阅读的突破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社交阅读的探索.互联网创造的可供性使得社交阅读在场景、文本、主体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社交媒体将关系渗透至阅读,探索出了相异于平台类社会化阅读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主流媒体平台抓住短视频行业井喷式发展所带来的机遇,纷纷推出与国家重大政策、事件有关的时政类短视频,并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在移动互联时代,时政短视频对于主流媒体进行国家宣传的意义已十分重要。本文采取个案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当下时政短视频作品的微叙事方式、微叙事逻辑和微表达的效果。见微知著,通过分析时政短视频的“微”表达,挖掘出其特性和理论意义,也为时政类短视频的制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速融合,形成微博、微信、客户端多态化发展模式。本文对110家国内主流媒体展开调查,发现60%的媒体完成两微一端布局。央媒用户规模领跑全国,广东、上海等地方媒体创新成果凸显。但限于人力、经费、制度、技术等资源条件,媒体两微一端运营后备动力和创新激励不足。在管理手段方面,仍存在创新不足、效率不高、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在确保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着力精品内容、创新盈利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化管理手段,成为媒体两微一端融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家东 《青年记者》2017,(11):72-73
近两年,在短视频行业发展呈井喷之势的情况下,自媒体开始发力于短视频,壹读视频、一条视频、Papi酱短视频、陈翔六点半等自媒体短视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获得商业资本的青睐.短视频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流量,相比图片、GIF动画,短视频的流量需求更大.4G技术的发展,为短视频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持.有了智能手机,人人都能成为内容生产者,推动了短视频的繁荣.而在所有的短视频中,自媒体短视频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与形态特征.对自媒体短视频的观照最能解释短视频兴起与移动互联时代之间的关系,笔者以自媒体壹读视频为例,探讨移动互联时代自媒体短视频的兴起与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媒体融合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推出之后,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进一步加速,基于移动网络的客户端也相应数量剧增,呈现媒体竞争的新景观.“澎湃新闻”“界面”等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新闻客户端也都获得了可观的用户下载量.“端”的探索,对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产品换代和价值再造,无疑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锐 《中国广播》2012,(9):58-60
广播是最容易和移动互联网融合的媒体。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广播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的六大发展趋势,然后从机制、技术和内容等视角归纳了广播的创新策略,为广播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战略转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官方利益和价值观的载体,传统媒体永远拥有后发制人的本钱和勇气,这一拨媒体融合、发展、壮大的机会,不再是“新兴媒体”和“新新兴媒体”的福利,而是专为“传统媒体”准备的移动互联时代超级大彩蛋。  相似文献   

16.
以移动、互联、多媒体为特征的3G甚至4G技术,正以狂飙突进之势改变着当今的媒体生态,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重新审视了广播和它所处的环境,冷静、理性地分析了当前广播优势的缺失,力图找到重建广播核心竞争力,探寻广播在“移动互联时代”欲火重生、凤凰涅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新闻真实性面临新的挑战,虚假新闻生产、传播呈现新的特征,其传播阵地由传统媒体不断向网络转移.通过探析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及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及特征,剖析了冲击新闻真实性的根源,并提出了在移动互联时代捍卫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19年是中国5G元年,媒体生态机制将发生进一步深刻的变化,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互联网移动媒体必须及时增强紧迫性和主动性,与新技术、新应用、新机制齐头并进,加速打造适应5G移动互联时代发展的新型主流媒体新格局已然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课题。目前,我们正在逐步形成"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也必将从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平台打造、产品创新及智媒应用等层面,给传媒业带来一场深刻变革。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作为江西省内互联网媒介第一大平台,一直活跃在媒体融合的前沿阵地,借力5G发展新机制,又将完成怎样的蝶变?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全面来临,迫使传统媒体必须积极应对,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才不会被淘汰,只有适应新变化才能逆势上扬.当前,传统媒体尤其是党刊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节点,转型是否及时、媒体融合能否成功,事关传统媒体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20.
随着5G商用的落地,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技术为场景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基础性的技术支撑,技术聚焦场景又反哺场景,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媒体要素。在移动互联时代,场景颠覆传统内容生产逻辑,取代单纯的数字内容呈现,革新并融合了新闻再造的整个流程。未来,场景必将会以一个关键媒体要素的姿态为智能化新闻生产带来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