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浩 《新闻传播》2012,(4):166+168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商签多项经济合作协议,两岸的交流交往达到了空前规模,适应这种情况,对台广播的舆论导向也从"政治驳异"转向了"文化认同",广播文化类报道在对台宣传中起到的作用大大增强,本文旨在从广播音响报道这一基本新闻形式的属性和功能入手,分析对台文化报道在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对于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对台广播报道的特点,阐述选择对台广播新闻报道视角与提升对台广播宣传效果的关系,具体分析对台广播新闻报道视角,并提出选择对台广播新闻报道视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两岸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台湾,形成自己的特色,加强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并积极做好对内广播的涉台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4.
李新建  郭璇 《中国广播》2011,(9):2-F0002
中国广播联盟组建“大运全国广播联盟”,组织20家成员台100多名记者,整合采编资源,共享报道平台,共发出文字消息261篇、录音报道293条、评论163篇。深圳广播电台等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全程转播了中央电台开闭幕式直播信号。《大运联盟秀》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中国广播网和中国时刻网进行视频直播与点播。延展了宣传平台,为中国广播联盟大运会报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广播业快速发展、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广播新闻作为广播媒体的重头戏,在寻求创新中有了新的发展。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新闻频率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报道方式上均有新的举措,努力寻求广播新闻的多元化革新和全方位突破。传播理念:新闻立台、观点强台、三贴近原则的强势回归新闻立台,倾力打造专业新闻频率。广播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广播的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而广播这种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传播发挥出来的。其  相似文献   

6.
一对台广播在对台宣传中的作用不容取代1980年全国对台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沿海省市有条件的都要举办对台广播。十几年来对台广播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已经建立起七家对台宣传为主要任务的广播电台。除了对台广播,其他形式的对台宣传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增多,电影电视作品、各种报纸、刊物、录音录像制品以及画册等宣传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台湾。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与发展给以中短波信号发射为主的对台广播信息传播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当前广播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应用技术的变革,对台广播在技术更新、内容采集、新闻观念等方面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对台广播应坚持并发展自身优势,依靠娱乐、新闻、渠道三大核心竞争力,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对台广播要积极采纳新媒体技术,依靠网络,拥抱数字化广播系统,打破"硬件"技术的限制,为台湾民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和广播收听方式。  相似文献   

8.
推动和实践文化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提高对台沟通交流水平、做好对台传播工作的迫切需要。新形势下利用两岸深厚的五缘关系,作为实践的社会资本,发展大陆对台广播事业,主动扩大对台合作,扩大对台传播效果,提高节目收听率,对大陆广播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涛 《东南传播》2013,(4):27-30
几十年来,广播媒体在对台宣传及对台经贸文化交流中一直都在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和中共中央的对台政策息息相关,用现实的眼光回头凝眸,分析、评价对台广播的发展之路,也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对台广播的价值。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海峡两岸的同胞需要进一步的了解、认识、交流、互动。我们要利用广播媒体的平台,拓展对台交流的空间,为两岸同胞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尽广播媒体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在对台湾广播当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它伴随着对台广播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传播党的对台方针政策,辨析两岸风云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海峡两岸情势的变化和新闻评论自身的发展与探索,对台广播评论也应顺应时势,深化改革,尤其应凸显民生视角,关注民生,贴近民意,体现对台广播的民本取向,拉近与台湾受众的距离,使对台广播的传播更有效、更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大陆对台广播在台湾30万的听众,这30万听众对岛内局势有什么影响。岛内目前的局势将对台广播的发展形势产生何种影响,而作为台湾民众的母语之一的闽南话又将在对台广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将就如何针对岛内受众心态、加强对台广播传播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正>对台广播一直都是传播大陆信息、客观解读以及宣传中央对台政策的重要途径。对台广播的公正性以及客观性一直都备受台湾民众的关注和重视。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是专门从事对台广播宣传的综合性电台,创建于1958年8月24日,建台50多年来,得到了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关心。1980年代以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适应广播发展形势和两岸关系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海峡人与时俱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改革的力度不断加  相似文献   

13.
经济报道历来是各级传统主流媒体新闻节目中的重要内容,但经济报道难搞、实际传播效果不佳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绍兴台的生动实践,以广播新闻节目《绍广早新闻》的几个经济报道专栏为例,对当前如何重新建构广播经济报道的传播力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在变,对台广播的语言风格也在相应调整。如今,两岸迈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对台广播节目正转变思路,用更加贴近台湾听众的传播方式持续获得有效传播,其中对台广播的语言风格不妨借用台湾广播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对台广播是可以直接入岛为台湾同胞服务的现代传媒,因此对台广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台湾同胞的收听需求,针对不断变化的两岸局势,对台广播也在不断调整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闻事业也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近几年,电视、报纸的发展已遥遥领先于广播,并时常给广播以咄咄逼人之势。因此,作为广播记者寻找一条突破区域限制的途径,是十分重要的。 一 以纵向来看,县台广播记者不能和中央、省、市台广播记者相比。因为县台受到区域限制,主要表现是: (一)区域限制了他们的业务素质 在县台工作的同志,大都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训练,政策水平、工作范围等各方面都不能与高一级记者相比,也就是说,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像中央、省、市广播电台记者那样“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二)区域限制了他们的新闻信息 在县台工作的同志看到的文件慢,资料少,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电视、报纸的冲击,有些人对广播存有偏见,认为广播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有些“报道提示”“编辑部吹风”等等广播记者根本见不到。他们全凭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去揣摸当前的新闻报道的路子,所以难以采写出紧跟形势的新闻稿件。 (三)区域限制了他们的工作范围 在县台工作的同志,活动面窄,工作范围小,接触的人和事少,因而造成新闻信息少。他们对自己采访的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了两岸关系的主题,对台广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就新形势下提高对台广播亲和力的意义以及如何提高对台广播亲和力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12,(9):4-5
8月16日,中国广播联盟伦敦奥运会前方报道组人员在圆满完成前方报道任务后返回北京。伦敦奥运会期间,中央电台与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联合组建的前方报道组累计采制播发录音报道536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媒介发展的历史考察论述了对台广播走媒体融合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并就对台广播融合发展的目标、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机遇和优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刘洋 《新闻世界》2013,(8):223-224
对台广播事业作为我国广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宣传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宣传内容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宣传性。在我国,媒体的定位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所以对台广播的宣传内容是和同一时期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相符合的。本文考察20世纪90年代对台广播的发展,并结合同一时期党和政府的相关政象,试图梳理出90年代对台广播宣传思路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